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爱的人 ——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隔离病房二病区医务人员

爱奇艺

<p>  5月中旬院领导通知,我院接到国家安排的任务,负责国外返华人员中疑似人员的接收和筛查,为期一个月。疫情就是命令,在国内抗疫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为防止输入病例进入国内已成为抗疫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迅速整理行囊,投入到隔离病房二的工作中。</p><p> 医院从感染科,神经内、外科,骨科及小儿重症抽调出精英医生由李华教授带队,而护士则是“久经沙场”的一线人员,她们大多来自感染性疾病科三病区,抗疫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思想乐观自信,由王小平护士长带领。</p><p> </p> <p>  晚上接到机场负责人电话,从东南亚某国入境的飞机已经降落新郑国际机场,有部分体温高的人员需要转运到隔离病房进行医学观察。共三批人员,每批2-3人,总共8人,其中有2名儿童,请大家迅速做好接收准备。我们医护之间默契配合,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至凌晨3:00各项工作暂告一段落。</p> <p>  每次为了及时接到从机场送来的患者,我们的护士会提前在一楼等候,有时车队路上遇到状况,我们会再多等半个小时之久,直到及时安全的接到病人。</p> <p>  把病人送至病区进行单间隔离后,除了需要尽快帮助患者办理入院手续,我们还要负责把后期送来的行李一趟趟搬运到病区让患者认领。</p><p> 路上的行人看到我们带着厚重的着装和行李,脚下打着滑走在炎热的夏日里,都会忍不住的关心问:“需要帮忙吗?”轻轻的一句问候,让我们内心感到很温暖。</p> <p>  在这样狭小而又封闭的空间里,最令我们感到开心的就是看到病人一个个排除新冠后安全放心的走出隔离病房,一位留学生妹妹贴在桌子上的便签,写着“医生护士,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我们的内心是灼热的,感到暂别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心中曾经的不舍,现在觉得都是值得的!</p><p> </p> <p>  在病区里,我们的护士不仅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心理护理,抽血、采咽拭子等专业工作,我们还要带领患者去做CT检查,为患者端水送饭、打扫卫生等病房消杀工作。</p> <p>  穿着密不透风厚厚防护服工作六小时的护士们,早已忘记了疲惫,早已不知道身上的汗已经出了多少,记不清身上的衣服已经湿了几遍,身上的温度像是过山车,先是热、后是冷、再接着热… 病房条件有限,医护不分男女共用洗手间和淋浴房,大家仿佛形成了一种默契,心照不宣,每到交接班的时间,洗手间和淋浴房的门始终是开着的,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时候谁是最需要这些地方的人。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日常,李华队长开玩笑的说,我们就是机场的地勤人员,只要有飞机降落,我们就时刻准备着。因为飞机大部分都是晚上降落,所以我们都成了昼伏夜出的夜猫子。</p> <p>  一日9位病人出院,我们的高茜茜主管护师和郭静月护师,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用品在病房里进行消杀终末处置并备好新床铺,每一个动作都会带来浑身闷热、呼吸不畅、大汗淋漓,里面的洗手衣全部浸透,冰凉的衣服紧紧贴在皮肤上。</p> <p>  2020年的前半年里,我们抗疫一线护士姐妹们的主要三件套:洗手衣、防护服、隔离衣从冬季穿到夏季,单调、臃肿又闷热,但私下里我们却是一群是爱美、爱笑、爱生活有创意的美丽天使。</p> <p>  我们的医生团队(从左至右):骨科谷晨熙博士、神经外科周金桥副主任医生、感染性疾病科李华队长、神经内科徐洪亮教授、儿科重症科刘鹏博士。</p><p> 我们的护理团队大多数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三病区,她们分别是:王小平护士长,曹文慧、岳媛媛、高茜茜、周慧莹、李亚丽、侯康杰、郭静月、王琦、许祯祯,还有调来支援的李花花和周思佳同志。</p> <p>  我们由原来的互不相识到渐渐熟知,再到默契配合,隔离病房的工作接近尾声,儿科重症科的刘鹏教授动情的说到,一个月的相聚相守是短暂的,我甚至还来不及分清她们的脸庞、记清她们的名字,但就是这短暂的相处,成就了我们之间深深的友情,让我终身难忘。医护、医患相守,相知相伴,共同走过这一段特殊而又艰难的时期,试问:人这一生又能有几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