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岁月匆匆,春去夏来,青山呈黛,满眼翠绿,“端午节”飘然而至,又闻粽叶飘香时!</b></p><p><br></p> <p>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又是一年端午节,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莲池区第一实验中学开展了“品端午传统,抒爱国情怀”为主题的端午节系列活动。</p> 画端午 <p> 画笔绘端午,显多彩节日。用情注入,用爱表达,实验学子把对节日的爱倾注在绘画中,描绘出一幅幅精彩纷呈的画卷。在绘画中了解我们的节日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p><p> </p> 过端午 <p> 端午节渗透了民俗美好的情感,端午节每一种延续下来的纪念活动都是寄托了人们美好的心愿,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到来之际,你家的粽子准备好了吗?下面就让我们瞧瞧实验学子包粽子的精彩瞬间吧!</p> 品端午 <p><b>一、端午节的由来</b></p><p>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p> <p><b>二、端午习俗</b></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赛龙舟</span></p><p>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端午食粽</span></p><p>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草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有的家长还要做枣粽给考生吃!</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五色丝线</span></p><p> 五色丝线是由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的丝线搓成,在端午节当天,人们常配戴在手臂上, 据说有辟邪之意。</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挂艾草和菖蒲</span></p><p> 艾草和菖蒲都有驱除蚊蚁,杀虫灭菌的作用,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把艾草和菖蒲挂在门上,用以驱邪祛病。</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佩香囊</span></p><p>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悬钟馗像</span></p><p>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点雄黄酒</span></p><p>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p> <p> 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怀。</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编辑:张鹏飞</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审核:杨 琳</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片:冯宇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