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眷念

楠瑞

<p style="text-align: right;">——易苓 </p> <p>罗埠古镇离我故乡后杨只五里地,“去罗埠买东西”,“到罗埠嬉嬉”,是故乡人一直来的需求和休闲。也因此,罗埠那条长长窄窄的老街,收藏着我满满当当的回忆。</p> <p style="text-align: right;">(图片来自网络)</p> <p>幼年时,初识罗埠局限在两个具体可感可记的地方,那就是罗埠的中药店和面馆店。因为药店里有位我家世交的老朋友徐先生,当年才五六岁的我称他爷爷。爸爸去罗埠,有时会带上我。尤其是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罗埠交流会,必定带着我去药店。跨进店,即见隔着一长柜台,徐爷爷手提小秤逐个抽屉拣药。见到我们,微笑着走出柜台,把甜饼或咀咀糖(纸包小块糖)塞进我的上衣口袋里。那淡淡的药香,浓浓的的甜味,是最早罗埠赐予我的味道!</p> <p>而那家不小的面馆店,刻印着我幼年时的一个故事。50年代末的农村生活非常困难,我家少劳力,情况更糟糕。幸亏我上海姨妈每隔几月就会寄上10元钱资助我家。所以要去罗埠邮局取款那天,妈妈便带着奶奶和我一起去,并且都到面馆店吃午饭。花两三角钱买上三碗光面面牌,坐等服务员端面来。一次我捏着木块面牌玩,忘了交给端面阿姨。出得面馆,大人才发现,刚巧遇上同村的老姜爷爷,奶奶就把面牌给了他。也因此让姜爷爷在饥肠辘辘的年代吃了一顿美餐。老姜感激涕零,以致后来不知念叨了多少回。那特别美味暖胃的光面啊,再也不会变味褪色,永永远远留在了关于罗埠的记忆里!</p> <p style="text-align: right;">(图片来自网络)</p> <p>自十来岁起,我常独自去罗埠。家里出发,途经后张和沙溪,再行二里,到了下罗埠。走进狭窄的小街,右边第一家是棺材铺。每回每次我都目不斜视,怕见到那扛摆在两长条凳上的棺材。快步走出小街,经过溪边,走过一座古老青石桥,便到了罗埠正街,也就是那条长长窄窄的老街。</p> <p>记忆中的老街,古老、熟悉、亲切。印象中街面地上都是青石子路,两边的住户或店铺都是青砖黛瓦,木板长条排门。去时首先遇到的是小老周剃头店,小老周夫妇和我父母熟识。当我经其门前,师傅娘看见了便会亲切地打招呼:“渴否?进来喝口水吧。”</p> <p style="text-align: right;">(图片来自网络)</p> <p>再往上走,右侧有几家茶馆店,左边有一处戏院。茶馆店是临近十里八乡百姓聚集休闲的去处。一遇雨天、农活淡季,中老年男子,都会来这里花上五分一角,喝茶聊天,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我曾看着老板娘手提长嘴烧壶,往茶客杯里倒下沸腾冒气的开水,杯底的茶叶翻着筋斗往上窜。曾经接过父亲递给的杯子喝上过一口两口。那一缕依附在罗埠念想里的茶香,直到现在还可感可品。</p> <p style="text-align: right;">(图片来自网络)</p> <p>当然最令我心驰神往,留恋不已的是罗埠的戏院。我自7岁起,若遇有演出,晚上就跟我的戏迷叔叔来此看古装戏。记得进剧场的门口不大,如农家的侧门,门口总是站着一中年女子验票放行,我没钱,都是躲在叔叔腋下,趁着拥挤混进去。叔叔按票找到座位,就是那种有靠背四人坐的长条板凳。然后挤在叔叔座位前,睁着眼睛,盯着幕布,等待开场。终于看见后台伸出的长喇叭,听到“啊—啊—啊—”扣人心弦的轰鸣,随之古乐声声,幕布拉开,演出开始。这种情形是我最希望的。但也有碰上“闹花台”“点魁星”的时候,那只得按着性子等着那姗姗来迟的正剧好戏。不管是文戏武戏,我都爱看。可以说罗埠的剧场成就了我一生的爱好,而且日后越看越远,一直看到北京的国家大剧院!</p> <p>穿行老街,继续往上走,供销社、百货店、布店、收购站等等,这便是罗埠古镇的商业中心。我曾到这里买过热水瓶,购过伞,扯过布。记得二十来岁那年,看中了一件墨绿色的尼龙开衫,标价12元。几次往返罗埠,纠结在“想买”和“太贵”之间,终于第三回再到罗埠,咬咬牙,用了半个月的工资买到手。这件珍贵的衣服,此后成了我的门面衫,穿上它就会平添一份自信和喜悦。</p> <p style="text-align: right;">(图片来自网络)</p> <p>上街尽头,是老许照相馆。老许师傅杭州人,矮墩墩的个头,大分头大眼睛,很和善。我曾经与同事朋友照过相。黑白片,非常清晰,且经久耐看。直到现在我还保存有当年老许师傅拍的照片。还记得老许整整我的头,捋捋我的长辫,站在遮着盖头巾的相机架后面,睁大眼打着手势,教着我该有的神情姿态。那种认真专业绝不亚于当今的导演。</p> <p>止步照相馆,转身往回走,左看右瞧,可见老街两侧有好几处弄堂口,向外延伸。若把老街比作长河,条条弄堂小巷就是支流小渠,限于赶时间,一般我不会拐进去。比较熟悉的是左边的两处,一处的里面曾住着一位老中医,医术好,有名气。听父亲说,我五岁出麻疹高烧垂危,老中医半夜出诊救了我一命。老大夫深夜步行到我家,何其善良,医者仁心,恩重如山啊!还有一处叫孙家弄堂的,直通酱油坊,我去过。走进巷子里,那浓郁好闻的酱香老远就飘过来,沁入心脾。我想现在老做广告“厨邦酱油美味鲜,晒足180天”的厨帮酱油也未必能达到这样的品质!&nbsp;</p> <p style="text-align: right;">(图片来自网络)</p> <p>这不禁让我想到,罗埠钟林毓秀,古老店铺里卧虎藏龙。说起罗埠当年老郎钟表修理店,文氏裱画店,姐妹雕花店,制衣裁缝店等等都是响当当的好名声!真的是远近皆知。尤其雕花店的能工巧匠是两位青春靓丽的姑娘。她们是俩姐妹,妹妹长得特美,听说过曾有外地人特地去罗埠,为的就是一睹“雕花囡”的芳容。李白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可形容她那种天生自然清新纯净的美。读曹雪芹笔下的“脸若银盘,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时眼前出现的就是罗埠的雕花女。美的人儿,创作着美的作品,徜徉古街的我,不免会驻足片刻,默默欣赏着这里的美丽!</p> <p style="text-align: right;">(图片来自网络)</p> <p>最最重要的,是位于溪边,罗埠下街头的罗埠学校!我与它有过三次交集。也是我人生路上的三个节点:第一次是我读小学时来这里参加过区文娱会演比赛,参赛节目是《东海小哨兵》,我饰演主角少先队员小红。就文娱活动而言,上舞台参赛角逐此生只一回,可谓空前绝后,尽管在人生轨迹中是一个微乎其微的小点,总算有过一次小体验而不至于此项完全缺页空白。第二次是小升初考试,语文作文,数学应用题等我都做得很顺手,终以语、数89分、100分顺利考入汤溪中学。再一次是我当了民办教师十余年后,插班罗埠学校报考中师复习班,突击复习了一月时间。一辈子不会忘记,张志光老师在此教室里上的政治复习课,罗寿南老师的语文课,他们的辅导讲授非常实用精彩,我得益匪浅。也因此助力我顺利考进衢师!终于摆脱了随时有可能被“淘汰”出局的命运,实现了捧上公办“铁饭碗”的愿望。经验丰富善良敬业的恩师,亦同样切切实实地融入于我对古镇罗埠的深深感念之中!</p> <p>悠悠古镇事,长长老街情。难忘的罗埠,永远的眷念!</p> <p style="text-align: right;">——完 2020.06.2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