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皇家的深宅大院——紫禁城

浪迹天涯

<p>我这个浙江籍的“北京人”,虽说是在北京出生、并且年将至耄也一直生活在北京,但是“逛故宫”,仅有一次,还是在几十年前。依稀记得,当时是从天安门城楼的正门走进去,经过端门、到午门,一路走去:金水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满眼的红墙金瓦、玉带勾阑,好一派宏大的气势,彼时彼刻,心灵的震撼曾令我无语!景物是极好,却难免参观的人太多。在这端庄磅礴、肃穆庄严、曾经的皇族禁地里,来自四方八面的游人摩肩擦踵,仿若闹市,我性爱游览,但不喜热闹,自此后就再也没有去过。今年突发的新冠疫情,阻断了人们游荡的步履,而我也不能远足,确是寂寞难耐。近日偶闻,为避新冠而临时闭馆的故宫博物院,实行限流政策,部分地开放了,并且每日至多允入五至八千人。由此突然萌发了再去看一看故宫的想法,不知怎么的,虽非皇族,故宫亦非“故里”,此时恍若有了一种 “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的心绪。于是在网上预约了门票,备好健康码,在5月19日,又一次走进了紫禁城。</p> <p>先到了天安门,被告知,要从东华门沿东筒子河到午门去进故宫。只好从长安街返回到南池子大街。好了,这篇“说说”,就从这里开始吧。</p> <p>进到街里没多远就看到一条小河,应该是菖蒲河了,好像又叫御河,是天安门前外金水河的一段,似是曾因菖蒲丛生而得名,但现在只看到浓密的垂柳和远处的一座白色石桥。</p> <p>多少年没有走过这条街了,不禁左顾右盼。这可是紫禁城东边的尊贵夹道呀。旧时叫东苑,也称南宫,据说是堆放皇室吃、住、玩等用品的地方,曾经也是皇家禁地。漫步其中,不时有青砖、金瓦、红墙掠入人眼,彰显着那不曾走远的历史风烟。</p> <p>巍巍东华门。清初,东华门只准内阁官员出入,乾隆朝中期,特许年事已高的一、二品大员出入。清代大行皇帝(指中国封建帝制时代对皇帝死后且谥号未确立之前的称呼)、皇后、皇太后的梓宫(皇帝﹑皇后、重臣的棺材)皆由东华门出,民间俗称“鬼门”、“阴门”。此时,服务人员在这里集结。这是游客参观完后的出口,许出不能进的。</p> <p>从东华门向南,沿筒子河右转再左转,已经看见午门上边的重檐攒尖顶阙亭了。</p> <p>这就是午门——紫禁城的正门。午门的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了这个方形广场,形如雁翅,俗称雁翅楼。威严的午门,宛如三峦环抱,五峰突起,气势雄伟,这里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也是处罚大臣的地方,即: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家的尊严,便会被被绑出午门前御道东侧“廷杖”,就是“打屁股”。我们常听到的所谓把惹怒皇帝的人“推出午门斩首”这种事,与这种处罚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那其实是电视剧的“噱头”,明清皇宫门前极为肃穆庄严,犯人斩首并不是在这儿,不会在这里开杀戒,见血光的,而是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口等地刑场处决的。</p> <p>穿过午门,就算是进到了紫禁城、这座皇家的深宅大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五座并列的单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这就是“金水桥”。提起“金水桥”,五六十年代的人那真是耳熟能详,并且有一种特殊的记忆,不过那时候人们说道的不是这座桥,而是天安门前面的那座桥,两座桥形制完全一样,那座叫“外金水桥”,而午门后面的则叫做“内金水桥”,而桥下的这条弓形的人工河道,也就叫做了“内金水河”,河道曲曲弯弯、或宽或窄,既开阔又规整,装饰也颇为华丽,和午门的背面相映相照 ,宛如一幅“红墙金瓦白栏杆,平静的河水映蓝天”的画面,据说这里一直是喜好拍摄故宫的摄影爱好者永恒的、绝佳的打卡地。</p> <p>走过金水桥,面对的就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故宫外朝(乾清宫以南、办公场所)宫殿的正门——太和门。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清代初年的皇帝也曾在此赐宴,这道门,是“天子五门”之一, 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名字,明永乐年间初建时,称“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代叫“太和门”, 是我国古代规格最高的门。</p> <p>太和门前的青铜狮子威严,凶悍,是太和门的守卫者,左雄右雌。左侧的雄狮一般是摆弄绣球,象征权威,右侧母狮子是和小狮子嬉戏,象征代代相传。</p> <p>太和门后面,好清静的太和殿前面的广场!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过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此外每年万寿节(皇帝的生日)、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也会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站在太和门后面的平台上,3万平方米的广场一览无余,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种幻觉:午门前钟鼓齐鸣,太和殿广场旌旗招展,太和殿须弥座上18个鼎式香炉以及太和殿前的龟鹤肚腹里燃起袅袅香薰,烟雾缭绕;大臣们在引领官的引领下来到太和殿须弥座前按官职等级排列站班,典礼在司鸣官的三声鞭响中开始,太和殿门前的露台上乐队奏起了中和韶乐,皇帝在吉祥的乐曲和祥瑞的云霭中升殿,大臣们跪伏在地山呼万岁,声震四野……</p> <p>金碧辉煌的太和殿,民间俗称金銮殿,堪称我国汉族宫殿建筑的精华,东方三大殿(故宫太和殿、曲阜大成殿、泰安宋天贶殿)之一,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成现在这个名。古人起名用字极有讲究:从字面上理解,太,就是太极,指宇宙万物;和,和谐、协调,“太和”二字是说宇宙间的一切关系都得到协调。太和殿上承重檐庑殿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和玺彩绘是汉族建筑彩绘等级中的最高级的彩画),下坐3层汉白玉台阶,屋顶角沿上的瑞兽多达10件,为最高形制。</p> <p>太和殿檐角尖端上的仙人瑞兽。从右起:第一为骑凤仙人,其次为鸱吻(音吃吻,龙的九子之一)、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一种带翅膀猴,背生双翼,手持金刚宝杵,传说宝杵具有降魔的功效。因排行第十,故名“行什”。颇像传说中的雷公,大概是防雷的象征。古代建筑上的脊兽,可见的行什仅一处,就是在太和殿上。)。装饰物越多,建筑等级越高。太和殿是整个华夏唯一有十个瑞兽饰物的建筑。</p> <p>现在很多人认为太和殿平时是用于皇帝上朝处理政务的地方,其实不是。明朝和清初处理政务是在太和门,从清朝的第二位皇帝康熙起,处理政务在内廷正门乾清门举行(后面将讲到),即所谓的“御门听政”。太和殿是用来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实际使用次数很少,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门、乾清门(为御门听政)、乾清宫(有大事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召见大臣所在地)、还有养心殿(清朝后期垂帘听政)的,并不是平时所说的太和殿。</p> <p>太和殿前带有宽阔的平台,称“丹陛”,俗称“月台”,摆有大量特殊的陈设,殿前月台上摆的铜鼎、铜龟、铜鹤是大典时用来焚香的,并且铜龟铜鹤都是长寿的动物,放置在这里还象征着江山永固,万寿无疆。</p> <p>月台上摆放日晷,意思是由皇帝掌握时间,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p> <p>月台上摆放嘉量(古代容积标准量器),量度的统一意为国家的统一和集权。</p> <p>太和殿侧面的鎏金太平缸。这些大缸主要作用就是为了防火,表面全部鎏金,后来八国联军打入紫禁城的时候,就将太和殿门口的两个鎏金大缸上面的金全部刮掉,到现在还能看到这些太平缸的累累伤痕。</p> <p>三层汉白玉台基每个栏杆下都设有排水的龙头,暴雨时会形成千龙喷水壮观景象,极显皇威的不同凡响。</p> <p>太和殿东西两侧各有房33间,主要用作仓库,用来存放皇室的皮革、瓷器、金银、茶叶和衣服等。</p> <p>太和殿后面有两个前后紧挨在一起殿堂分别是中和殿和保和殿,和太和殿一起,称为故宫外朝的三大殿。</p> <p>中和殿,明初称华盖殿,后又称中极殿,清改称中和殿。这是一座呈正方形的殿堂,是作为太和殿正式活动前作准备的所在。譬如:明清两代的皇帝,在每年的春祭都要到先农坛祭祀先农、行耕耢礼(耕耢:用荆条编成的一个方形工具平整土地),亲耕示农。而在祭祀和亲耕之前,皇帝先要在中和殿阅视祭祀用的、写有祭文的祝版(祭祀时写有祝文的方版)和亲耕时用的农具。另外,祭祀地坛、太庙、社稷坛的祝版,也要在这里阅视。还有在皇太后上讳号时,皇帝要在此阅读奏书。</p> <p>保和殿,明初称谨身殿,后称建极殿,清改称保和殿,“保和”二字,应理解为是神志专一,保持宇内和谐,才能福寿安乐,天下太平。每年在举行重大典礼,皇帝先到保和殿穿上衮冕(礼服)再到太和殿升座受贺。受贺完了再回保和殿。皇帝还常在这里大宴文武群臣。</p> <p>透过太和殿的后左门,可以见到前面一座面阔五间(指建筑的横向平面是六根柱子,柱子中间的空间有五个,也就是五跨;)、深三间的宫门,这就是乾清门(“乾清”,指天下的清平和安宁)。它是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它后面的区域就是所谓的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是帝后寝宫以及嫔妃、皇子等居住生活区域。</p> <p>前面讲,从康熙起,“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当听政之日,门中设宝座,辰时(早上7—9点)皇帝御门,户、礼、兵、工、吏各部轮流奏事(送奏折或口奏),然后由皇帝作出决策。</p> <p>乾清门前的两只铜狮子是耷拉着耳朵、耷拉着眼皮,为什么是这样呢?据故宫工作人员介绍,清朝皇家禁止臣子进入后宫,更严禁后宫干预朝政。皇帝要通过这两座铜狮子的耳朵耷拉着,就是要警示后宫嫔妃和佳丽们,对于前朝的政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看的不看,不该议论的不议论。</p> <p>从乾清门里回看故宫的前朝。</p> <p>过去就是乾清宫了。明至清初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康熙六十一年,玄烨(康熙)崩逝。按典制,梓宫(皇帝﹑皇后或重臣的棺材)奉安放乾清宫。雍正即位,本应居住乾清宫,但因乾清宫是“皇考六十余年所御” (已故的先皇在这里居住了六十余年)雍正感觉住在这里“心实不忍”,“意欲居于月华门外的养心殿”。养心殿在清康熙年间是宫廷作坊—造办处所在,雍正命重新修葺并移居养心殿(目前暂未开放)。他在此“守孝二十七月,以尽朕心”。以后乾清宫便成为皇帝召见和选派官吏、批阅奏报,处理日常政务和举行重大赐宴活动的场所。</p> <p>乾清宫前面也有铜鹤与铜龟,但其体量较太和殿前的小一些,头部也较低,分别铸在江山铜盘与海兽纹铜盘上,铜鹤的尾巴短而秃。铜龟伸首向前,独角,卧姿,尾巴尖朝下。中国文化是讲究谐音、善用比喻和暗喻的文化。这里的铜鹤、铜龟即是同贺、同归的谐音。象征着: 新朝鼎立、乾坤大定、普天同贺、万民同归。</p> <p>在乾清宫前露台两侧有两座石台,石台上各设一座鎏金铜亭,称做江山社稷金殿,俗称金亭子。金殿深广各一间,每面安设四扇隔扇门,重檐。圆形攒尖式的上层檐上安有铸造古雅的宝顶,意喻:江山社稷的掌控,尽在手中。</p> <p>现在展播的很多清宫剧,时不时地在剧中就会看到在故宫里有一条长长的宫道,王妃、宫女、高官、太监不时的在这里出出进进,从而衍生出不少清宫秘事,这次很想去看看,问过在故宫里执勤的工作人员,得知:那条宫道叫做“东筒子夹道”,在民间被称为“阴阳夹道”,在故宫最东边的内廷东路与内廷外东路之间。于是,从乾清门返回出来向东走,不久就看到了一条被高大的红墙夹住的南北向长街,南边一直到箭亭后广场,北边到北横街,夹在两边的红墙里的西六宫(皇帝妻妾之居所)、奉先殿(明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庙)、北五所(皇子居处和死去皇帝的部分服饰存放处)与宁寿宫(太后、太妃养老的宫区)(上述宫殿目前均未对外开放)之间,哦,是了,就是这里了!看起来它的建筑及通道结构没有什么与众不同,它的出名完全是由于附着于它上面的种种耸人听闻的奇异传说。</p> <p>阴阳道的传说有各种版本,虽众口纷纭,但一致地是说这里经常发生“闹鬼”的事件,甚至有人在这里凭空消失。譬如很多老北京人都知道的一件事:曾经北京有一个小伙子,他在跟别人聊天的时候得知故事有一条阴阳道,此人胆子大不相信如此诡异的事情,于是决定晚上去走一下阴阳道。第二天当人们问他昨晚走阴阳道什么感觉时,这个小伙子惊魂未定半天说不出话来。原来这个小伙子晚上来到东筒子夹道时,刚没走几步时突然听到耳边有人说,“听说你要走阴阳道啊?”小伙子回头一看,没人。他以为是听错了,就继续往前走。可走着走着那个声音又响起来了,“是你要走阴阳道吗?” 这次小伙子被吓得够呛,立即发疯似地逃走了。从此之后,这个小伙子经常生病,身体一天不如一天。</p> <p>上面的故事可能是杜撰,但是1992年一个雷雨天气,在这条夹道出现了宫女的影像确是真实的事件,当时还被一些游客拍摄了下来,后来这个现象得到了解释:因为故宫的宫墙是红色的,里面含有四氧化三铁,而闪电就是一种电能,这时碰巧有宫女经过,那么宫墙就相当于录象带记录了下来,当雷电再次来临时,就会像录象放映一样,出现了被录下来的宫女的影子。</p> <p>按照旧时的阴阳之说,故宫虽然是皇家贵族的生活工作场所,是阳气凝聚之地,但是在这里面有着太多的冤魂,被故宫特殊的布局困住,久久不能转世投胎,因此,故宫里的闹鬼事件时有发生。而这个东筒子夹道就是阴气最盛、故事频发的地方。</p> <p>此时此刻,闭着眼睛站在这儿,仿佛听到袅袅婷婷的“花盆底”,在这廖无人烟、空净的夹道中,踏在石板路上笃笃的声响。</p> <p>穿过东筒子夹道西边的一个小门进入一条通道,里边有一个院落,叫做延禧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寿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延祺宫,清代改名为延禧宫,它属于紫禁城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清两朝均是妃嫔的住所,乾隆帝孝仪纯皇后曾在此居住。这里俗称"水晶宫",但现在人们见到的却是一座不伦不类的"西洋烂尾楼"。这个缘由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延禧宫着了一场大火,烧毁了正殿、后殿及东西配殿等建筑共25间,就剩下了宫门。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提议复建,直到宣统元年(1909年)端康太妃(光绪帝的瑾妃)主持才开始在延禧宫的原址上兴工重建,当时对这座宫殿的设想是:建造一座3层的西洋式建筑,名曰水殿,水殿的墙壁隔着两层玻璃,玻璃夹层里注水养鱼,在建筑外面也注水养鱼,环以假山相绕。当时端康太妃想借助修筑此水殿而彪炳千秋,然而,因国库空虚,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冬尚未完工,清王朝就覆灭了。1917年张勋策动溥仪复辟时,延禧宫北部被直系部队飞机投弹炸毁。1931年,故宫博物院将其改建为文物库房。</p> <p>离开延禧宫,穿过通道又回到了内廷。内廷三宫除了乾清宫还有在它后面的交泰殿和坤宁宫。</p> <p>交泰殿的殿名取自《易经》,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交泰殿为是皇后生日时接受庆贺礼的地方。</p> <p>坤宁宫在交泰殿后面,是明代皇后的寝宫。清顺治十二年改建后,为萨满教祭神的主要场所。(清朝满族人信奉的一种原始宗教,有巫师作法,保留了很多的巫术成分。出现时间很早,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宗教,一般认为,萨满教起于原始渔猎时代,即当人们还用石器打猎时这种宗教就已经存在。它曾经长期盛行于我国北方各民族,满、锡伯、赫哲、鄂伦春等等,以及朝鲜、日本等民族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萨满教信仰活动。萨满教在韩国保存的最为完整,日本的神道教也是萨满教的变体。)乾清宫代表阳性,坤宁宫代表阴性,以表示阴阳结合,天地合壁之意。</p> <p>5月19日的游兴未尽,6月4号天气晴好,又来到了这里,这次主要是去西路,参观几个宫殿,补拍了一些照片。</p> <p>位于北京故宫内廷外西路隆宗门西侧的慈宁宫,是皇太后的居所。故宫始建时并没有慈宁宫,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朱棣于西元1406年开始建设,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因为朱棣的亲生母亲死的早,所以建设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建一所专供母亲休憩的居所。那么慈宁宫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这里面还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嘉靖皇帝(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2——1566)开始建造这个慈宁宫,主要是为了解决两个太后的问题。我们知道,朱厚照(明武宗,明朝第十代皇帝)没有儿子,而且连亲生兄弟都没有,那么按照古代君主继承的惯例,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及。所以朱厚熜(明世宗,年号嘉靖)是从他堂哥朱厚照的手里接过皇位的,那这就出现问题了:他堂哥的妈和自个儿老妈都被封为太后。如果说这俩人和和睦睦的那还好,偏偏都还互相看不上眼,一有机会就掐架,干仗。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两位毕竟不是普通的女人,没一个是省油的灯。嘉靖一看这不行,这俩人在一块儿住不了几天都能把戏台子给掀喽!不行,得让她俩分开住。于是就把张太后安排在东宫,让自己老妈住西边的仁寿宫。可搬进去去之后没多久,这故宫着了把火,烧毁了一些宫殿。等火灭了之后,嘉靖就借着重新修宫殿的名义给自己妈又建了一座宫殿,取名慈宁宫,意涵“慈母”。自此以后,太后住慈宁宫就成了一种惯例被保留了下来。一直到清朝,皇太极死后,他儿子同治皇帝继位,同治的母亲是孝庄皇太后,所以孝庄就住在了慈宁宫,孝庄是个厉害的角色,他丈夫皇太极死后,扶持他儿子同治登基,当时同治才六岁,同治死后,孝庄又扶持他孙子康熙继位,康熙继位时才八岁,孝庄扶持两个未成年的皇帝,稳坐江山,为大清基业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孝庄在清代早期威望极高,康熙皇帝极为孝敬自己的祖母,孝庄得病时,这位不信神的皇帝曾祈求上天,让自己减寿换得祖母康复。孝庄75岁时去世,康熙悲痛欲绝,将棺椁停放于慈宁宫,并想就此将慈宁宫改为孝庄停灵的享殿,只是被众多大臣劝阻,认为没有这样的规制,最终只好作罢。但是孝庄死后,康熙每年都会和大臣一起来慈宁宫祭奠孝庄,时间长了,慈宁宫成了孝庄个人的纪念堂,所以慈宁宫以后就很少有人敢住了。</p> <p>有人说慈禧住在这里,这次在故宫跟执勤的工作人员聊天,它们也这样说,其实不对的, 慈禧当贵妃时曾住储秀宫,同治亲政后,她还住过长春宫,后来又搬回储秀宫,储秀宫对她来说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她是在那里诞下同治帝的。慈禧晚年时期,处处自比乾隆,她也住进过宁寿宫(在东路,未开放)。在她晚年时期,住得最久的地方是颐和园。她晚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在颐和园里度过。在颐和园里,她住的地方也是叫乐寿堂。</p> <p>慈宁宫门前的这对瑞兽,就是麒麟。龙头、鹿角、龙身、马蹄、龙鳞,尾毛似龙尾状舒展。《孔子家语·执辔》有:“毛虫三百有六十,而麟为之长”。也就是说,麒麟是走兽中的长者,有了麒麟才有其它走兽。慈宁宫住的是皇太后、太妃等辈分高的长者,因而宫前就放置了麒麟这种瑞兽。</p> <p>寿康宫也在故宫内廷外西路,紧挨着慈宁宫。寿康宫为清代太皇太后、皇太后居所,太妃、太嫔随居于此,皇帝每隔两三日即至此行问安礼。乾隆朝孝圣宪皇太后、嘉庆朝颖贵太妃、咸丰朝康慈皇太后都曾在此颐养天年。孝圣宪皇太后去世后,乾隆皇帝仍于每年圣诞令节及上元节前一日至寿康宫拈香礼拜,瞻仰宝座,以申哀慕之情。</p> <p>内廷西六宫之一的储秀宫原名寿昌宫,始建于明代,是明清后妃居住的地方。储秀宫为单檐歇山顶(歇山顶是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顶式样,后传入东亚其他地区,日本称为入母屋造),面阔五间,前出廊。檐下斗栱、梁枋饰以苏式彩画。慈禧入宫后曾居住储秀宫后殿,并在此生下同治皇帝。</p> <p>储秀宫内有许多楹联,都是慈禧的御笔。比如这幅“和神茂豫”,所谓“和神”则是说受天之佑,“茂豫”是指昌盛繁荣, 就是说在苍天庇佑下国家昌盛繁荣。</p> <p>“龙、麟、凤、龟’,谓之四灵。中国人有“龙的传人”之称,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又象征着皇权,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皇帝住的地方被称为“皇宫”。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漫步在故宫,龙的形象随处可见,影壁,台基、屋脊、瓦当都有龙的身影,据说在故宫,如果细数,上上下下有近13000条龙。</p> <p>始建于1402年的故宫至今已经矗立了618年,六百多年来,这座恢宏浩大的以木结构为主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可是命运多舛,火灾就发生了至少70次,因此,防火都是宫中安全的重中之重。明清两代,在宫中所有建筑周围都安置有盛水的铜、铁缸,称作“太平缸”,用于防范火患。清代时宫中规定,每年小雪至次年的惊蛰期间要“熏缸化冰”,太监们给铜缸裹上棉套、盖上盖子,再根据气候冷暖在院中的太平缸底部烧炭,以防缸中水结成冰耽误了救火。</p> <p>目前故宫的有些部分没有对外开放,如西路的养心殿、军机处、内务府,特别是东路的皇极殿、宁寿宫也没能进去,因此极想瞻望的宁寿宫北门外的珍妃井、皇极门外的九龙壁也没有能一睹真容,实属遗憾。</p> <p>游览故宫必去的另一打卡地是位于北京故宫中轴线的最北端御花园,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才叫做“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公元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园内建筑布局对称而不呆板,舒展而不零散,各式建筑,无论是依墙而建还是亭台独立,均玲珑别致,疏密合度。园中不少殿宇和树石,都是十五世纪明代遗物。御花园原为帝王后妃休息、游赏而建,但也有时用来祭祀、颐养、藏书、读书等用途。御花园全园南北宽80米,东西长约140米,如此,突发奇想:在故宫这个气势恢宏的深宅大院中,那么多的王妃、姬妾、公子、王孙,仅仅靠这区区一万来平方米的园子来排解深宫闭锁、触碰自然!?我不禁唏嘘不已。</p> <p>出了神武门,登上景山的望春亭,回望故宫。</p> <p>寂寞的故宫角楼,彩霞纷飞,明月高悬。</p> <p>游览故宫,就是在读一部曾经过往的历史。从皇权到共和,从帝制到民主,怏怏的新中国走过了七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世人瞩目。紫禁城,这座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明清两代的皇宫,曾经见证过在这期间中国的辉煌和衰落,如今,恰逢疫情过后两会召开,这座屹立在北京中轴线上的庞大建筑群,又在默默地地注视着、注视着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在新时期的砥砺前行和腾飞复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