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作者:胡新华 中篇:细看近代</p> <p> 五十年代初,我出生在枕水而居的贴沙河畔,肖公桥边。南星桥格搭坝有二条河流经过,四条主干道贯穿(秋涛路、复兴街、凤山路、江城路)使这里阿娜多姿,绚丽丰盈。</p> <p> 在我记忆中,六十年代杭州公共交通只开通了23条行车线路,南星桥始发、终点站就占了4条:1路,拱宸桥一一南星桥(杭州首条无轨电车开通改为:151路南星桥一一拱宸桥)2路,南星桥一一六和塔。3路,武林门一一南星桥。22路,南星桥一一闻家堰。</p> <p> 有了通商历史的传承,有了水路、铁路、公路四通八达的交通繁荣,南星桥,一个在杭州家喻户晓、在浙江耳熟能详的地名,自然而然吸引大家前来。当时的“惠安旅馆"、"凤山旅社"、“南星旅馆"、"江干旅馆"门口时常能看见”客满"字样的牌子。为了满足客流量的需求,"南星浴室"到了晚上九点后对住客开放。可见,当时客流之兴旺。</p> <p> 记忆中的童年是物质匮乏的年代。吃肉,在平时是想都不用想的,那是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的奢侈品。每年冬至一过,我就成了家里的"排队先锋",晚上十点左右拎着"杭州竹篮",到南星桥肉店去排队购买0.28元一斤的猪头,排上约8个小时要是能买到一只算是幸运了,同时能买到一个“寿字猪头"(表示很胖肉多)就更高兴了,把它做成酱、咸猪头,到年三十蒸好那个香味至今都忘不了。</p><p> 出了名的国营南星桥菜场在“木香巷",这里可以“饭店门口摆粥摊",允许自由市场经营。当时南星桥周边有很多菜地,肖山的农民过江把自己种好的时令瓜果蔬菜拿来卖,品种丰富,新鲜得魂灵儿都没散,价格又便宜,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城里人"(南星桥属于城门以外的人)都赶过来买菜。</p> <p> 南星桥格搭坝是周边县市居民购物的首选地,“上到江头,下到湖墅"是说南星桥和卖鱼桥是杭州最繁忙的地段,因为当时以水路为主,这二地都有码头。</p><p> 这里有“和平百货商店"、“德昌百货商店"、“耀华五金店"、“新亚钟表店"、“保康药店"、“洽大祥棉布店"、“合兴昌文具店"、“美光照相馆"、“旭日水产店"、"跃进食品店"、“大兴糕团店"、“大同酱园"、“味和酱园"、“李虎彪骨伤科"、“工商银行"、“南星桥邮局"等等,品种门类齐全。</p> <p> 那时我们最高兴的就是看露天电影,有时在秋涛路小学的外操场上放映,宽宽的银幕挂在木柱上,风一吹,银幕上的人跟着晃动。南星桥最早的“光明电影院"在“二商场"(现102公交南星桥站后面百货仓库)后搬到江城路南段,后改名江城文化宫,再搬至江城路中段至拆除。文保部门在此遗址上考古发现了大面积的古海塘遗址。</p> <p> 当时,杭州“小熟昏"很流行,一到晚上你只要听到铜锣一响,就会跑到街头巷尾,看到卖艺人站在凳子上,一盏要打汽的油灯高高挂起,照得周围很亮堂,熟悉的乡音里你能听到一个个令人着迷的故事。艺人唱一段停一息,然后开始推销他的“梨膏糖",止咳化痰。"宝塔糖"驱小儿蛔虫。没钱购买的我们只能往嘴里咽口水。</p> <p> 时间到了1972年,出版界重新再版了古典文学,唐诗宋词元曲,外国文学名著,鲁迅文集等一大批图书。冷落多年的南星桥新华书店开始热闹起来。清晨总能看到大批年青读者排着长长的队伍,争先恐后购买书籍,那种渴望以久的心终于有着落了。那时我已经有了微薄的学徒工资,可以随心所欲购买了五六十本书籍。记得为了购买一本心仪流行的“战地新歌",去书店不下十次,终于感动了书店一位老师,她帮我留了一本。</p> <p> 我琢磨其中一些与历史含混不清的老字号店铺,"汪德和食品店"、“望海楼饭店"、“碧雅轩茶店"等等,怀疑岁月将在这里停驻了。城市改造的脚步,好像一个魔术师,将城市的一个部位点了穴,从此它就消失了。</p><p><br></p><p> 敬请关注下篇: 喜闻乐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