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端午

夏日风荷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话说端午</p><p><br></p><p>“五月五,庆端阳。划龙舟,挂香囊。雄黄画个花脸妆,好吃粽子香又香。”随着这朗朗上口的民间歌谣,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p><p> 作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成为端午节的标志,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p><p> 端午节赛龙舟的寓意, 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相传,屈原遭到一些人的嫉妒,他们经常在国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逐渐使国王失去了对屈原的信任。国王不仅解散了六国的联盟,还把屈原流放到很远的地方。</p><p> 流放期间,屈原创作了很多流传千古的诗作,诗中表达了他对楚国的热爱、对楚国前途的担忧和对理想的追求,斥责了那些危害国家的人。当时,有才能的人可以随意地选择能够施展才能的地方,所以,楚国人可以到其他诸侯国效力。但是,屈原深爱着自己的祖同,即使在自己遭受不公正对待的时候,也不愿意离开祖国。</p><p> 后来,秦国的军队攻打到楚国都城,救国无望的屈原在农历五月五口这一天悲愤地投江自尽了。人们不仅喜爱屈原的诗,而且也为他的正直和爱国精神所感动,知道屈原投江后,大家纷纷划着龙舟去营救他,还往江里扔粽子,希望江里的鱼虾不要吃屈原。这就是关于吃粽子和划龙舟节俗来历的最通行的解释。</p><p> 不过,这两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该还有更深的意义。因为,在古人的解释中,它们都跟龙有关。龙舟用龙头做装饰,粽子也和龙有关。在公元四世纪的古代文献中有一段记录说,屈原死后有一天忽然出现,他告诉人们:大家为了救他而扔到江里的粽子被龙偷吃了,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可以用五色丝线捆绑粽子,因为龙害怕五色丝线。龙在中国的民俗信仰中有着特殊的功能,就是“兴云布雨”,而雨水又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条件。五月正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所以及时的雨水格外重要。</p><p> 据说在古代端午节既祭祀天,代表天道之“龙”,后来又纪念、祭祀代表人道之“君子”的屈原,这就是中国文明最重视的家国情怀所在。对于我们来说,江西古代属于楚,理所当然纪念屈原。朋友圈里看陕西咸阳人也在纪念端午节,尤其觉得有意思。虽然是他长得标准的秦人模样的,但是这也证明这么久远的历史长河,已分不清秦人、楚人,整个大中国都在为楚国纪念屈原,已经不单单局限于楚国了。你以为你吃的仅仅是粽子吗?万水千山粽是情——你吃出的是中华文化与精神之生生不息。别的古代文明,没了就没了,中国的古代文明,即使历经元、清的入侵,仍然不断得到传承发展。</p><p> 历史上的楚,其实有许多振奋的故事的——比如熊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比如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又比如范增激励项羽讲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但屈原跳河是因为楚王昏庸的不堪,“四面楚歌”说的是楚的悲伤,“晏子使楚”说的是楚的狂妄。历史中的楚,好好解剖一下,这粽子无论是咸还是甜,吃起来更有意思。</p><p> 上面这些楚国故事既有振奋的故事也有令人悲叹的故事,悲叹的故事中也有令人赞美的精神,比如屈原的爱国,刘邦的机智谋略,晏子的机敏爱国……而现在已经大一统了的中国,传承的更是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而不是局限于楚的悲伤故事,这应该是纪念屈原的意义。</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从正面讲解是虽楚王昏庸,但是有屈原这样的爱国忠臣,这种爱国精神值得敬佩,因此人民纪念他,千万人传承的是这种爱国精神。再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大方向上来说,人民的爱国精神力量汇聚,国家就不会衰亡。</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你以为历史上楚暂时的衰败就是灭亡吗?只是换了帝王而己。楚虽三户灭秦必楚。项羽也是作为后一个楚怀王的大将,自己名号也是西楚霸王。刘邦也是楚怀王派遣去征战。因此后来楚又翻盘灭秦了。又例如,元朝、明朝甚至清朝灭亡就是亡国了吗?只是朝代暂时更替,但是中国人的爱国救亡精神和力量一直在,中国人的文化传承一直在,所以不会像其它国家那样衰败了然后就不再翻盘。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统一抗日救亡能够最终成功,也正是因为有这种爱国精神和爱国力量。本来端午节是祭天的,驱毒辟邪的,与夏至节气有关,也可能因为这段时间湿气重霉菌多,但后来人们又在端午节纪念屈原,就是肯定他的爱国精神。当然,现在国已经从楚国变成了大中国。应该说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融合性已不分东西南北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也源自于此。</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