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摊 大民生

谈天摄地

<p>  上古时期,从人们以物易物开始,地摊就出现了,而且还是当时一种主要的市场形式,并且一直延绵至今。</p><p> 地摊,顾名思义,就地摆摊,出售物件。它有烟火气,最具平民化,是百姓喜见的一种购物场合,对推动社会发展、活跃市场、搞活经济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p><p> 地摊的经历和人的一生一样,坎坎坷坷。从解放初到文革前,地摊作为主要的市场形式,对搞活国民经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革开始后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地摊作为“投机倒把”、“资本主义尾巴”等罪名被“割掉了”,因摆地摊而获罪的人不在少数。自那以后,地摊成了禁地,谁也不敢踏入一步。</p><p> 改革开放以后,地摊正如大诗人岑参诗句所描写的那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之间,地摊又摆满了大街小巷。“东家萝卜西家蒜,南方海鲜北方面”,地摊上应有尽有,要啥有啥,社会经济迅速活跃起来。</p><p>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进入21世纪,环境、生态逐渐被人们重视了起来,全国由省到市到县,都在建设文明城市,地摊又成了“脏、乱、差”的罪魁而被禁止,摆地摊的人被撵得东躲西藏,迫不得已,这些人和城管玩起了游击战:你来我走,你走我来。于是,这些年来,人们在电视和其他媒体上见多了城管与商贩撕撕扯扯的奇闻。城市地摊没有了,市容虽然整洁了,但市井烟火气没了,农产品滞销了,以地摊聊补家用的小商小贩作难了。</p><p> 小小地摊的存活,需要一个大国总理发声,可见地摊不是可有可无,地摊经济也不是无足轻重,它关乎百姓的生活,关乎社会的发展,更关乎大疫之后国民经济的复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