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六 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毛格明月赵桥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九曲蛟河水自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风送稻花香两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山拥沃野暖千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陈王毡帐荒原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双李雄心塞外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齐鲁移民兴业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 耕读不辍悦春州。</b></p> <p><b> 六户镇以农牧业发展为主。位于突泉县中部偏西,是突泉县第二大集镇,是县域北部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有较高的战略价值,当年中苏交恶之时,沈阳军区守备第三师坦克团下辖四个营还有团直属特务连、修理连、汽车连、卫生队共1000余人在此驻守。</b></p> <p><b> 六户镇属低山丘陵地貌,较高的山峰有毛格图山、四棱山、鸡冠砬子、东平西山,海拔均在500米以上,奔流不息的蛟流河水流经六户镇东进,注入洮南市北郊的洮儿河,突泉县内最大的公路桥在六户镇南,横跨在蛟流河上,是六户镇地标性建筑物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六户镇这片沃土历史悠久,据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有人类活动,现存辽金时代古城遗址两座。一座位于先锋村周家屯,一座在永范村于家屯。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六户境域属东胡族的活动范围,秦末、两汉、三国、两晋时期鲜卑民族在此游牧,辽金时代,因辽圣宗在宝石镇宝城村兴建行营---春州城,使之成为辽代的春捺钵(契丹语中为“行营”之意)。辽代的捺钵制度是按春夏秋冬四时进行,据考证,辽代的夏捺钵在古庆州(赤峰巴林右旗);秋捺钵在古永州(赤峰翁牛特旗);冬捺钵在古永州。这里由此开始快速发展繁荣并达到鼎盛时期。金灭辽后,这里成了大金抵御蒙古铁骑南进的边关要地,后随着大金王朝的灭亡,春州城的湮废,这里也逐渐走向没落。</b></p> <p><b> 元明清时期这里是蒙荒地,成为蒙古人重要的游牧区。清朝末年,札萨克图王旗招民垦荒,洮南府拟在六户镇西南蛟流河畔设置分防机构—乾安镇照磨厅,因此地无人定居,迁往杜尔镇,当时为乾安镇照磨厅辖区。宣统元年(1909年)垦户陈喜、李明奇、赵国应、王德全、刘明久、李成印6户来此垦荒耕耘,故得名六户。</b></p> <p><b> 1915年(民国4年)11月,乾安镇分防照磨厅被撤销,辖地六户划归突泉县,列为第二区。1933年六户为突泉县第二区驻地,设伪六户警察署。1936年,伪政权推行街村制,六户为伪六户村公所驻地。1942年,日本统治者增设宪兵团。1946年,置六户区,六户为区政府驻地。1949年,六户区改成第八区。1958年实行镇乡制,置六户镇,同年8月改为六户人民公社,1983年6月,改称六户乡,1984年7月复称六户镇。</b></p> <p><b> 六户镇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无数人的童年梦想,我们的人生在这里起航;又有无数人的青春记忆在这里回荡与积淀,他们的芳华在这里绽放。古老的六户!青春六户!</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