<p>一、与父母一起了解端午节的起源。</p><p>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p><p> 端午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民“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p> <p>二、与父母一起制作香包,共同祈福安康。</p><p> 香包制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纫,乃连缀之意。佩即佩帏,在这里既指香包,也含佩带之意。全句的意思是把装满香草的佩帏带在身上。这说明香包早在屈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已是一种饰物了。</p><p> 香包的起源还有几种说法,其一是以前人们在野外住宿,为防止毒蛇叮咬,把中草药用树叶包起来放在身旁,起驱虫的作用。后来改用布和丝绸,慢慢成为一种装饰物、吉祥物。其二是:香包作为行军打仗时传递军事机密和书信的工具,史称“锦囊”,三国时诸葛亮给赵云的“锦囊妙计”的装信之物就是香包。其三是:有未嫁女儿的人家要临街修阁楼,四面开窗,选婿时女子上阁楼,抛香包给相中之人以作定情之物。香包中配以香草,香草以细辛、白芷、丁香、甘松、苍术等中草药研细配制而成,有香味,直到了除秽避邪之功。</p> <p>材料准备:针线包、草药和香料包、布等等。</p> <p>材料齐全,那开始缝制啦,一针一线,真是有模有样的。</p> <p>看看,我们制作的精美的香包吧!</p> <p>让我们把祝福也缝进香包,共同祈福安康。</p> <p>为什么端午节戴香包呢?</p><p> 端午节过后,气候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此时佩戴特别配制的中药制成的香囊,不仅预防毒虫伤人,还可以达到辛散疏风解毒、预防时疫疾病的作用。朱光指出:“不少儿童在夏季易患气管、支气管感染等呼吸道疾患,而把这种特制中药香囊,佩戴在儿童胸前、腰际、脐中等处,儿童肌肤娇嫩,脏气清灵,药物容易透达,只要使用得当,不失为是一种用来防治夏季流行病的好方法。”</p><p> 端午节佩戴的香囊并不是普通散发芳香的香包,它是将将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制成药末,装在特制的布袋中制作而成。佩戴这种特制香囊,是中医也是治病的一种特色疗法,其可以达抑制或杀灭功能、提高身体抗病能力、增强食欲以及预防传染疾病等功能。</p> <p>三、跟长辈学包粽子。</p><p>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p> <p> 在端午节前夕,大人们就会把粽叶准备好,洗净、晾干,还有上等的糯米,和一些馅料。</p><p><br></p><p><br></p><p><br></p><p><br></p> <p> 包粽子,这可是个技术活,没有几年的功力很难包好。</p><p> 先将两三张粽叶交叠排开,右手抓住叶尾,顺势一扭,一个“漏斗”就好了,然后注米,“漏斗”外多出的粽叶盖住米,再插上一张粽叶,将粽子裹上一圈,系上绳子,这样一个粽子就包好了。</p> <p> 看我们的小灵娃们认真学习中……</p><p><br></p><p> 最吸引人的就是煮粽子了,粽香阵阵飘出,馋的我们的小灵娃直流口水,迫不及待地想吃到自己制作的小粽子了。</p> <p>祝愿我们的小灵娃们:</p><p> 愿你“粽”是微笑,</p><p> “粽”是快乐,</p><p> “粽”是喜悦,</p><p> “粽”是好运,</p><p> “粽”是成功,</p><p> “粽”是幸福,</p><p> “粽”是美好。</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