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蓦然回首,已到了古稀之年,曾经的岁月,有些事和人也许会逐渐淡忘,唯有上山下乡的沧桑岁月,那些给予的磨难和无奈,抹不掉心头的记忆!然而,曾经给予过我们帮助的农民和房东点点滴滴的往事历历在目,一直感恩于怀,总念叨着有机会要懂得去感恩。</p><p class="ql-block">今天是端午节,一大早,我夫妻俩和几位好友驱车前往永定县湖坑镇六联村村民李远盛、大溪乡房东女儿巫新香家,开启感恩之旅</p><p class="ql-block">世界之大,人海茫茫,能遇见也是一种缘分,一种修来的福分!</p><p class="ql-block">话说五十年前上山下乡的事:永定汤湖乡的一位知青冯金龙徒步了两天到大溪乡找我丈夫林建元先生玩,不巧生病了,便希望我先生陪送他回厦门。两人一合计,身上盘缠只有四元二角,只够购买两站汽车票的钱,吃饭住宿都不够。无奈之下,商定只能采用步行两天到南靖书洋再转车到漳州,而后辗转回厦。</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两人从大溪出发,道路均是羊肠小道,爬坡过坑,尘土飞扬。行走了大概四十多公里,下午二点多时到达六联村星聚楼前,适逢那天家家户户在过重阳节,巧遇李远盛母亲拿着香要到门口拜“天公”。他们俩又饥又渴,上前向大娘讨要水喝。这位善良的大娘二话没说把俩人带进饭厅,一边吩咐儿子给客人沏茶,一边端出节日的饭菜让俩人饱餐一顿。遇到贵人啦!李远盛母亲当了解到两位小年青还想继续赶路时,忙劝说:往下走,还有十公里路无人烟,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夜晚只能在荒郊野外露宿很危险,不如在我家住一晚,明日再上路。此时此刻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千语万语无法言喻感激之情,连忙谢过这位萍水相逢,不是亲妈胜似亲妈的大娘!</p><p class="ql-block">儿子李远盛年纪比我先生大,当晚也很热情和他们聊家常。交谈中得知他常年外出漳州当泥水工,这次是回家过重阳佳节,我先生问寻了他的名字并记在心里。这一记五十年都没淡忘!</p><p class="ql-block">更让难忘的是,第二天吃饱早餐,李远盛和他妈妈还装好自做的艾叶粿让两位知青小伙在路上作干粮,并目送他们继续赶路。</p><p class="ql-block">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知遇之恩当永生不忘!</p><p class="ql-block">这些年也托人找李远盛两三次,没结果。六月初托好友同是永定籍的林院长寻找,两小时内就传来好消息,住址、照片、全部发给了我先生。五十年不见,从照片上看,我先生说脸庞眼神都还认得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湖坑镇六联村就在永定土楼隔壁</p> <p>我们捎去厦门的馅饼及果糖,送上一个大红包,正值端午,祝福两位老人幸福安康!聊表我们的一点心意。</p><p>感恩,是发自内心的无言的永恒回报!</p> <p>我们又思念起主人的老母亲,他们拿来了曾经全家福的照片,我们叮嘱老李,若有去给母亲上坟,也帮我们上一柱香,告慰他母亲,厦门的知青林先生五十年后来探望她的儿孙了!也来看看当年住过的老宅</p> <p class="ql-block">我们要感恩的另一位巫新香(房东的女儿)从大溪乡嫁到六联村,而且她先生正是李远盛的堂弟,老房子两家人住在隔壁。你说这缘分有多奥妙!</p><p class="ql-block">丈夫常对我说:房东女儿新香人好善良又老实,只会干活而且很会关心别人,从不多说话。他下乡时,每天早晨的刷牙洗脸水都是新香帮他打好。那年代物质匮乏,饭有时都吃不饱。她母亲如果杀一只鸡,都会留下一根鸡腿给我丈夫吃,她都没意见,总是笑笑的端到面前,何等朴实,有度量!</p> <p>上次去大溪见到新香大概是十年前,我们在她娘家大溪建桥、修路、建亭剪彩时遇见她。我先生抱着孙女和她的合影照,她一直珍藏至今。</p> <p>时代的变迁发展,乡村建设日新月异!当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巨幅牌匾,已变成了“福建土楼(永定)景区欢迎您”!当年的穷山僻壤,已成了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五十年后的今天,重返此地,一切的一切都在变化!唯独感恩之心不变!</p> <p>李远盛带领大家到当年星聚楼老房走走</p> <p>我们夫妻俩同李远盛夫妇在星聚楼大门前留影!</p><p>感恩所有的遇见!生活中坎坷和幸福并存。在人生艰难的时候,在此得到了李家人的帮助关照。一饭之恩,当永生不忘!</p> <p>五十年前两人在此相遇</p> <p>五十年前就在此饭厅过了个终身难忘的重阳节</p> <p>当年留宿一晚的房间,就在饭厅楼上,拍下留念</p> <p>这座老屋经过岁月的洗礼,如今虽已断壁残垣、破旧不堪,然而,却很亲切,因老屋永远记载着李家大娘胸怀善良的美德,给予了先生太多太多的温暖和回忆!</p> <p>我站在这个位置,就是50年前重阳节先生徒步至此遇上李家大娘的地方。</p> <p>这条路就是当年通往大溪乡唯一的小路。</p><p><br></p> <p>客家人好客淳朴!客人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亲戚都来帮忙,准备了满满的一桌菜肴,盛情难却!</p><p>大家先在巫新香家喝茶吃饭,并和一家人合影留念。</p> <p>乡情飘在茶香里</p> <p>李远盛的儿子和我聊起我们为永定大溪建桥、修路、造亭的事,乡亲们都在夸我们重情重义,感动一方!</p><p>我们夫妇都是知青,回到厦门后,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自强不息,搏击商海,创业特区。我们深知感恩与回报是并存的,接过爱的接力棒,在有能力的时候,应该回馈社会。</p> <p>1975年离开永定大溪乡至1992年第一次回大溪逢原楼时,看到几十年过去了,门口的溪上还是那摇摇晃晃的两条木板,让行人勉强通过。下暴雨时,溪水猛涨,木板就会被水打走,村里的小孩就无法上学。我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毅然决定为村民建一座桥。</p> <p>建公益造福子孙,</p><p>元复始伟业千秋。</p> <p>1994年在大溪乡逢原楼前,建成的第一座大小九拱的拱桥。</p> <p>2001年重建为平板桥。命名逢元桥</p><p>(因下乡时住在逢原楼,“元”与“原”谐音,这也是缘份,事事又逢缘,故取名逢元桥)</p> <p>我先生上山下乡时住的逢原楼</p> <p>永定县人民政府立的碑文</p> <p>逢元桥全长近八十米</p> <p>桥建好了,汽车仍然无法驶至桥头。因此沿路征地,捐资修建这条路。2009年桥建好后,村民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强烈要求以“建元路”命名立碑。</p> <p>为了纪念厦门知青下乡大溪四十周年而建立此亭。</p><p>拥抱激情燃烧的岁月,让厦门知青永远和永定人民心连心!</p><p><br></p> <p>“青山绿水客家村,知书达理厦门郎”的对联,以感念淳朴的客家乡亲。</p> <p>知青路在我们的倡导下,得到众多知青的响应,涌跃捐资!建成后成为全国唯一用“知青”命名的街路</p> <p>五十年没见面的李远盛很激动,和我们约定端午节来相聚。子女及儿孙们都回家来了,好热闹。杀鸡、宰鸭、鱼、虾、肉⋯⋯样样齐全!酒桌上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谢意!</p> <p>同行的好友感受到客家人浓浓的节日氛围,与李远盛夫妇合影留念!</p> <p>分别时,两家人赠送了自家养的鸡、鸭、菜干、米酒等!带着永定乡亲的深情厚意,踏上归途!</p> <p>有爱就有感动!让每个人都在感恩的心情中,变得更健康,更幸福!把爱和感恩传给我们的下一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