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食记

青禅

<p>  我很小的时候,那年代物资匮乏,饿了、馋了就盼着妈妈下班回来点火做饭,那时候算得上好吃的又能填饱肚子,就是面糊糊和稀米粥了。日子一天天的过,终于挨到家里有面了,很崇拜妈妈为一家人忙碌做饭,即简单又好吃:汤面片,里面有用油炒过葱花儿、还有菜叶儿,配上妈妈腌的小咸菜,现在想起来还能闻到那股清淡香味儿;噪子面,家里有啥莱都行,切成小丁汇在一起用小点儿油炒过,和面条拌在一起,真香啊!应该是小时候记忆中最好吃的饭。家里条件慢慢的好起来,妈妈就翻着花样的给我们做吃好吃的:豆面、拌面、烙饼、锅块、饺子、包子、菜盒子……当然都伴有很好吃的配莱;有米了,妈妈学了各种的凉伴菜、素炒菜,配有豆腐、鸡蛋、西红柿,盘盘都是佳肴美味!虽然很少吃肉,但是每一顿饭都让我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饱食后的满足。</p><p>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记不清我是从几岁开始就有了跃跃欲试想动手的冲动,趁着妈妈不注意,学着她样子拿起刀就是“当当当”的样子,手上至今还留着当年依然清晰可见的疤痕。细心的妈妈懂女儿心思、耐心的教我,先是端个盘递个碗、摘个菜剥根葱,后来到面条煮几分钟、拌馅放多少油,西红柿百搭各种炒素莱,一直到教我擀面条,我在慢慢成长中,妈妈那些家常饭的手艺也基本上学的差不多了,应付家里的一日三餐应该是没问题的。在学习做饭的这些年里头,也让我跟妈妈学会了那种勤俭持家,干净利索等等良好的中国传统女子应有品质,等我有了自己的小家时,我才深深的体会到了妈妈言传身教对我的影响有多大。妈妈虽然早早的离开我们,但是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滴都有着妈妈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导。</p> <p>  前些年,上班的日子早出晚归,周末有空闲了,又被北京大街小巷里的美食吸引着懒的下厨。就这样一天一天、一年又一年,吃着堂食、品着现成的美味,对食材烹饪缺了耐心、少了关注,操练更谈不上。</p> <p>  虽然厨艺没有精进,但日子还是要过的,多多少少也有些记录,还是想汇总一下,看看这些年在家常夕桌上的记录。翻遍我相册所有的照片,2015年9月这2张应该是我拍的最早的关于吃食的照片:简单纯粹。</p> <p>  先说说饺子,这是家人最喜欢的吃食,也是逢年、过节、冬日、周末里家人聚在一起的最爱,其乐融融,一顿饺子得大半天,虽然麻烦些,还是愿意折腾,我家的做法的都是按妈妈教的的:茴香馅、白菜馅、莲藕馅……水煮的、素蒸的、煎的,都是我们常做的,热腾腾的饺子薄皮大馅、香而不腻,吃出的是团圆、温暖。</p> <p>  16年,小儿高考的午餐,就是这薄皮大馅的饺子。</p> <p>  包子总愿意薄皮大馅的,也不知是皮太薄、还是发面环节没掌握好,包子这样成功效果,实属难得!自家的包子总有一种幸福的味道。</p> <p>  小日子越来越好,烹炒煎炸也成了常态。总想着系统学习一下,也没条件没时间,就买来不少书、按着自己的口味瞎琢磨,满足顺口的一日三餐还行吧。小儿最爱这类菜肉丰盛的家常。</p> <p>  年夜饭</p> <p>  16年小儿高考那年除夕,三口小家的年夜饭……</p> <p>  2019年,最丰富最热闹,在北京的家人们团聚,10人的年夜饭……</p> <p>  2020年除夕年夜饭。之后,时隔5个月就再没聚过。</p> <p>  依我的口味,最喜欢的还是家常的一碗饭一碗面、一碗馄饨一碗粥,热热乎乎、汤汤水水的更舒坦。喜欢的是与天地共生的谷物、青莱,天地合一延伸到人间的烟火气。</p> <p>  有时候生话还要浪漫和情趣,把日子过的丰富多彩、诗情画意。切盘水果也拍张照片……</p> <p>  16年,小儿生日,摆弄2盘精致的果盘搭配买来的蛋糕,温馨浪漫中的祝福。</p> <p>  苦瓜都要做出花样、吃出甜……</p> <p>  心情好时,熬一锅甜甜蜜蜜……</p> <p>  16年,小儿高考冲刺阶段,配合学校为20几位学生配送下午加餐,那一次是我用心用力的一次烹饪:水果杯和银耳羹。虽然有点累,但效果让我心悦。</p> <p>  18年,去学习制作蛋糕,对烹饪厨艺的热爱让我在时间允许时要拓展一下自己的手艺。</p> <p> 2020年以前烹饪就梳理到这,以后有时间和条件了,一定拓展学习真正的厨艺,最接地气的人间烟火,一定要亲自去体验感受和尝试。期待属于自己的厨艺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