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鱼》—绘本解析

仁大镇中心小学三一班

<p>  我们都是时间的旅者,为寻求生命中的光,终其一生,行走在路上。</p><p> ——题记</p> <p>关于作者:</p><p> 李欧.李奥尼1910年5月出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一个比利时犹太商人的家庭。因为母亲是一位女女高音歌唱家,加上家在美术馆附近,舅舅们又是建筑师、画家和艺术品收藏家,所以他从小就得以浸润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之中。他还热衷于采集动物和植物标本。自然和艺术,成了他童年生活的重心,在他人格的形成以及职业生涯的设计上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3岁起,他随同家人辗转美国、意大利,1935年获得经济学博士。1945 年,欧洲掀起反犹太浪潮,他们被迫举家走避美国。</p><p> 20世纪20年代初,是欧洲未来主义思潮的第二次高潮,李奥尼当时深受影响,创作了不少抽象的、被誉为“未来主义”的美术作品。他是一个才华横溢、不受拘束的创作天才,绘画、雕刻、平面设计、印刷、陶艺、摄影....样样精通,不过最让人称道的还是他在平面造型设计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李奥尼曾在印刷界、杂志界担任过设计主管等要职,最为著名的是担任了十年的《财富》周刊的设计主管。在这期间,他还多次在欧洲和美国举办自己的个人画展、设计展,并曾担任美国平面造型艺术学会主席,1953年度国际设计大会主席。1955年,李奥尼被美国平面造型艺术协会评为最优秀广告制作美术指导; 1956年获得建筑联盟金牌奖; 1984年获得美国平面造型艺术学会奖章。在获颁“ 美国平面造型艺术学会奖章”时,评委给了他这样的评价:他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设计创作、对设计领域的领导和人才培养,以及通过为孩子创作绘本,深深地影响了至少三代人,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自始至终贯穿着他的作品。</p><p> 尽管李奥尼开始创作绘本时已经49岁了,但却开创了一个绘本的新时代。《纽约时报》曾不惜溢美之词给子他这样的评价:“如果绘本是我们这个时代一种新的视觉艺术,李欧.李奥尼则是这种风格的大家。他的绘本作品获奖无数,其中,《一寸虫》《小黑鱼》《田鼠阿佛》《亚历山大和发条老凯》分别于1961年、1964年、1968 年及1970年四次荣获凯迪克大奖。</p><p> 1999年10月,这位被誉为“色彩魔术师”的绘:本大师在意大利与世长辞,享年89岁。</p><p> ——摘自互联网</p> <p>  二:讲述故事</p><p> 在大海的深处,生活着一群小红鱼和一条小黑鱼,有一天来了一条大鲨鱼将小红鱼都吃了,只有小黑鱼逃跑了,落单了的小黑鱼开启了自我探索之旅,在此过程中它注意到了以前从没有注意到的景象,然后它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帮一群小红鱼组成一个大大的鲨鱼而吓走水里其他生物的故事。(我要遵从绘本内容,来讲述故事,手头无书,权且这样)。</p><p> 三、解锁细节:</p><p>(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没有发现这一群生活在水里的小红鱼竟然是瞎鱼,这是李欧.李奥尼有意为之,他用一块橡皮擦刻印出小红鱼的样子,然后才有拓印的方式将小红鱼创造了出来,他说“我唯一画用笔画出来的就是这个英雄,这个在海里带领大家走出困境的领军人物,有了眼睛,便有了灵魂,改变由此开始。</p><p>(2)体会小黑鱼落单时的心情:</p><p> 在深深的一无所有的大海里,只有一只担惊受怕的小黑鱼,对比画面信息,就可以体会到小黑鱼孤独、害怕和伤心的心理,在这里画面信息和文字信息相得益彰,共同致力于这个小黑鱼心情的描述,不得不说文字和画面是一对孪生姐妹。</p><p>(3)不用笔的绘画艺术</p><p>李欧.李奥尼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他用雕刻、印板一块橡皮擦桌边的卡纸这些信手拈来的工具就可以被他注入不同的精彩,用橡皮擦刻出的小红鱼,用卡纸剪出来的大鲨鱼然后复拓上面,深浅不一的海水也是用玻璃板拓印的.....图画书风格的迥异,也使得他一出道就称为绘本界的领军人物,而且屡获大奖。</p><p>(4)自我发现之旅</p><p> 这是小黑鱼自我探索海底世界的开始,它的自我寻找之旅绘者用七个大大的跨业来表现,在此之前,小黑鱼一直生活在海里,对于自己身边的事物熟视无睹,但是当它落单之后,它才有意识的思考海洋是什么?自己在这个世界是怎样的存在,落单后的小黑鱼才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周遭的事物,这里存在着稀奇有趣的生物,他才注意到这个世界是这样美丽,他才开始意识到自己是怎样的存在。</p><p>有时候,孤独是发现自我的一个途径,他一路上发现了水母,大龙虾、怪鱼和其他生物,这些生物和小黑鱼相比让小黑鱼更加的渺小,这也让他开始认真的思考自己在这样一个世界如何生存下去,于是当他再遇到小红鱼时,便凭借自己在漫游中获得的智慧和勇气帮助小红鱼战胜困难,对抗比自己凶残的生物。</p><p> 一条不引人注目的黑鱼,在游历后获得了勇气和力量,学会了思考,寻找到了自我发现之旅。亲爱的你,是否有落单的时候,是否也意识到你的存在乃是一个奇迹呢?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仅仅是哲学三问,也是我们面对自己时的灵魂三问。</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