颖川陈氏南朝迁闽主要支脉概况

老陈

<p>颍川陈氏南朝派迁闽主要支脉概况</p><p><br></p><p> 中华陈氏 43世寔公至60世霸先公世系图:43世(1)寔一44(2)谌公ー45(3)忠一46(4)佐一47(5)准一一48匡(6)ー49(7)达(显达)一50(8)康一51(9)英一52(10)公弼一53(11)鼎一54(12)安一55(13)高一56(14)咏-57(15)猛一58(16)道巨一59(17)文讚一60世(18)谈先、霸先、休先(南朝派)。陈寔的裔孙在颍川定居后,遵循祖德,安定家业。到了东晋,寔公的第8代属第四子季方一脉裔孙世达,在晋朝为官。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他随元帝司马睿南下,自江北颍川许昌迁家于吴兴郡(在今浙江临安、余杭、徳春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县域)长城县(即今浙江省长兴县)下若里。陈世达历官丞相橡,太子洗马。南来后任江州刺史,出为长城令。他迁家太湖边下若里时曾说:“此地山川秀丽,子孙必钟其灵”。经过240年的生息繁衍,到了陈寔第18代,出了个陈霸先(503-559),在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受梁禅位建立陈朝,称陈武帝。陈朝衍传三代五帝历33年。陈武帝昆仲衍传后裔,史称"南朝派",义门陈一脉乃谈先公嫡系后裔。</p><p> 颍川陈氏南朝派迁闽主要支脉概况:</p><p> 一,谈先公一脉后裔在福建的繁衍分布概况。</p><p> 谈先公长子文帝(昙蒨)生13男,传位太子伯宗。其中2子早卒,另10子封王:始兴王伯茂,晋安王伯恭,衡阳王伯信,江夏王伯义,永阳王伯智,鄱阳王伯山,新安王伯固,庐陵王伯仁,武陵王伯礼,桂阳王伯谋。安成王。长子叔宝为太子,六子为叔明。谈先公次子陈宣帝(昙顼)生男42,其中封王31人:太子后主叔宝,始兴王叔陵,豫章王叔英,长沙王叔坚,建安王叔卿,宜都王叔明,河东王叔献,新蔡王叔齐,晋熙王叔文,义阳王叔达,新会王叔坦,淮南王叔彪,巴山王叔雄,始兴王叔重,淂阳王叔俨,岳阳王叔慎,武昌王叔虞,湘东王叔平,临贺王叔敖,沅陵王叔兴,阳山王叔宣,西阳王叔穆,南安王叔俭,南郡王叔澄,岳山王叔韶,太原王叔匡,新兴王叔纯,巴东王叔谟,临江王叔显,新宁王叔隆,新昌王叔荣。以上所封41王分衍陈朝辖地,遍布大江南北,这是陈氏家族的强势大迁徙大播种,初步奠定了陈姓成为中国南方首姓望族的根基。</p><p> 1,后主叔宝公后裔在福建的繁衍概况。宣帝长子后主叔宝之子会稽王庄公、东阳王佺公后裔迁霞浦,叔宝公之子元真后裔继陵迁宁德;叔宝公之子易知、易任、易简迁永春逢壶,形成玉峰、金峰陈氏望族。祯明三年(公元589),隋灭陈。南朝陈国宣帝昙顼长子陈后主叔宝公的三个儿子名:易知(也称镜台、敬台)、易任(御史大夫、威应侯)、易简(中丞公)一起率家族和部属南奔,于桃林场肥湖(又名毗湖)陈岩山(今蓬壶仙洞)定居。南安曾井曾氏以长女适镜台公、次女适易任公、三女适易简公。三兄弟为永春开基始祖。隋文帝,令陈氏皇族“释兵为民”,乃命有司四时祭其祖。易任雄猛,长征南越,大击丑虏,退于唐季,时为豪杰,功业甚著,不服旨令,避禄辞荣,乃领兵岁时往还,因益访求,久之未获。击鞍秣马憩于驿之东偏,乃留弓剑,一夕被毙。乡民即其地立庙祀之。庙名曰:“显应庙”(蓬壶真宝殿前身)。随族人迁徙今存华岩真宝殿右边的“圣侯公,圣侯妈”。金陵禾黍之悲(易任一夕被毙)。易简抱器而遁,散兵为民,卜据廿三都慕仁里溪西(今石鼓镇、五里街镇)活动以照顾在永子侄。其部分族人分散各地。镜台长子进居漳州府龙岩县,次子鸣居德化,三子珙居仙游,四子缘居肥湖(今蓬壶)。尔后六百余年间,陈姓蕃衍,分支泉南各地,亦有回迁永春。至宋,陈氏皇族极盛。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陈氏自以世代为宋臣,举族起兵勤王,并发兵抗元。后兵败,殉义者不计其数,陈氏皇族遭灭顶之灾,族人星散。易简公后裔永山公於宋末迁居东关莲内、百四又名掌仪公迁居廿三都慕仁里溪西,后定居五里街店前;易任公后裔知柔公裔孙逃往澎湖;易知公后裔、“百房分派”的陈光于宋绍兴年间迁居廿二都之魁塔池边拓基,卜居於魁塔,繁衍成魁塔、嵩魁派。幸存者在极其艰难环境中度日。而后,随着时光的流逝,各宗支又逐渐兴旺起来。易简公支派十三世裔孙有以数字为名的习惯。如廿二公子三:百一、百二、百三;廿三公子二:二百、四百;廿八公子三:百四、百七、百九。盛时年曾百对新人结婚,有“陈百房”之美誉。自绍圣四年(1097年)彦圣公起数代科举不断,绍兴十二年(1142年)知柔公(号休斋字体仁)中进士第四名,成为大理学家。同代著名理学家朱熹与之来往密切,并为陈氏族谱撰写谱序,赞为“三四乡贤”、“一门八俊士”。1923年春,闽南各地陈氏族裔捐资修葺泉州元妙观后殿东畔,以崇祀祖神威应侯。保存上述纪念册的是桃城镇丰山村陈玉裁,其族奉“御史大夫”为始祖,实属陈易任派裔。明代从呈祥乡东溪村(古称当魁)迁往安溪县湖头镇和金谷镇的陈姓源源数万人丁,与今居东溪的陈姓是同一支派(易知公派),每年一次会合,共拜祖祠,共敬境主公威应侯神。迁居金门县金沙镇斗门里之族裔,回故乡与族亲修缮知柔墓、新造怀古亭。</p><p> 2,宜都王叔明公后裔在福建的繁衍分布。(世系:62世叔明一63志高一64才一65蕴圭一66兼一67当.苌.京.琼.归.齐。兼公长子当公-邦植公后裔居武夷山、蒲城,兼公五子归公后裔迁霞浦赤岸、福鼎、宁德及浙江苍南县;归公后裔.九世孙陈瓒迁浙江平阳,陈瓒公第十四世孙陈学迁永春龙阁。兼公三子京公后裔衍义门陈,后裔30多个支脉入闽,遍布全省各地。其中义门客家汀州庄始祖魁公乃义门陈最大的庄,繁衍后裔数百万之众,分布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下文有专述)</p><p> 3,义阳王叔达公后裔在福建的繁衍概况。宣帝第17子叔达公第11世孙有佑迁武夷山石雄;维蕃宦福州,迁连江马鼻。叔达公第8世孙陈翱(陈珂祖父),先世徽泗州(临淮)今江苏盱眙县人,迁福建仙游,传至南康郡王、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叔达公15世孙),迁福建仙游枫亭侯揽。978年,洪进纳所掌泉漳两郡及所辖14县(含莆田仙游)给宋太宗,正式纳入宋廷版图,使百姓免除生灵涂炭。生七子,后裔支分仙游、晋江、南安、同安、潮阳、海阳、潮州秋溪、东莞、化州及台湾、泰国等地,陈洪进“忠顺世家”后裔陈瑚、陈文、陈辉(凤台)等从南雄珠玑巷迁广东珠江三角洲,繁衍人口在100万以上。福清市江阴镇沾泽村陈氏,宋代同安县主簿,叔达公后裔陈舜仁,号北山,北宋末年宦闽为漳州判,随父仲珪公从江西吉水县归善里铁井栏村迁江阴里沾泽村,他不思仕途,先落籍榕城,后迁融白屿(福清江阴)定居泽阳,族发福清江阴沾泽、卓山、兰坂三村,号“三窟”,继发山头,前园合称泽水,至今700多年,繁衍后裔6000多人。元至正年间,二世次子陈淳实任同安主簿,子孙落籍同安的陈坂、诗坂(今属翔安区新圩镇)、集美灌口陈井、杏林马銮,发展10000多人。灌口陈井陈武一脉后裔迁台湾繁衍10多万人,代表人物为迁台湾嘉义县鹿草乡陈井村的陈永华。此外,泽水陈氏定居欧美、澳洲、东南亚及港澳各地近千人。</p><p> 4,南郡王叔澄公后裔在福建的繁衍概况。宣帝第25子南郡王叔澄,入隋,大业中为灵武令,生子二:砚、礎。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陈友谅(叔澄公第12世孙宋宰相尧佐公之第13世孙),兵败,其族人为避祸迁金门,初居后浦,后移埔后,分支洋山。四川谱载,友谅同宗兄弟友定,历任元朝延平路总管、福建平章政事,迁福清,传至12世孙谷遂、克礼因兵乱由延平逃至福清高巷头玉涧,后迁龙江后坑,繁衍22代1000余人。外迁福鼎鱼井坑中,福清城关及广东海丰甲子所等地。友定公后裔原泮、爵一(振溪之子)由永春迁安溪县金谷镇东溪肇基。南郡王叔澄公9世孙廷霄迁霞浦长溪赤岸,后裔景仁迁南安市武荣南浦、石井苏内,丰州铺顶,福清港头、同安深青、兴化等地,后裔秀一、秀二迁顺昌郑坊。据浙江乐清翁垟陈氏族谱记载:叔澄九世孙廷宵公任闽行营兵马使,避乱居长溪赤岸(即今福建宁德市霞浦县擢秀里),为一世始祖,以下世系为:廷宵-准道-昭文-瀚公-禄-玑-必恭-仕尧-居仁-亨仲-康伯-安节-友兼。行辈:隆景福存仓继世友良应文德丕承方传家永余庆通国启恩光熙朝尚公正以仁必大昌康乐乃天定《康伯公年谱》。二世准道公字正平,后周时封行营留守;三世昭文公后周为国子监博士通判信州,迁江西广信府戈阳县孝诚乡(今戈江镇)居住;四世瀚公号淡斋行洪一;五世禄;六世玑;七世必恭;八世仕尧;九世居仁;十世亨仲;十一世康伯,字长卿,登宣和三年(1121)进士封二朝宰相,宋乾道元年敕赐旨牌"旌忠显德";十二世安节;十三世友兼号后山,字思爱,明代随父宧游乐清卜居西雁塔里为翁垟始祖。据南安石井武荣《南浦陈氏族谱》载:南浦始祖是南宋尚書左僕射贈太師陳康伯之孫,賜同進仕國子祭酒陳安節之子,國子助教陳景仁字永寿。景仁公于慶元四年與奸臣韓托胄相忤而避惹入閩。據族譜記載,玉公字良珍,唐河南開封府節度使,生子二:耿,光。光字漢清,王审知入閩時為左馮翊,子名鎮,字克昌,為江口巡檢,子名建定,字邦榮。邦榮生亨仲。亨仲生康伯(字仲卿),為南宋名相,生二子,偉節,安節。偉節生二子:景懷,景思。安節公為國子祭酒,生景仁,字永壽,為我南安武榮一世祖,二世允迪,字章典。三世宗源,字範睿。四世繩武,字仕隆。五世欽良,字秉彝。六世均肅,字政敷,生子四:文顯(迁同安东兴里深青),文明(迁福清港头镇),文節(迁兴化),文儀(居武荣,今泉州丰州)。七世文儀,字德宜,號建齋,生二男:長元庚字資白,次元會字資同號勳齋,八世元會為南浦開基祖,生三男:應,麟,熊。九世熊字孔望,生二子:習,得。十世習字廣悅,號易齋,生四男:仙應,佛應,天士,夏生。夏生字世亨,因葬土橋而稱土橋公,……自景仁公一世字輩“永”字開始,字輩排序:永彰範仕,秉政德資,孔廣世體,伯宏叔甫,爾念及祖,志學溥章,詒宗奕茂,華國揚廷 。明永乐14年(1416年)陈广悦为粮税官,定居海山庄今苏内,其后裔人口约1000户4000多人,武荣支派目前在闽繁衍后裔万余人。其中第16世储璋、储璞迁台湾,储壁、储瑆迁广东佛山。子孙后代在台湾、广东、浙江等省及东南亚发展,成为闽南陈氏望族。 </p><p> 5,建安王叔卿迁建瓯。南安王叔俭迁晋安(今福州)[世系:叔俭一用节一虅一善良(迁潭口)、善オ、善保(迁浮龙)]。武宁王叔武后裔文惠迁政和县。湘东王叔平迁永春蓬壶。</p> <p><br></p><p>二,武帝霸先公后裔在福建的繁衍概况。福建省政和县石门陈氏属建霸先公后裔在福建的繁衍概况。福建省政和县石门陈氏属建安派之陈氏。入闽一世祖为陈垱,任唐监察御史,为陈霸先的第八世孙。始祖陈略(小二公),乃陈霸先第十代孙,唐初随祖父垱公避乱入闽,先居建州,唐末五代时分衍建阳考亭、建安渔溪。松溪县陈氏一世始祖与政和县石门陈氏同为陈略支派。陈略在唐代从宜都王入闽,建于建州。传至陈略六世孙陈守阆,在唐僖宗中和二年(882),由建安井垱徙居松溪湛庐山下之陈屯(今江屯)开垦新基,后再多居城内之水巷。陈守阆第三子陈应讽,字叔行,于唐昭宗景福元年(892)由松溪再分迁于高宅里二十四都小坤,即今政和县石屯镇石门村,是为石门陈氏之肇基祖,从此传衍三十余代,发展成望族,子孙分布在邻近县市,大约人口三千人。石门陈氏有梅屯村的一个分支。一世祖陈金长,约于明代中叶因屋遭回禄,举家迁往松溪县上坑村,传至第八世陈正生,因经商于东平,遂定居于此。守阆公第六世孙陈戬(1084-1146),字冲修,宋大观三年(1109年)进士,监察御史,宝文阁待制,知处州(今丽水)、明州(今宁波)、泉州。官绩昭著《松溪县志》和《福建省通志》。为南宋抗金护驾名臣。从父亲陈传到曾孙陈谦老五代有六个进士。松溪县湛卢山建有陈戬祠和塑像。陈戬后裔分布松溪县各乡镇达10000多人。罗源县碧里陈氏陈进公是陈霸先公后裔,入闽始祖是历任福建观察使的陈岩公(霸先公第17世孙,世系:霸先-蒨-伯轩-项仕-逊之---岩)后裔迁福州罗源、连江、古田、福安,宁德等地。岩公四世孙舍公始迁罗源潮格,舍公孙梓公任朝议大夫,北宋嘉佑间迁居飞竹潘洋,历六世绵公迁飞竹大善,绵公五世孙缜公任吏部尚书,后裔进公于宋淳佑年间迁碧里,碧里村位于罗源湾北部,是乡政府所在地,自十三世起分为仁义礼智信五大房,现已繁衍至28世430多户1660人。罗源清溪、洋中、坑里等地陈氏尊陈武帝霸公为第一世鼻祖。2003年在霍口镇(畲族乡)山垅湾村建有陈武帝霸先圣祖殿一座,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台湾陈大络先生为祖殿书写了殿名。</p><p> 三,陈朝开创元勋休先公后裔在福建的繁衍概况。初唐杰出诗人陈子昂,字伯玉(名与字和环之第六子交差相同),生卒年份为(661——702),四川梓州射洪人,登进士第, 垂拱三年(687)丁亥科状元,武则天称其文华,擢麟台正字,官至右拾遗。世系为:休先(梁文德主帅,陈武帝之弟)——(长子)昙朗(南康愍王)——(次子)方庆(临汝侯,后隐居颍川郡东武山)——元敬——有周(得家传,修仙道)——子昂——光(祠部员外郎)。元代,著名诗人陈子昂的第八世孙陈行简任福建省延平府(今福建南平)通判,举家徙居延平。他有5个儿子:老大万一公卜居尤溪。老二万二公名光,字子明,居泰宁城关;万二公三个儿子中,长子陈顺甫迁居邵武拿口镇;次子陈成甫迁居邵武桂林乡层峰;三子陈信甫留居泰宁城关,陈信甫支下后裔除居泰宁城关外,部份徙居泰宁下渠乡的陈元村、上青乡的上东山、大布乡的双坪(举兰)等地。老三万三公迁居江西黎川黄竹街。老四万四公居泰宁上青乡三地村。故泰宁陈姓分别尊陈万二、陈万四为开基始祖。元元贞元年(1295年)陈天顺次子陈起明迁居宁化龙下窠,命名陈家地。据宁化横琐(龙下窠)《陈氏族谱》载,陈天顺因父陈文龙因在朝政治上不得志,避居安沙牛栏角。至元代元贞元年,陈天顺的次子陈起明迁居宁化。老五万五公迁居江西南丰县。</p><p>(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华陈氏大典》(源流卷),《福清陈氏大宗谱》,《永春县陈氏南朝派族誌》,《福建义门陈》。等等。)</p><p><br></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