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亲子关系 构建幸福家庭

大橘大利

<p>  2020,一个爱你爱你的是非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经过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终于得到有效控制。人民的生活和工作也在期待中恢复了正常,原本应该开心,可是我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为什么呢,这要从近期我们儿科重症监护病区频繁收治喝药自杀的孩子说起,他们大的13.14岁,小的才8.9岁;按说平时家长忙于生活奔波没时间陪孩子,而这次疫情亲人们有了很多相互陪伴的时间,彼此的感情连接应该越来越紧密才对,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心痛的事情呢?为了一探究竟,在这些患儿住院期间,杨红主任和刘平护士长带领我们用闲暇时间跟孩子沟通交流,利用心理学知识走进孩子内心,发现大多因为和家里闹矛盾或者是厌学而被父母打骂后竟然想不开。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俗话说“父母是唯一不用经过培训就可以上岗的职业”而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今天在这里想把我学到的东西分享给大家:如何能培养出健康的孩子?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p><p> </p> <p>  首先,有信心,坚信自己能做一个合格父母。足够大的信心可缓解焦虑,提高自信,父母自信了孩子也会很自信。这将是所有孩子走人间正道的动力源泉。对于孩子本人,记得小学课本有句话说:关注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孩子是完整的个体,不是只有学习这一件事,Ta也是家里的一份子,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建设中来,孩子通过做事也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即使最后没有把事情做的那么完美也没关系,不要因此对孩子失去信心。建议家长们放下对孩子的高要求,高期待。</p><p> 其次,关注孩子的基本需求,这包括生理需求(睡眠、饮食、空气、水、以及和谐的家庭环境),这方面我想各位家长应该都会做的很好,重点在下面: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安全的环境(不要动不动非打即骂)有归属感,和同伴关系怎么样,千万别忽略这个,积极向上的同伴关系着孩子心理健康程度。还有就是适当组织一些亲子活动或旅游活动,让孩子来安排,孩子通过做事提高能力。父母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包括父母情绪稳定,对孩子慈爱等等。</p><p><br></p> <p>  其三:学会倾听,孩子被倾听能让Ta感受到被关注,被尊重。前两天遇到一个孩子家属,在跟我说孩子问题的时候,只顾着自己说,不仅如此,在我说话的过程中还总是试图打断我,这种情况我想大家都遇到过,也能体会这种感受吧,家里有孩子的请问问自己:你是不是总能听孩子把话讲完呢?请记住:孩子是独立的存在,他有权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倾听,Ta能感受到Ta是重要的,你重视Ta的想法,这样能拉近你们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推荐给大家一本书「如何听孩子才会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学习一下。</p><p> 其四:放开手:很多家长觉得自己的经验丰富,喜欢干涉和包办孩子的生活,总觉得小孩子不放心,为什么你们的孩子不听话,原因在此,啰嗦的太多和过于严厉就会把孩子弄出毛病。无论何时请记住,这是孩子的生活,不是你的生活,请学会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和感受一切,让孩子逐渐为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孩子从降生他就是一个完整的人,家长们要适当的学会“示弱”,依靠孩子自己的力量,信任他,让孩子自己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nbsp;</p><p><br></p> <p>  第五:示范:俗话说“身教大于言传”,父母应该是孩子一生的榜样,我们先成为自己,先过好自己的生活,轻松快乐的把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技巧展现给孩子,并和孩子分享,间接让孩子也经历了很多。保持自信乐观的心态,如果你整天不是抱怨这就是埋怨那的,试问,把孩子放在这样一个有细菌的环境中,孩子能不生病吗?</p><p> 第六:学会表达 有些家长跟孩子说话超级没耐性,基本用吼的,试问如果孩子什么都做的非常好,那家长这个词就显得苍白无力了。前面说到倾听是第一位,你能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有效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能理解孩子,能说到孩子心里去,那你还怕说话孩子不听吗?我总结了几项错误的表达方式,各位家长可以反思借鉴一下:①咄咄逼人②哀求③威胁④纵然溺爱⑤最高权威(家长居高临下)⑥讨价还价等,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中招的?交流是维系家长和孩子亲情的动力,那如何做一个灵敏的家长呢?建议各位家长:每次沟通时跟孩子说Ta做的好的三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激励孩子。反馈时只说“我”,例如:“我看到你这样做,我感觉很开心…为你骄傲...”让孩子知道你此刻的感受。,关于学习,告诉孩子,这是你自己的事情,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想让孩子学习,尽量给孩子创造学习氛围,跟着孩子共同学习成长。</p> <p>  最后,就是多赞美,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肯定都喜欢听好听话,但是赞美不是过分夸大,要合时宜的夸。俗话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那具体怎么做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①放手让孩子做自己的事情,②做的过程中观察孩子的优势,③及时给予正反馈,只说孩子做的好的地方,④以成人状态去看待孩子,记住:孩子是独立完整的个体。</p><p> 希望家长们和孩子共同努力,最后收获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避免孩子再出现极端的现象悔之晚矣!</p><p> 结尾,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郑州冀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心理学专家冀未来教授,本章中的很多观点都来自于她的教导。感谢她让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我也将继续努力,跟着冀老师一起,帮助那些需要我们的朋友,坚信明天会更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