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年5月—6月 晴雨交加,南方已进入梅雨闷热季节。</p><p>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已经一个月多了。社会经济生活逐步恢复正常,大部分省市已全面复工复产复市复学。一年一度的省直机关绩效考核年终公众满意度测评工作,从5月25日起,历时三周,在全省开展。我带队赴赣州、吉安、九江、景德镇、南昌等地开展此项工作。</p> <p> 疫期以来,第一次乘高铁出远门。沿途按疫情防控要求行事。进入车站乘车,必须带口罩,要测体温和正常安检,上车后要测体温。每到一个地方车站出站口,所有出站旅客都要微信扫码查验行程轨迹,显示14天内到达过或途径的地方。候车室里人员稀少,没有往日的嘈杂;车厢里空空荡荡,有两趟车几乎成了“专列”;出站口的人很多,较拥挤,扫码出站很费时费事。</p> <p> 特别要说说南昌西站,出站口拥堵不堪,只开一个出站闸口,而旁边紧邻的闸口不开放行,空空荡荡。想问问,为什么不可以多开几个闸口让旅客通行呢?这样造成人员聚集、拥挤,增加防疫风险。</p> <p> 省直机关绩效考核年终公众满意度测评工作,从2013年始开展的,每年1月份是完成,今年因疫情影响推迟到现在进行。是省直机关绩效管理中的组成部分,旨在提升机关效能、优化公共服务、提高政府工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是自下而上、由下级机关和基层企业对上级机关的工作测评,被测评对象涉及党政综合部门、经济发展部门、执法监督机构、社会服务机构、人民团体和民主党派以及中央驻赣单位,是全覆盖的测评,要求测评者以高度的责任心,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进行评价。测评方案科学合理可行,PDA采集数据,无记名。样本分省市县企业四级。</p> <p> 近几期日志少有记录疫情数据,国家疫情控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还是一直关注关心的。</p><p> 五月份以来,除境外输入新冠病毒患者外,新增本土病例增加,无症状感染者随着检测手段的加强,也逐渐多了起来。一些地方连续发生输入性关联病例和多起聚集性疫情,部分地区出现散发病例。散发病例引起聚集性疫情风险真的不容忽视。截至6月24日疫情最新情况:</p><p> 6月24日,31省区市和新疆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9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5例,本土病例14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重症病例增加3例。</p><p> 截至6月24日24时,现有确诊病例382例(其中重症病例15例),疑似病例13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78433例,累计死亡病例4634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3449例。</p> <p> 全球确诊病例超过924万例,波及215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境外输入确诊病例累计1893例,现有境外输入确诊病例88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805例,无死亡病例。</p> <p> 梳理近两个月有关疫情报道的几个重要点(事):</p><p> <b>三个零新增:</b>5月22日,31个省区市和新疆兵团报告无新增确诊病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2例。5月28日,31个省区市和新疆兵团报告无新增确诊病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p><p> <b>武汉核酸普查:</b>武汉从5月14日0时至6月1日24时,进行了集中核酸检测排查,参加检测的989.98万人,加上此前已做过核酸检测的人员,共1090.9万人。没有发现确诊病例,检出无症状感染者300名,目前没有发现无症状感染者传染他人的情况。</p><p> <b>应急响应降级:</b>5月1日,全国新增确诊病例1例,为1月16日以来最低;28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连续14天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5月2日起,全国所有省份应急响应级别均为二级或以下。5月6日,全国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降至10例以下,连续4天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连续10天无新增本土疑似病例,连续22天无新增死亡病例。5月7日起,全国现有确诊病例降至260例,为1月20日以来最低;自2月28日以来,首次无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报告。全国所有县域均调整为低风险。</p><p> <b>本土再次发生聚集性疫情:</b>5月9日,全国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2例,为3月11日以来最高。5月14日,本土现有确诊病例连续3天上升,有7个省份报告了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1--24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96例,本土聚集性疫情相关病例继续增加。</p><p> <b>北京应急响应调级:</b>6月6日由二级调至三级。6月12日以来,随着北京与新发地相关的疫情发生发展,13日部分街道升至中风险地区。17日5天北京新增106例确诊病例,应急响应由三级上调为二级,全市中小学各年级一律停止到校上课。11--24日,北京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69例。目前北京已有38个中风险地区,5个高风险地区。</p><p> <b>全国两会召开:</b>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5月22—28日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于5月21日在北京召开。</p> <p> 目前,全国疫情形势总体稳定,但是最近个别地区仍有境外输入、本地散发病例或聚集性疫情发生。疫情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钟南山院士最新判断,在“今冬明春”交际时,预计新冠肺炎疫情仍不会消失,但不会像第一波疫情出现这么大的暴发。必要时,短期的措施是需要的,如中小学停课、大学暂时不复课、航班减少这类短期措施,仍需采用强力措施控制病情不再发生。世卫组织预测,新冠肺炎疫情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将与我们共存。我们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自觉做好个人防护和健康管理。避免人群聚集,正确佩戴口罩,注意手卫生,关注体温变化。政府应完善常态化、精准化防控措施,严防疫情反弹。</p><p>疫情数据等五张图网上下载。</p><p> 写于2020年6月25日</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