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控孤独症孩子的情绪行为问题?

平舆县残疾人康复训练中心

<p><br></p><p><br></p><p><br></p><p>第一、为什么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p><p><br></p> <p>&nbsp;首先我们要明白情绪是什么?从普通的心理学来说,情绪就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个体验,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比如说在生活中,我们有开心、生气、伤心、还有就是表达不满等等,情绪从我们刚出生就开始出现,并且永远会伴随着我们。如果说孩子的情绪体验不佳,可能就会在生活中造成一些变化。</p><p><br></p><p>比如说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不想吃饭,需要满足与情绪体验呢又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想要的东西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呢就会出现情绪问题,当出现情绪问题的时候就不可能与外界有一个正常的交流,或者是互动。</p><p><br></p><p>比如说孩子想要这个东西,当时没有得到满足,孩子就会发脾气,在发脾气这个过程中呢孩子就不会和我们产生一些有效的交流,所以说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的时候就不要再教孩子或者指责孩子,比如说一些孤独症孩子感官上的特别敏感,比如说冬天当雾霾毕竟严重的时候,连我们自己就感觉比较压抑,他们会感到更加压抑</p><p><br></p><p>还有些孩子,听觉比较敏感,汽车那个喇叭的声音让他特别害怕,而触觉比较敏感的孩子,别人不小心的碰触他,他就感觉特别疼痛,当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大人不了解孩子就会觉得孩子好麻烦,怎么这么多事,就会去指责孩子,这样就会更进一步引起孩子的不良情绪的问题,当这些问题孩子还没有能自我的处理好的时候,大人又去指责,又加深了孩子的情绪问题,更建立不起来安全感与信任感,更不愿意与周围的人交往了。</p><p><br></p><p>总而言之,当孩子在没有调整好情绪的时候,孩子就不可能有稳定的关注力,他基本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的内部需要啥,根本不会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对外界产生了怎样不好的影响,当孩子处于情绪不佳的状态,处于正在发泄的状态,大人对孩子的批评教育,指责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说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的时候呢,我们大人不要过于指责,这个时候我们的语言是起不到作用的。</p><p><br></p><p>我们要做的是先调整孩子的情绪问题,所谓的调整就是让孩子能够自我放松,让情绪得到缓解,就好像当我们在哭的稀里哗啦的时候别人的好言相劝并不管用,只有自己哭的痛快了,哭完了,停下来了,这个时候才可以。调整的时候孩子可以自我的去缓解,有的时候需要我们的帮助,有的时候需要两者,也就是自我和他人的帮助一起进行才可以调整,最好有专业的老师来做指导。</p><p><br></p><p>此外呢,改变环境或者控制环境也是一种外界帮助下所做的调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调整的方式,这个孩子可能说是听音乐可以调整他的情绪,但并不是所有孩子听音乐都能调整好情绪,有的孩子玩一会玩具就能缓解自我的情绪,或者说看一部动画片就调整好了,所以说要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来进行调整,了解并尊重孩子的调整情绪的方式,当然也可以去帮助孩子调整。</p><p><br></p><p>第二、日常生活中哪些情况会引起孩子的情绪?</p><p><br></p> <p>1、需要没有满足,比如说有些家长反应,带孩子去超市了,他非要去买一个东西,可是呢这个东西家里面有,没有给他买,这个时候孩子在超市里面大哭大闹;</p><p><br></p><p>2、认同没有被满足,这个大龄的孩子会出现的多一些,比如说孩子努力做一些事情,但结果并不理想,家长依旧对结果不满意,孩子觉得自己没有被认同。</p><p><br></p><p>3、就是环境的改变。有的孩子特别明显,上课的时候总在一个教室,有一天换个教室,老师没有变化,但这个孩子哭的撕心裂肺,根本就无从招架,可能是环境发生变化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一些不安全的因素。比如说家里的玩具摆放位置变了,家里多了一个人等等,也会引起孩子的情绪变化。</p><p><br></p><p>第三、听话的孩子就没有情绪问题吗?</p><p><br></p> <p>听指令就代表听话了吗?比如说有些孩子让干嘛干嘛,就代表听话了吗?不是的,同样的,家长会说是不是只有淘气,发脾气的孩子才需要情绪调整,而听话的孩子就没有情绪问题呢?这个不是绝对的,听话的孩子,也有需要情绪调整的问题。</p><p><br></p><p><br></p><p>比如说有的孩子,家长或者老师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没有表情,也没有对视,吃东西的时候,他可能会从别人的手里抢走食物,他也没有任何的表情变化,在家或者在教室的时候他偶尔会自己笑,或者是自发的叫,或者莫名其妙的哭,自己在那自娱自乐。虽然他能够听指令,也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比如说和大家一起去排队洗手,上厕所。如果忘了叫他上厕所,他就有可能会尿裤子,有些时候没有照顾到,他会给跟别人走,而不是跟自己熟悉的人走,因为别人招呼同伴说快点走,他也会跟着指令走,比如说小明拍拍手,这个指令是给小明的,而他也会拍手,他不能够区分小明和我。</p><p><br></p><p>孩子家长有时候把孩子送进学校的时候呢,等家长走的时候,给孩子说再见的时候,他没有任何的表情变化和语言,只是机械的摆摆手,在教室里只要是老师发指令,他都会很快的去执行。但这个孩子是接纳我们了吗?如果说他是接纳了我们他为什么没有给予我们任何的回应呢,我们所谓的教学对他有作用吗?以后他会一直这么听话吗?会有人一直陪伴他给他指令吗?只要是指令,他就执行,他没有一点的主动性的时候,我们要去想,这样的孩子是我们教学中存在的哪些问题造成的,一直需要指令的孩子肯定是缺乏主动的性的,也是情绪受到长期的压制的一个结果,那么我们怎样去解决这样的孩子的问题呢,我们还是得从根本上发掘一些孩子的主动性。</p><p><br></p><p>如果说我们不去调整,孩子在这种长期的受这种的情绪压制,或者说长期的去听指令,那么他可能有一天自己受不了会崩溃,而这个调整的时间呢和每个孩子的情况和接受程度有关,但往往受压制的时间越长,调整的时间也会越长,因为压抑的时间越长,这个程度呢就越重。在教学的过程,这一点我特别有感触,情绪长期压制的结果,比如你只要给他指令他就去做,如果你不给他指令,他就呆在那不动,明明口渴了,可是你不给他指令,他就不去喝水,他等着你给他下拿杯子的指令,明明口渴的很厉害了,可就是不会去主动的拿杯子去喝水,这类孩子,我们表面上看他很听话,其实这种孩子太缺乏主动性了,我们要想办法调整他的情绪,改变他的这种状态。</p><p><br></p><p>第四、如何利用游戏来调整孩子的情?</p><p><br></p> <p>其实情绪调整并不是那么简单,首先双方要建立互动的关系,那么这个双方指的是孩子与老师,或者孩子与家长,另外还有老师的自我调整,家长的自我调整。互动的环节包括接纳期、满足期、变化期和小组活动期,有的家庭中做的调整可能只做到了前三个环节包括接纳、满足和变化,在实施过程中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我们不能按照一个孩子这样做非常好,调整的不错,但我们不能用这种方法使用在所有孩子身上,因为每一个孩子的调整的方法都不一样,我们要充分发掘和实施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接纳孩子呢就是让孩子觉得和我们在一起很安全,那么在实施接纳过程中呢,我们要放弃一切教的手段和干预的手段,相信我们所面对的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成为孩子眼中安全可靠的人,要做到除了爱我没有任何的要求,这样让孩子能够信任我们,心里有足够的安全感,才会对我们不设防备,然后我们再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p><p><br></p><p><br></p><p>在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小华是一个六岁的男孩,在进行情绪调整前,他总是喜欢让老师去追他,追上的时候呢,他会说不跑了,不对,他也不坐在椅子上,就蹲在墙角,或者趴在桌子下面发出怪声,有时候还喜欢爬到桌子上或窗台上等,老师看到他爬的很高就很紧张,越是喊他下来了呢,他就越不下来,越会做出一些危险的动作。</p><p><br></p><p>如果我们强行的把他拉下来,他自己就会说趴窗台危险,下次不爬了,其实这些语言都是我们平时说给他的,可是下次他还会继续爬,所以老师和家长都会反思怎么带他,家长给我们的反馈就是带着这个孩子太累了,因为他总是不停的去跑,而且没有危险意识,看到孩子这个样子,我们暂且这样分析,他的跑是为了躲避我们,为什么躲呢?是心里面感受不到安全吗?还是说满足他爬和跑能就能够让他安全了呢?我们有这个条件就去实施,首先看安全性问题,大人们最害怕的问题,就是孩子行为带来危险,比如说孩子爬到窗台了,我觉得很危险,我们害怕孩子摔下来,可是孩子每次爬到窗台上或者桌子上,其实他都很小心,很小心翼翼的去做这个事情,这个时候呢,我们给他一些描述性的回应,哇,小小爬到桌子上了,或者小小在桌子上站起来了等等。你越是说快下来,太危险了,他越不下来,我们只是描述一下他的这个行为,分析他行为背后的原因,最终判断的结果是孩子需要被关注,他的行为是为了引起我们的关注,去追他,他就很高兴,会越跑越快,从这些方面去分析呢,他需要关注,那么就给他关注,但关注的同时,我们发现孩子出现很紧张的状态,他可能会爬在桌子上一动不动,或者说爬低上高的行为减少。</p><p><br></p><p>老师在他身边注意他,他就会出现这样的状态,通过行为上的分析,他在爬窗台爬柜子或者乱跑的时候,其实都是在希望别人注意,并和他游戏,也就是说引起别人注意并和他游戏占了很大的比例,而我们仅仅给他了注意,只满足了他一部分的需求,被我们忽视了结合我们的条件,又不允许满足他跑跑追追的这这种需求,又其他的孩子在教师里面,别人没有这这样的需求怎么办呢?也就是说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他对游戏的需求,孩子经验中的游戏呢是单调的,孩子对这种单调的游戏近乎达到一种迷恋的状态,也就是说为了让老师追我或者陪我玩,他就不顾及周围的环境和一些动作的危险性,所以我们要拓展孩子游戏的兴趣,扩大他对游戏性的拓展性和广泛性。并不是追和跑才是游戏,我们用其他的玩法来吸引他。</p><p><br></p><p>&nbsp;我们可以按照我们的分析,有步骤的去调整,先鼓励孩子动起来,而不是靠我们的手段压制他,让他坐下来,安排一些跑的,跳的或者蹦的活动,孩子很喜欢画画我们就给他提供彩笔和纸,提供音乐,让他在教室里呢能感受到跳舞的乐趣,这样孩子在逐渐的变化,在教室里参加小组游戏的时候,他也就不跑了,同样,爬桌子,爬窗台的这些行为呢也就减少或者消失了,代之呢更多的是孩子的一个主动的参与。</p><p><br></p><p>在实践中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行为,比如说有些孩子会大哭,有些孩子会自伤,吐口水抹身上等等,接纳孩子的行为便会成为对我们的一个考验,但无数次的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忽略这些行为,并且对这些了如指掌,那么就会发现这些行为发生的次数与频率会有下降的趋势。当孩子的行为问题严重的时候,退是最明智的选择,不要与孩子硬碰硬。</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