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心中的日月,——《消失的地平线》书评

阡陌红尘

<p>  只因这有点神秘的书名,只因那神秘的圣地,我充满好奇地读完了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当朋友问我此书如何?我淡淡而言“适合睡前阅读,是一本催眠的好书。”全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平淡的叙述与书中主角康韦心如止水的性格和蓝月谷无为而治的中庸理念很契合,这也是我断断续续读了第二遍的原因,世间浮华皆如梦,笑看梦中虚无。</p><p> 希尔顿为什么会创作此书?他真来过这遥远而神秘美丽的香格里拉吗?原来作者创作灵感不过是来自一名探险家1924年到1935年间在云南西北部探险期间发布在《国家地理杂志》上的系列文章和照片。当时正处于一战后经济危机、二战风雨将临、社会动荡恐慌的局势下,人们希望能从脆弱的现实中解脱,寻一处没有战争、没有罪恶、祥和安宁的世外桃源,即便虚幻,也寄予着一丝美好期盼。</p><p> 小说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1931年英属印度的巴斯库尔市发生暴乱,书中没有说具体的暴乱事件,我想应该是甘地领导的第二次不合作运动期间发生的事件。英政府组织转移80名白人到巴基斯坦的白沙瓦。5月20日,英国领事馆领事康韦、副领事马林森、银行家巴纳德和传教士柏灵克洛小姐乘坐一架特制的小型飞机撤离,途中却遭遇了一场毫无预兆的劫机事件,飞机被带进了风景优美、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文明现代、人民安居乐业又长寿的地方——蓝月谷。书中三人有了长期居住蓝月谷的想法,康韦也爱上了谷中一位年轻的姑娘。马里森眷顾家人,他放不下世俗生活,康韦在马里森一再劝说下做出了选择,最终还是离开了蓝月谷,这也是书中所体现的中庸理念,适度的拥有。故事至此嘎然而止,蓝月谷和康韦随即都消失成为一个不解之谜。</p> <p>  书中人物四个,各具个性,刻画得都很鲜明。作者在楔子部分极尽笔墨对文中主角康韦作了介绍,称他是“辉煌的”康韦,他身材颀长、相貌英俊,聪明、锐智、有点散漫,还更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浪漫气息。学生时代他在各种体育比赛中出类拔萃,包揽了学校的所有奖项。他是学生会的核心人物,是赛艇队的蓝色选手,是最厉害的业余钢琴家,在学校剧团的表演是一流,还会几种东方语言。他身上有一些伊丽莎白时代的特质——多才多艺、英俊倜傥,心灵与体魄完美统一。然而,残酷的战争让康韦变了一个人,他甚至不愿再想起、不愿再提及战争。寺院喇嘛说他身上有一种特质,不太像玩世不恭,也不能说是愤世嫉俗;似乎有部分幻灭,但又带着几分清醒,那就是“心如止水”。康韦自己用戈登在最后的岁月中写下的一句说:“我宁愿追随救世主像苦行僧那样生活,也不愿在伦敦夜夜笙歌”。廖廖数语已经让读者感受到了康维在战争中分明经历过什么可怕的事,过去的事已经让他感到厌倦,感到了一丝忧伤。书中男主角与电影《乱世佳人》中白瑞德有点相似,白瑞德倒是多了一点“半调子”的感觉。马林森为什么能劝说动康韦离开蓝月谷呢? 因为马林森这位才25岁的年轻人,虽然有些谨慎多疑、性情急迫,但很机智聪明,也有点固执可爱。难怪康韦说喜欢他,要帮他离开蓝月谷,要一直做他眼中的英雄。马林森有多聪明?瞧!当飞机飞行一个小时后,是他第一个发现飞机没走直航线;当飞行员转头的霎那,是他第一个发现开飞机的不是芬纳,抱怨说“照这么飞咱们根本就到不了白沙瓦。这人压根就不在航线上,飞这么高,他自己都不知到哪儿了”;当在一个大家认为飞机不可能着陆的狭沟旁,飞行员老练地操纵着飞机摇晃着着陆时,马林森第一个猜想是他们被绑架了。当飞机顶着狂风左摇右晃地冲撞着着陆时,马林森绝望喃喃地说道,“尾撬折了,我们都呆在这儿,没跑了。”是他第一个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且第一个扳开舱门跳到了地面。也是马林森第一个发现巴纳德的护照是伪造的。瞧!这年轻人是不是机灵、很聪明。同时,马林森敢做敢说、急躁的性情在文中也演绎得淋漓尽致。"马林森一直阴沉地忍耐着这些客套,此时终于用军营里养成的那套刻薄和粗暴打断了他们。''我们不会久留,'他粗鲁地说……这句心平气和的反诘激怒了这个年轻人,让他用更加尖刻的话语回击道……。"马林森,他就是这部小说的碰撞点,正是有这个人物的衬托,才更体现出蓝月谷里宽容与包容的中庸理念。为什么马林森发现巴纳德的护照是伪造的呢?美国人亨利•巴纳德就像前些年我们身边那些搞非法集资或做小额贷款业务的投机份子。对他的描述也挺有趣:“他是个又高又胖的大块头,一张倔强的面庞上,亲切的皱纹和哀怨的眼袋相映成趣。”巴纳德头脑冷静、性情敦厚、幽默俏皮。当马林森烦躁的咕哝时,他却大笑起来。“康韦,我猜你一定是这次旅行的官方导游。要是我能来一瓶干邑白兰地,我才不在乎这是西藏还是田纳西。”当飞机失事后,飞行员临死前交待他们去找香格里拉,马林森怀疑“那如果这是个陷阱呢?”巴纳德却回答“那也是个既暖和又甜蜜的陷阱啊”,只要里边搁着块奶酪,我绝对愿意束手就擒。”原来巴纳德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安之若素、随遇而安是有原因的。布莱恩集团巨额融资,一战后经济危机导致金融领域大规模崩盘,巴纳德因此定罪诈骗被通缉,他可不愿回到手铐、监狱正等着他的白沙瓦。当他得知香格里拉有巨大金矿的秘密后,选择留下,作为逃避惩罚的地方。他还认为这里没有什么烦心事,地下酒吧也不会让人喝得太过火,他也承认并习惯香格里拉里“适度”的原则。至于柏灵克洛小姐,在康韦眼里可不是平庸之辈,她个性坚韧、机警聪明。她一开始就猜到了巴纳德隐姓埋名。她视异教徒为迷途者,她认为凡事都是神的旨意,对任何事都不会流露出一丝惊讶。当飞机第一次着陆时,柏灵克洛小姐紧闭双唇,坐得笔直,几乎没怎么说话,也没什么抱怨。当飞机失事第二次着陆雪山之巅时,她却说“也是上帝的旨意。”当他们来到香格里拉喇嘛寺时,她又说:“……在哪里都一样,上帝把我带到这里,这是主的旨意。”当她决定留在香格里拉时,理由再简单不过,“我怎么能质疑这是上帝的旨意?我被带到这里是有缘由的,因此我应当留下。”她很快就融入了香格里拉,沉浸在学习藏语的乐趣中。</p> <p>  蓝月谷有多美?香格里拉有多神秘?书中的蓝月谷其实就是那袅袅亭亭舒展在玉龙雪山脚下的蓝月谷,去年我曾独自流涟于此,感觉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一般。蓝月谷呈月牙形,远看就像一轮蓝色的月亮镶嵌在玉龙雪山脚下,谷中的河水在流淌过程中因受山体阻挡形成了玉液湖、镜潭湖、蓝月湖和听涛湖四个。跟随作者的笔触,我们再领略一番蓝月谷的美:遥远的天边,连绵起伏的雪山被装点得晶莹剔透,看起来仿佛是在云海中漂浮。山峰向西方的地平线集聚,色彩斑斓炫目,如同疯狂的天才画家的印象派画作……岿然不动的原始冰崖令人不寒而栗,靠近它们仿佛是一种亵渎……山峦上空的光线渐渐染上淡蓝,而山腰褪成紫罗兰色……北方的天空变成了不详的灰褐色,映衬的喀喇昆仑山脉上的冰壁更加摄人心魄,群山隐约泛着寒光,庄严而疏远,有一种不可名状的高贵气度。”只有亲眼见了,才知道蓝月谷就是我梦中的仙境,香格里拉就是我梦中的伊甸园!在香格里拉,色彩缤纷的亭台楼阁依山而建,好似峭壁上破石而出的花瓣般娇美,整个建筑群既宏伟又考究。香格里拉的设施也是大大超出人们预料,有电话、供暖设施,有俄亥俄州的浴缸,质地是精美的青瓷,还有钢琴,上万册中外图书,西方文化与传统中方文化融为了一体。这里博物馆绘着梦幻仙境的油漆——画工清冷秀美构图不落窠臼。这里有庭院柱廊、台阶地砖、亭子花园、一池莲花……康韦感受到了这里的魅力,并愈发为之沉迷,原来吸引他的,是这里的中庸之气和那无懈可击的高雅品味。巴纳德不愧是经济学家,感慨地说“没有大把钞票这地方撑不起来。”马林森接话说“整个地方都是费解的谜啊。”更令人费解的是这里的活佛会讲流利的英语,50岁的罗珍像18岁的小姑娘,时间永驻,人们长生不老。这里的人们普遍信奉中庸之道,无为而治,视适度为美德,上千居民尊崇“适度”的生活秩序,适度的严格治理山谷,居民相应的适度顺从,居民适度清醒,适度禁欲,适度坦诚……总之提倡一种“适度的美德”。可是我不明白,既然尊崇中庸之道,无为而治!为何每隔一段时间,最高喇嘛要授意从外面强行把几个人带回山谷补充活力呢?这都是有预谋的阴谋。既然遵循顺其自然之道!为什么又努力修炼想长生不老呢?为什么又不准进山的人随便出山呢?罗珍误入山谷,却在一群喇嘛中不开心的活着,为什么不送她出山?这不有悖书中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吗?</p><p> 唉!我似乎也需要适度清醒,适度冷静,让自己也变得“心如止水”,“我对世界的唯一要求就是别打扰我,让我自己一个人待着就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