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水雉,又称鸡尾水雉、长尾水雉(俗称水凤凰)。其羽、头、颏、喉和前颈为白色,后颈为黄色,枕为黑色,两条黑线沿颈侧而下与胸部黑色相连,将前颈白色和后颈金黄色截然分开。背、肩为棕褐色并有紫色光泽,翅为白色,嘴为黄色(尖端褐色),腰、尾(长尾)为黑色,腿、脚细长且趾尖,呈暗绿色至暗灰色。</p> <p> </p><p><br></p><p><br></p> <p> 水雉分布在中国南方、东南亚及南亚次大陆等地的淡水池塘、湖泊和湿地中。在我国主要生活在长江以南地区,少见于江淮地区,偶见于黄淮地区。</p> <p> 水雉羽色艳丽,体态优美,步履轻盈,喜僻静、性活泼,善游泳和潜水,能在漂浮的水生植物上停息、行走、跳跃、奔跑,或沿水面飞行(雅号“凌波仙子”)。 </p> <p> 水雉的巢建于水生植物的叶或浮草上,巢小而薄,呈盘状,主要由干草的叶茎构成。水雉以昆虫、虾、软体动物、甲壳类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水生植物为食,鸣叫时发出似猫的“喵喵"声。 </p> <p> 每年四月末,水雉进入繁殖期。此时,羽毛变为黑白相间的繁殖羽,十分醒目。到八月末,随着繁殖期的结束,繁殖羽陆续退去,换成黄褐色的冬羽。换羽过程中失去飞行能力。待飞羽长成后才能复飞。</p> <p> 水雉为“一妻多夫”制,雌鸟常为争偶而殴斗。每窝产卵4枚,卵为椭圆形,颜色多为褐色或紫栗色(类似茶叶蛋的颜色),大小36mm×27mm左右。孵卵由雄鸟承担,在繁殖季节雌鸟有时可产卵10窝以上,分别由不同的雄鸟孵化。卵化期为22~26天后,雏鸟自行破壳而出,出壳后半小时左右即可跟在亲鸟后面觅食,不需亲鸟喂食。亲鸟带领雏鸟觅食并在雏鸟的周围守护,当危险临近时会发出急促的叫声(龟、蛇、鼠是鸟卵和雏鸟的最大威胁)。有时甚至会故意吸引入侵者的注意,将入侵者引开,而雏鸟则乘机躲藏在水生植物叶中。</p> <p>刚出壳的雏鸟在气温较低的时候常常藏于亲鸟翼下取暖。3~4周后只在恶劣天气时才靠拢至亲鸟身边。雏鸟7周后便能飞行,少数留在亲鸟领地内活动,大部分会飞离亲鸟另寻栖息地。</p> <p>2000年8月,我国将水雉列入“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