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到了,我们吃端午特色美食,品传统文化风情,特请同学们和家人一起包粽子,来体会我们传统节日的魅力!</span></p> <p>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p><p><br></p><p><br></p> <p> 🌻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p> <p><br></p><p>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p> <p> 🌻在传统节日当中,论民俗之繁多复杂,或只有端午节能和春节可比拟,两节都有着祈福、消灾等礼俗主题,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端午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端午习俗甚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端午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端午节期间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端午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p> <p>🌻【<b style="font-size: 20px;">各种传统民俗活动</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扒龙舟</span></p><p> 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龙舟最初是用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p><p> 扒龙舟历史悠久,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龙舟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版块。龙舟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先要请龙、祭神。在端午前要择吉日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福佑、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划龙舟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挂艾草与菖蒲</span></p><p> </p><p> 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p> <p>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端午食粽</span></p><p>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粽,即“粽籺”,俗称“粽子”。 属“籺”的其中一种。“籺”是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习俗。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馅料和箬叶(或柊叶)等,其花样繁多。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p> <p> 历史上跟粽子沾边的文字记载,最早大概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芦叶裹米也”。西晋周处所写的《风士记》,则明确提到了“角黍”一词:“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粽最初是用来拜祭祖先和神灵,具体起源年代无考。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为广东碱水粽。到了晋代,正式定粽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品。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明清两代,粽子成了吉祥食品;据说那时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在赴考场前,要吃家中特意给他们包的“笔粽”,样子细长很像毛笔,谐音“必中”,为的是讨个口彩。</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span></p><p>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雄黄酒</span></p><p> 药料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放纸鸢</span></p><p> 纸鸢,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避五毒</span></p><p> 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避五毒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北方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这才形成此习惯。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p> <p>🌻<b style="font-size: 20px;">关于端午节的谚语甚多,摘录如下:</b></p><p>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p><p>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p><p>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p><p>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西北)</p><p>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南方)</p><p>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p><p>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 。(山西)</p><p>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上海宝山)</p><p>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江浙)</p><p>端午(五)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江浙)</p><p>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p><p>氹氹转,菊花园,炒米饼,糯米团,五月初五系龙舟节,阿妈叫我去睇龙船。(广东)</p><p>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栊。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栊。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栊,食过五月粽,不够百日又翻风。(广东)</p><p><br></p> <p> 😊<b style="font-size: 20px;">各地过端午节的风俗有所不同,我们生活的燕赵大地都有哪些风俗呢?让我们一起了解了解吧!</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河北端午节风俗:</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抬五龙爷</span></p><p> 河北邯郸市成安县每年端午节都会举行“抬五龙爷”活动。这项活动是为了祭奠惩恶扬善的“五龙爷”而举行,目的在于倡导子孙遵守孝道、乡邻和睦,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高赞惩恶扬善。该活动一共历时三天。第一天是“迎五龙爷”,第二天各地联欢。第三天“送五龙爷。</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挂长命缕、天师符</span></p><p> 长命缕又名百岁索、续命缕、合欢结,用五彩丝线编叠,拴在儿童手腕、脚腕或胸前,俗传五色线代表五个方位神圣,能辟邪除瘟,锁住小儿性命。与其类似的活动称挂香包、带香囊,用各种彩色布缝成三角、菱形、心形、桃形及蛙、蝶、鸡等动物形象,内装香草、丁香、雄黄等香熏料,挂在小儿胸前,俗信可以避瘟除病。保定地区还流行“用红布做成兜肚,绣上蝎子、蛇、蜈蚣、癞蛤蟆、壁虎‘五毒’图形,以避瘟祛毒。有的用红纸剪成亚葫芦,标上‘五毒’图,贴在大门上”。(《满城县志》852页,康景文主编,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7年11月出版)天师符是装饰性辟邪物,有钟馗像、辟五毒符咒、朱砂印等内容,一般由画坊印制,节前出售。较大寺观的僧道节间也自画一些灵符,分送施主。</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艾草浴和制蛤蟆墨</span></p><p> 艾草浴即用泡艾之水洗脸、洗眼。白洋淀一带渔村则用艾叶和花椒水洗脸。宽城县一带在“端午清早,大人小孩儿都到河边洗眼睛,俗信洗后一年中不得眼病。</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挂五色线</span></p><p> 五色线是由黑、白、红、黄、青五种颜色组成,都是给小孩戴的。五色线的佩戴时间是有讲究的,河北这边是五月初一佩戴,端午节那天把五色线扔到河里冲走,寓意把疾病冲走,身体健康不生病;如果端午节那天,河里没有水,就继续佩戴,直到下雨的时候河里有水为止。</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挂艾草菖蒲</span></p><p> 悬艾叶菖蒲用以驱瘟辟邪,它和屈原之祭似乎无关,却是民间自发的应季养生健身之道。俗传五月是恶月、五毒日,是阴气初起、阳气正盛、阴阳相争的多变之月。此时,还寒乍暖,百虫蠢动,某些瘟疫疾病可能流行。艾是一种多年生菊科草本类植物,白艾入中药,性温、味苦,可祛寒湿、暖子宫。燃干艾可以驱蚊蝇。菖蒲是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挥发性芳香油,有提神、通窍、杀菌的功效。 人们用艾蒲驱瘟辟邪也是行之有据的。冀北地区端午日除“拔艾蒿(并取些夹于两耳上)悬于门框或炕边,还要采桃树条、山枣棵挂在门口、窗框、墙头等处。在门、缸、盆、屋檐及室内等处,贴挂纸葫芦,有取祝丰收之意。</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挂纸葫芦</span></p><p> 由于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一样,端午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石家庄会在端午节当天,把纸葫芦挂在门口。传说在端午节这天,神仙会把仙药放在门口的纸葫芦中,这样一来,家中的人就不会生病了,即使有病毒,也被门口的葫芦挡住了。葫芦的颜色主要以红色为主,因为红色代表着吉祥,同时也预示着家中吉祥如意。</p> <p>🔅<b style="font-size: 20px;">河北端午节吃什么?</b></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吃粽子</span></p><p> 河北的粽子是三角形的,里面的馅大多是黏大米、黏小米、黏黍米,里面还会放一些秋天豆角中的豆粒,很香很好吃。</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吃炸糕</span></p><p> 河北安新白洋淀在端午节这天会吃炸糕,依水而居的白洋淀人没有田地,出门就是水淀,芦苇荡和荷花地。他们每天睁开眼就是织席和治鱼,没有过节的概念。可每年端午节大清早,街上的早点铺早就排起长队。他们一遍遍教着孩子“端午吃炸糕,老人小孩不摔跤”的老话,扯着大人衣角的孩子们牙牙学语记在心里。当捧着炸糕敲开长辈的门,叮嘱他们记着吃炸糕。</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吃樱桃</span></p><p> 原来端午节吃樱桃,是为了避免误食苍蝇。石家庄的集市,在端午节前后除了卖粽子和粽子材料最多外,卖樱桃的小贩也不少,场面很壮观,也很有过节的气氛。</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下面就来看看孩子们包粽子的精彩瞬间吧!👍😊</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先请我们班的小才女赵悦涵为大家讲解如何包粽子。👏👏👏</b></p> <p><b style="font-size: 20px;">🌻精彩掠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这个特殊时期,就让我们边品尝美味的粽子边欣赏欣赏诗人笔下的端午吧!</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端午</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文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p><p>译文:</p><p> 端午节日从何而来,前人传说是为了楚国大夫屈原。可笑汩罗空自浩浩荡荡,竟不能洗去忠直之士的冤屈。</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浣溪沙•端午</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苏轼</p><p>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p><p>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p><p>译文:</p><p> 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参与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布满河面。</p><p> 你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只祈愿能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p><p>赏析:</p><p>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本名“端五”。《太平御览》卷31引《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初也”。亦名“端午”、“重五”、“重午”。民间有端午吃粽子、赛龙舟、吊屈原等风俗。</p><p> 本篇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端午即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文天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p><p>译文:</p><p> 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你赠与我了一枝艾草。死者却看不见,新结交的知己却在万里之外。往日能够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三湘相隔的比较远。</p><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乙酉端午</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元•贝琼</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p><p>译文:</p><p> 己酉年的端午那天,天公不作美,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一眼望去,一片天昏地暗;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让人竞渡龙舟,借以凭吊远古英雄屈原的灵魂,真是让让人感到遗憾哪!水边的石榴花如火地开着,似乎正在笑话我呢——这也需要你烦神么?我只好自我解嘲道:其实,陶渊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今天,我虽无法凭吊屈原,我也一样仰慕他啊!</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乙卯重五诗</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陆游</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p><p>译文:</p><p> 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p><p>赏析:</p><p> 这首诗开篇点题,将时间限定在“重五”(五月初五),将地点定格为“山村”。此时此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的只是节日的气氛,有的只是淳朴的民风。更何况,石榴在不知不觉间已经盛开了呢!此情此景,怎一个“好”字了得!</p><p> “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诗人,今天终于暂时放下了满腹的忧愤,融入了节日的欢快气氛之中。瞧,他先吃了两角的粽子,再在高冠上插着艾枝。然后又按照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忙完这些事情,含着微笑喝起酒来了。</p><p> 从作者对端午这一天的生活的具体描写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至少从南宋开始,端午就有了纪念屈原和卫生保健的双重内涵。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陆游,由于收拾山河的志向未能实现,只能像辛弃疾那样“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在欢乐中暗藏着多少伤感,在闲适中流露出多少无奈啊!</p><p> 这首诗语言质朴,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那榴花繁多的山村风光,那江南端午的风俗习惯,那字里行间的闲适惬意,浮现在我们眼前,感受在我们胸间。没有装饰,所以诗美;没有做作,所以情真。这,就是诗人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写作境界。</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端午</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张耒</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p><p>译文:</p><p> 龙舟竞赛是为了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是忠烈之魂一去不返。国破身死后现在还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欧阳修</p><p>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p><p>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p><p>译文:</p><p> 五月是石榴花开得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p><p> 这一天正是端午,人们沐浴更衣,想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举杯饮下雄黄酒以驱邪避害。不时的,窗外树丛中黄鹂鸟儿鸣唱声,打破闺中的宁静,打破了那纱窗后手持双凤绢扇的睡眼惺忪的女子的美梦。</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粽子飘香艾草芳,</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龙舟争渡闹春江。</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祝大家端午安康!</b></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