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往事

“铁砚堂”传人: 桑恩伟

<h1>《铁砚堂传奇》之</h1><h1><br></h1><h1>——凤凰往事(修改稿)</h1><h1><br></h1><h1>作者:“铁砚堂”传人,桑恩伟</h1><p><br></p> <h1>一转眼,已是唐天复四年(西元904年),小桑维翰六岁了,已经会背诵《千字文》。</h1><h1>《千字文》编成于南北朝,梁武帝萧衍(西元502-549年),为教诸王书法,从王羲之作品中,选取一千个字,命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篡成四言韵文。《千字文》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涵盖天文、地理、自然、历史和社会等知识,是儿童启蒙的最佳读物。</h1><h1>桑拱刚到家门口,儿子稚嫩的童声,就从里屋飘出来:“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存以甘棠,去而益咏。……”桑拱感觉非常欣慰。</h1><h1>因忙于宫殿修缮,桑拱好久未回家。<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inherit;">修缮工程终于完成,昭宗也被逼无奈,已经移驾来洛阳。此时府中的气氛,开始松驰下来了。主公张全义关心,桑拱才有机会,回家陪伴儿子。</span></h1><h1>“父亲!”小桑维翰看见父亲,惊喜地大叫起来。</h1><h1>“父亲”的称谓,唐时与现时不同。《旧唐书》里面,“父亲”称作“哥哥”,“哥哥”则叫阿兄。《兵车行》当中,“父亲”称作“阿耶”,“爷爷”则叫“阿翁”。为避免产生违和感,这里还是称作“父亲”。</h1><h1>“维翰,《千字文》背出来了没有?”桑拱也就随口一问。</h1><h1>“背出来了,但是有些内容不理解。”小桑维翰一边回答,一边问道:“父亲,‘龙师火帝,鸟官人皇’是什么意思呀?” </h1><h1>“‘龙师火帝,鸟官人皇’,是中华渊源典故,‘三皇五帝’的传说。”</h1><h1>“自盘古开天地以来,由‘三皇五帝’传世。‘人皇’代表远古三皇:天皇、地皇和人皇。久远的传说,自带神话色彩。‘龙师’是伏羲氏,《三皇本纪》说:‘伏羲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代表太古三皇:伏羲氏、神农氏和黄帝。‘火帝’是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鸟官’是少昊金天氏,在《帝王世纪》中,被列为五帝之首,代表了太古五帝:少昊、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唐尧和虞舜。”</h1><h1>“原来是这样啊。”小桑维翰这才知道,《千字文》里这两句话,蕴含了那么多故事。</h1><h1>“父亲,少昊金天氏是谁呀?” 小桑维翰满脸疑惑。</h1><h1>“是轩辕黄帝的大儿子。”</h1><h1>简要介绍一下:</h1><h1>少昊金天氏(西元前2598—2525年),姬姓,名玄嚣(xiāo)、又名已挚,号青阳,出生于江水(今河南新郑)。黄帝与元妃嫘(léi)祖,养育了两个儿子。长子为玄嚣,次子是昌意。玄嚣生帝喾,昌意生颛顼。</h1><h1>桑拱继续说道:“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分封十四个,得姓十二个。分封少昊去东夷,任东夷部落首领,是为加强部落联盟。少昊在东夷期间,继承太昊(伏羲氏)德行,所以被称为少昊。‘昊’字的结构,为天上一轮太阳。东夷部落崇拜太阳,就采用‘昊’字,尊称自己的首领。少昊‘以金德王天下’,所以有金天氏美誉。”“金、木、水、火、土”,在五德星君中,“金德”排位第一。</h1><p><br></p> <h1>相对于中原而言,四周边地部落,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华夷五方格局,直到战国时期,史书才有记载。到了汉代前后,朝鲜、日本等地,也被称为东夷。东夷最早记录,见于甲骨卜辞:“尸(夷)方”。</h1><h1>“父亲,为什么称少昊为‘鸟官’,他不会养了一群鸟吧?”小桑维翰充满了好奇。</h1><h1>“不是少昊养了一群鸟,而是东夷奉鸟为图腾。”桑拱耐心地解释道:“东夷先前图腾,是玄鸟(燕子)。少昊即位以后,娶凤鸿氏为妻,改为百鸟之王凤凰。”</h1><h1>《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鸟名。”以各种鸟名,命名各级官员。头戴各色鸟羽冠,以标示官衔级别。部落议事的时候,百鸟朝凤五彩缤纷,场面不要太酷哦!中华凤凰文化,就这样诞生了。</h1><h1>“父亲,少昊凭什么位列五帝之首呢?”小桑维翰很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是什么。</h1><h1>“少昊未登上过帝位,但他在东夷部落,具有很高的威望。受侄子颛顼追尊,才被列为五帝之首。”桑拱向儿子解释道。</h1><h1>颛顼为什么要追尊?小桑维翰瞪着大眼睛,张开小嘴巴,脸上写满疑问。桑拱一下说不详细,史书中是有答案的。</h1><h1>少昊自带神奇禀赋,具备超凡本领。入主东夷部落后,建立了不世之功。首创了鸟官制度,产生了很好效果。设立了天象官,制定太阳历法。顺应天时节气,合理安排生产。命名农正和工正,管理种养、渔猎及手工作坊。丰富了食物来源,增加了蚕丝产出,提高了陶器品质。实施‘正度量’,修订度量标准,规范交换过程。发明了简陋乐器,创作了乐曲《承云》。</h1><h1>在少昊的治理下,部落富庶强大,东夷国泰民安。东夷人称颂少昊,像天上太阳一样。《尸子》记载:“少昊金天氏,邑于扶桑(穷桑),日五色(青赤黄白黑),互照扶桑(穷桑)。”少昊与天上的太阳,互相照耀着扶桑(穷桑)大地。</h1><h1>少昊受东夷人爱戴,黄帝感觉很是欣慰。为了培养第三代,让颛顼也前往东夷,跟着伯父学习历练。《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孺”通“乳”,教育抚养之意。“弃”即“给”,教授乐理和弹琴。</h1><h1>黄帝这一举措,实是出于无奈。因为昌意顽劣,担心带坏颛顼。《帝王世纪》记载:“昌意德劣,降居若水(今四川雅安荥经)。” </h1><h1>颛顼在东夷期间,为人诚恳踏实,处事勤勉好学,跟着伯父成长很快。少昊年老退位时,把部落首领位子,传给了侄子颛顼。</h1><h1>为啥不传给儿子?可能帝喾尚年少。</h1><h1>据说黄帝高寿,在位时间很长。捱到传帝位时,嫡子都熬死了?只能传给嫡孙了。所以,颛顼登上了帝位。</h1><h1>颛顼感念伯父,刚即帝位不久,就追尊少昊为帝。等到退位之时,传位于堂弟帝喾。</h1><h1>鸟官少昊金天氏,虽没有登上过帝位,却拥有帝王的名号。被后世一些史官,尊列为五帝之首。</h1><p><br></p> <h1>“父亲,少昊东夷部落,在什么地方啊?”小桑维翰急切地问道,像似要赶去东夷。</h1><h1>“在太阳升起的地方。”至于具体在哪里,桑拱也不能确定:“应该在甘渊、汤谷、扶桑(穷桑)吧?”</h1><h1>《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h1><h1>甘渊,不就是“羲和浴日”所在吗?小桑维翰曾在街坊处,听说过“羲和浴日”, 对甘渊有模糊印象。</h1><h1>《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h1><h1>此甘渊,是不是就是彼甘渊?</h1><h1>《三海经校注》作者,神话学家袁珂认为:“北堂书抄卷一四九,‘东南海之外’无‘南’字。《大荒南经》记载的,似应接续《大荒东经》。可能因为竹简脱落,导致接续错乱之故。所以,应是同一片海。”此甘渊,就是彼甘渊!“所谓甘渊、汤谷、扶桑(穷桑),盖一地也。”</h1><h1>在相同的地方,出现两个国家(部落),肯定有先后之分。那么谁先谁后呢? “羲和浴日”的传说,或许隐藏着答案?</h1><h1>太阳女神羲和,生了十个儿子,就是十个太阳。为了万物生长,羲和不辞辛劳,每天驾驶六龙车,载着一个太阳,从汤谷赶到蒙谷。太阳登上龙车前,要在甘渊清洗干净。</h1><h1>这则神话传说,反映了太阳崇拜。羲和主导着浴日,女性具有支配地位,那是处于母系社会?</h1><h1>少昊已有姓氏,源自黄帝姬姓,似已进入父系社会。</h1><h1>羲和或早于东夷,东夷可能源自羲和。“羲和之国”与“少昊之国”,应该属于传承关系。</h1><p><br></p> <h1>让思绪飞一会儿,轻轻降落在甘渊。怀惴一份好奇心,去欣赏羲和浴日。《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大木”是指扶桑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这九日落一日出,寓意于“旭”字之中。是旭日攀经扶桑,“日出扶桑”的景象。</h1><h1>旭日从海天一线跃升,浩瀚的大海金光闪烁,无边的桑树郁郁葱葱。桑树相挨相扶,被称为“扶桑”。桑树无穷无尽,被称作“穷桑”。</h1><h1>换一个角度解读,可能是一座“日晷(guǐ)”。“大木”即“表木”,是“日晷”的指针。“九日居下枝”,为地面九个木桩,是“日晷”的刻度。“一日居上枝”,指阳光将“表木”光影,投射到地面木桩上。既能够确定时辰,又可用来祭祀太阳。</h1><h1>“表木”也叫射臬(niè),春分时节“乡射”,以它作为箭靶子。“后羿射日”的神话,难道由此讹传而来?东夷的“夷”字,一人背了一张弓!东夷人发明了弓箭,看官不会不相信吧?</h1><p><br></p> <h1>回到正题来吧,“甘渊、汤谷、扶桑(穷桑)”,究竟在哪里呢?小桑维翰脑海里,萦绕着一团迷雾。</h1><h1>《梁书•诸夷传•扶桑国》记载:“扶桑国在大汉国东二万馀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以二万余里为依据,难免会被带偏。有人凭此臆测:扶桑国就是日本,甚至可能是墨西哥。然而,《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倭国在带方(朝鲜西海岸)东大海内”,显然不可能是日本。至于是墨西哥之说,更属于无稽之谈。</h1><h1>所谓在大汉国东,应该是都城以东,而并非疆域以东。相距二万余里,则是虚指的吧?不要说无法测量,就算能测量出来,也是大幅缩水的。因为晋梁度量单位,一尺等于后世六寸。综合这些因素判断,扶桑国所处位置,大概在山东半岛。</h1><h1>黑齿国的地望(指地理位置),可以作为佐证。《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囗食,使四乌(豹、虎、熊、罴)。”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甲骨卜辞记载,黑齿国在淮水靠海。扶桑国在其北面,不就是山东半岛么?</h1><h1>二十世纪初叶,在山东及其周边,陆续发现了大汶口、龙山和岳石文化遗址。证实东夷活动范围,东起黄海之滨,南到江苏淮北,西至鲁西平原东端,北达渤海北岸,遍及广大海岱地区。</h1><h1>约在西元前4500-250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是旧石器时代,古国、方国时期。羲和部落活动在,山东半岛西南部,莒县陵阳河一带。</h1><h1>约在西元前2500-2000年,龙山文化时期,是新石器时代,城邦国家时期。龙山文化早中期,九夷部落登场了。《后汉书•东夷传》载:“夷有九种”,以九尾狐代指。“九”并非具体数字,只是表示众多而已。少昊所在的部落,是东夷重要支系。在沂沭河谷一带,以尧王城为都城。龙山文化晚期,黄泛区沼泽带干涸,少昊东夷向西扩张。经由蒙山、尼山之间,沿祊河谷地走廊,来到了泗水上游,将都城迁到了曲阜。曲阜称为少昊之墟,云阳山的少昊陵墓,是明白无误的证据。</h1><h1>约在西元前1900-1600年,岳石文化时期,东夷皋陶、伯益政权崛起。之后,与夏朝的龙文化,既斗争又融合,美其名曰:龙凤呈祥,孕育了中华文化。</h1><p><br></p> <h1>各个时期的遗址,各地分布比较密集。日照尧王城遗址,占地五十二万平方米,城市规模亚洲第一,是东夷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日照天台山遗址,出土的太阳陶饼,羲和女神老母庙,是太阳崇拜祭坛。</h1><h1>灿烂的史前文明,像花儿一样绽放。东夷的文明成果,领先于华夏大地。</h1><h1>生产工具逐步改进,发明了青铜冶炼,开始了铜石并用。广泛采用轮制制陶,普遍使用弓箭,生产效率极大提高。</h1><h1>生产关系长足进步,出现了社会分工,诞生了私有制,固然导致贫富分化,但促进了生产力发展。</h1><h1>原始礼制已经萌芽,遗址有宫室迹象,丧葬等级分明,开创奠基先河,有祭祀用玉器、陶器。《管子•五行》曾说:“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可见,天道最早流行于东夷。</h1><h1>建筑技术比较先进,城市布局合理,土排房建造中,应用夯筑、砌筑技术。</h1><h1>制陶技术鹤立鸡群,蛋壳陶高柄杯,黑陶扛鼎之作,胎薄质坚乌漆黑亮,被誉为东方文化化石。</h1><h1>碳化蚕茧、稻谷,透露出衣食状况。</h1><p><br></p> <h1>东夷的太阳崇拜,渗透到了各个方面。一是地名带“阳”字,《后汉书》记载,莒县有五阳之地:为城阳、开阳、安阳、阳都和南武阳。如今,由“日照”来传承。二是“甲刻文”记载,出土的陶器、甲骨等,大多刻有太阳纹,及‘日火山’图案。“甲刻文”早于“甲骨文”,有传承与递进的关系。三是祭祀太阳节,每年六月十九日,东夷人新麦收获,做成太阳状圆饼,虔诚地供奉太阳神。久而久之流传至今,形成了日照太阳文化节。托太阳神的眷顾,山东煎饼享誉天下。</h1><h1>桑拱生活在唐末,没有考古学证据,不清楚这些情况。少昊东夷的位置,当时不是很清楚,那是很自然的事。</h1><h1>“父亲,东夷人后来去了哪里?”小桑维翰越发好奇。</h1><h1>“涿鹿(原名彭城,今徐州)大战以后,蚩尤身首异处,东夷部落联盟瓦解。大部分东夷人,与炎黄部落融合,生活在黄河中下游。一部分南迁淮河,之后继续向南,演变成了苗族。苗族妇女银头饰,与蚩尤牛角头饰,是不是有些相似?一部分向北迁徙,最后无影无踪了。”尽管桑拱涉猎广泛,终究不知后世说法。</h1><h1>现时网络上流传,向北迁徙那部分,跨过白令海峡,到了美洲大陆。其所持依据是:印地安人也是黄种人,同样崇拜太阳,也佩戴鸟羽冠,还有相似甲刻文。</h1><h1>蚩尤“宇于少昊”,成为九黎之君。九黎源自九夷,是东夷的延续。《五帝本纪》记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此时,颛顼应已继位,蚩尤所面对的,或许不是黄帝本人,而是黄帝部落联盟?</h1><h1>“父亲,少昊后代子孙,还能找得到吗?”小桑维翰的一连串提问,是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了。</h1><h1>“当然找得到了,你就是他的子孙!”</h1><h1>“什么?这是真的吗?”小桑维翰一脸诧异。</h1><h1>“当然是真的。”桑拱自豪地回答:“少昊子孙后代,分化出很多姓氏。有尹、金、张、嬴、梁、桑、秦、谭、徐、黄、江、李、赵、萧、舒、修等等,桑氏排在第六位。你说,你是不是他的子孙?”</h1><p><br></p> <h1>桑氏姓氏起源,或跟缧祖有关。</h1><h1>缧祖发明“养蚕取丝”,她作出的巨大贡献,绝不亚于诺贝尔奖。</h1><h1>少昊谨记母亲教诲,在东夷种桑养蚕,做大了剿丝产业。因丝织物稀有,价格自然很昂贵。与青铜、陶瓷一起,比肩现时美元,成为了硬通货,东夷实力不断增强。</h1><h1>丝织物广泛流通,扶桑(穷桑)声名远播。人们言必称扶桑(穷桑),甘渊、汤谷已成过去式。</h1><h1>少昊有一支子孙,居住在扶桑(穷桑),从事种桑养蚕业。感觉非常荣耀,就自然而然地,以‘桑’字作了姓氏。</h1><h1>少昊的嬴姓后裔,迁徙到了秦国。任秦国公族大夫,幼名公孙枝,冠字子桑。以“子桑”为冠字,是否怀念扶桑(穷桑)?公孙枝后代子孙,以先祖冠字为姓,更改嬴姓为桑氏。</h1><h1>“原来,我们真是他的子孙啊。”小桑维翰继续刨根究底:”父亲,我们怎么会在洛阳呢?“</h1><h1>“大约是在汉朝时,先祖一世祖良公,来到了开封禹州密县(今河南新密),居住在溱(zhēn)水河畔。之后,才有洛邑(洛阳)之迁、黎阳之徙。”桑拱并非信口雌黄,有《桑氏族谱》为证。后世《鄞东桑氏副谱》,“旧谱上世分籍”中,记载着相同的内容。</h1><h1>溱(zhēn)水,最古老的河流之一。源自新密白寨镇,流经交流寨村,与洧(wěi)水会合。到了明代以后,称为双洎(jì)河。《诗经》中的《国风·郑风·溱洧》,描写先民生活场景,提到过溱洧之水。</h1><h1>在溱水洧水流域,黄帝有熊氏部落,建造过都城轩辕丘。黄帝曾借溱水洧水,来教育玄嚣昌意:两水汇流水量更大,兄弟同心其利断金。</h1><h1>良公是怎么来的?随东夷拓土而来?受生活所迫西迁?还是像候鸟一样,天生知道目的地?再怎么猜也猜不透了。</h1><h1>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少昊后裔桑氏一支,回到了先祖生活过的地方。</h1><h1>《千字文》中的典故,激发了学习兴趣。小桑维翰嚷嚷着,要去上学读书。桑拱正有此打算,纠结于去哪里上学。</h1><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