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归来还说戏

Sunny

<p>  今年以来,疫情的弦一直绷在人们心头。想起去年这些时候,早已是端阳、四八庙会轮番上阵,戏曲演出精彩纷呈。于是一时兴起,驱车前往西山,回味往昔看戏的美好时光。</p> <p>  口里村是明长城歇头场段南部的一个小山村,多是废弃的青石窑。内长城以中原王朝为尊,故位于长城以南的称口里村,长城以北称口外村。</p> <p>  相传这里曾是北宋抗辽女将穆桂英圈马的地方,自然也是宋辽浴血大战的地方,昔日刀光剑影,血流成河,尸骨遍野,故名“血头场”。后人为图吉利,改名“歇头场”。</p> <p>  沧海桑田,暗淡了刀光剑影。如今这里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p> <p>  城市化浪潮下,青壮年外出务工,少年求学,留守老人居多。远远望去,一孔孔废弃的石窑特别显眼。而蓝色彩钢房的出现,显示了农民离土不离乡、发展其他产业的努力。</p> <p>  曾经的戏曲舞台,在物质匮乏年代,承载了多少村民的精神寄托。如今人去台空,破败坍塌,只有芳草萋萋讲述着过往岁月的燃情故事。</p> <p>  大户人家石砌的院子,有大门、二门,地下磨光的垫脚石,显示了主人家曾经的人丁兴旺。</p> <p>  “得胜口”将分居长城南北的两个村子连接起来。一条笔直的村通水泥路、新建的自来水房,彰显着现代文明气息。</p> <p>  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颁布、统一设立明长城遗址纪念碑,雄辩地说明这里是边塞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p> <p>  “长城羊”正在啃树叶儿,远处羊倌儿悠闲地吼着朔州大秧歌,听得豪放沧桑。我知道,这里的人们没有忘记老祖宗的“三件宝”—莜面、黄儿、大扬高(秧歌)😄。</p> <p>  造型别致的泄洪桥,是劳动人民心灵手巧的杰作。</p> <p>  海子堰曾是周边地区较大的高山内陆湖,日本入侵期间,引水泄湖,使得湿地不在。如今村庄人口稀少,但难掩一派秀丽景色。</p> <p>  利民堡金城永固,曾是内长城朔州段的重要关隘。作为朔城西山唯一的乡级行政中心,近年国家在交通、水利、通讯等诸方面投入不少,但也难免城市化冲击。空旷的“利民剧场”只有小鸟在纵情歌唱😄。</p> <p>  儿女山传说,为利民古镇增添又一缕厚重的忠义文化色彩。</p> <p>  井儿上,在山高路远的西山,以一脉清泓引领“纯朴厚道、乐善好施”的村风民俗。</p> <p>  南洼,一个“洼”字寄托了先辈古人对水的渴求与崇拜。</p> <h3>  勒马沟,朔州大秧歌的重要传播地。古老的戏台去年尤存,今却坍塌,令人扼腕叹息。</h3> <h3>  ……</h3><h3> 午后时光,驱车回城,一路戏韵相伴。我知道,西山村子还有许多,西山传说源远流长,西山文化绵延不绝,西山农村正经历着千年巨变。城市化与工业化浪潮滚滚向前,经济现代化深刻影响着农村生活方式。我真心希望,在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农村文化得到有效重视和保护。而最早产生于农村的戏曲,作为农村文化的重要一支,也要主动迎接挑战、改革创新,实现良性互动、永久传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