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话说江西分宜大岗山的“寮人”(棚民)</b></p><p class="ql-block"><b>寮人——是指住在山上寮房(简陋的住房)里的人;也称“从山上下来的人”。【“寮”是大岗山铜岭与年珠水系流域山民的叫法;江下和长富水系流域的山民称之为“棚”。】</b></p><p class="ql-block">生活在大岗高山里的寮人,多为外地徙此求生的人。(解放前多为闽广人氏;建国后多为湘人。)在高山向阳有水坡地,搭茅寮、竹寮,或垒石土为室栖身。他们伐竹木、煏木炭、做棺材、打圆木家具、竹编、或釆药、狩猎...。然后,用产品到山下换取生存所需物资;有的还开垦梯田自产粮食、蔬菜、饲养家畜。</p><p class="ql-block">他们无行政归属,统称外流人口。笔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以武装基干民兵的身份,就曾深夜0时突袭大岗山下砻,参与围捕山中“寮人”行动,(因为其中有些人是犯案潜居),押送县城集中看管,逐一审查。</p><p class="ql-block">现在他们中的多数人,已下山融入当地村族。<b>大岗山区现有客家人氏,多数也是由当初“寮人”繁衍而来。</b></p><p class="ql-block">如大岗山三元口邱氏族群,就是其始祖邱元辉迫于生计,于1728年(清雍正六年)偕堂弟邱盛辉,由福建上杭中都迁来钤山镇(大岗山)三(石)元(源)囗定居。1739年(清乾隆四年)才被开户立籍。1809年(清嘉庆十四年)才有两裔孙被允许参加科举考试,其中一人投捐国子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寮人”那种自由自在、逃离尘世、不知今日为何时的仙居生活,以及那缥缈云海,层叠山峰,异样风情,青山秀水的风光和恬静的生活气息,炊烟袅袅下的生活图景,着实让城里人向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拓展:</b></p><p class="ql-block">江西等地因与福建广东湖南接壤,一些闽湘广无籍之人来到偏远山区地方垦山种麻,搭棚而居。“滋养生患,日久愈多,既不可驱令回籍,又不听编入县册。去来任意,出入无常.偶遇年谷不登,辄结党盗窃,为地方之害,江西之袁州尤甚”。后来政府将自愿入籍的棚民编入本县册籍,五家连横互结,严行保甲之法,对棚民中有膂力技勇之人及读书向学之子分别考验,加恩收用。</p><p class="ql-block">据雍正八年所修《江西通志》中的记载,宁州在雍正四年编入客籍人丁一千三十二丁,其他如万载、<b style="font-size:20px;"><u>分宜</u></b>等地也都有编入,入为“客籍”。这也说明棚民入籍政策已经落地,但客籍人士非但没有入城居住的权力,就连充任县衙胥吏的资格也没有,客籍参加科考也受土籍排挤。</p><p class="ql-block">棚民入籍、学额纷争与书院的勃兴,这不仅仅是赣西宁州与万载才有的现象。事实上,但凡有类似棚民聚居的地区都多多少少会出现过类似的土客冲突与风波。在一些棚民较少的地区,多数棚民最终移风易俗,归于土著。<b>清朝推进棚民入籍并准许其子弟应试的政策是有效的,其考虑也是长远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