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门海战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继《粤海南风》、《三江岭东》后,南海边的第三个系列开始了。事情太多,疫情肆虐,一面积极防疫,一面复工复产,一耽搁就过去了半年。趁着几天端午假期,赶紧把系列写起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正式开始行走前,结合事后的反观,先写一段前面的话。同时,也从我自己的角度简要如实地记录一下这次甚于非典的疫情基本情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以2020年1月15日带着爹娘离开南京为时间基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基点前两周,一条新闻引起我的注意,主要内容是武汉发现多例肺炎,排除非典,不人传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3.基点前一周,开始考虑出门问题,首先想到的便是元旦前后的这则新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4.无独有偶,2018年秋天,老娘也突然得了肺炎,不是非常的严重,但抗生素不管用,折腾了很长时间才基本没有症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5.此后的一年多里,身边得肺炎的同事朋友好像比以往多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6.基点前一周里,这些情况都被我列了下来,同时把当时能够查到的各类信息也找到一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7.综合这些情况,基点那天离开南京前一小时,我把自己战储的N95口罩拿出,带了五个上路,三个人在人流密集的机场和机上,全程戴了口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8.基点后的十天时间里,距离年三十那天宣布武汉封闭越来越近,在广东西南向海南的路上,武汉、湖北方向牌号的私家车越来越多,不夸张讲“像逃难一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9.因为,所到之地几乎都是人员稀少的地方,过程中倒是没有太大的防疫压力。不过,随身带的免洗消毒凝胶等也都派上了用场,心更安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0.基点后的十几天,就这样在粤西雷州半岛上,溜达转悠,于疫情初期的压力下,几乎没有受到影响地完成了游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1.顺利回到南京,小区已经封闭,顺利把爹娘送回徐州,小区也已封闭,顺利又回到南京,开始二月的待命抗疫。</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2.一边防疫抗疫,一边复工复产,到了六月,疫情后第一次出差北京,又是跟新发地疫情前后脚,索性又是跟年初一样,每个时点都早一天,顺当地回到南京。</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3.总结:疫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的恐惧,恐惧带给身体、心理的负面伤害比感染更甚,同时也会给潜在的风险提供更多侵袭身体的机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进入正题,开始粤西的行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依旧深圳出发,绕过珠江口,第一站便是那个汉人心头永远无法磨灭的心痛之地,崖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岭南的珠江三角洲上,河网密布,大大小小上千条河流或汇入珠江,或独自入海,从西北高地向西南径流,组成了珠江水系。其中,有潭江,自南北朝便得此名。潭江在南海入海口处有东西两座山头,石质坚硬,相对海拔较高,一曰崖山,一曰汤瓶山,如半开之门把潭江的入海口束住,方名崖门,崖门往上游至新会的潭江叫崖门水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近八百年前的公元1279年早春,南宋已经到了最后一口气的时候。小皇帝赵昺在张世杰的保护下,暂居岭南今新会地方。此时,所谓之南宋朝廷里有两种声音。一种是死守这南海边最后一片陆地,以求光复中原;一种是疏通崖门水道,保留西逃的出口,利用已经很是先进的航海能力保存最后实力,偏安西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张世杰全面否定了第二种西逃方案,将南宋仅存之水军船只以连环锁方式密布在崖门水面,阻挡元军的水上包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可,历史大势就是大势,时至当日,已难挽回。经过几百年快速发展,最终形成当时东亚首屈一指航海能力的宋水军,被擅长骑马陆战的元军,以少对多,从海上彻底击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崖门海战结束,陆秀夫背赵昺跳海共死,张世杰随后不久也溺水而亡,此前一年被俘之文天祥两三年后也死于元朝治下,南宋寥寥无几的精神符号也彻底消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如今的崖门水道边,对比七八百年前,地形地貌已沧海桑田。为了拓宽水道,整治航道,崖门口两座山被削去很多,当年元明两代崖刻的纪念题刻也都炸毁。同时,南宋最后那一年,张世杰把小皇帝弄上龙船,准备放手一搏前,亲自下令烧掉了陆地上所有建筑,七百年前,此地已是一片废墟。</span></p> <p>镜头里便是仅存不多的崖门山峰。</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三人因舍命保南宋,被后世称作宋末三杰。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了海,文天祥留下了著名的《过伶仃洋》,张世杰是个有兵权却不懂打仗的人,外加一个陈宜中也是宰相级别的人,四个人三文一武,三个文官互相操蛋,没有大局观,一个武将孤注一掷,没有战略观,客观上注定了南宋此刻的结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前两季的岭南行走里,分别看过小皇帝的墓和陆秀夫的墓。张世杰的墓离崖门不远,在珠海境内。文天祥的墓在他老家,江西吉安。陈宜中墓在崖门更向西的阳江海陵岛上。这几人,没有归葬老家的三个都跟崖门海战的失败有直接关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说“崖山之后无中国”。解读开来是,崖山之战后,正统的中原政权便结束,进而认为正统的中华文化也不复存在。这句话,不是咱们自己人说的,也不是咱们自己人公认合理的,其中一个原因是:鬼子说这话的历史基线本身就不是纯正正统的中原政权与文化。鬼子以盛唐为基准,以自己学到的中原文化为基线,来对比宋和元的变迁。殊不知,他们所眼见的中原盛唐已经是北方游牧民族稀释过的中原了。若展开说,又要追溯到那段南北分裂,洛阳与南京对峙的历史,便不展开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但可以多说一句,本来历史发展到南宋,我们的海权思想已经启蒙,以福州-泉州-广州一线沿海为出海基地也已形成,海上丝路物流线业已打通,汉文化正准备走向大海,大干一场。宋海军的能力在当时东亚乃至全世界也是领先的。恰恰是崖门一战,最不擅长海战的元军干掉了绝对兵力并不弱势的南宋水军,使得刚刚起步的海权发展戛然而止。此后,我们这片土地上的军队,再也没有从海上,彻底赢过对手。有一例便是,元初朝廷发兵过朝鲜半岛,渡海取日本本岛,恰恰因为水军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宋军衣钵,半路便败回,甚至片甲不留,否则,历史可能是要被改写的。</span></p> 崖门炮台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崖山祠庙向南,崖门水道入海口处,有完整炮台一处,明清时代的炮台,保存非常好,很是难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炮台很大,但不是主力炮台,比起珠江口的威远炮台和深圳蛇口的赤湾炮台要单薄一些。这座炮台的主要作用是封锁崖门水道,而此处水道也就一公里宽左右,而上述另两座炮台除了封锁宽水面外还兼具外防海面进犯的作用。</span></p> 大澳渔村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晚的驻地选在江门西边的阳江,途径阳江大澳渔村。大澳先不说,大澳村的核电站很多人不知道。这座电站的建设,有一位多年好朋友的参与,曾几何时,若不是现在这份事业,我也有可能与他一道干几座核电的建设😉。也因此,对广东沿海几座核电站的位置,我都比较熟悉,当然除此之外,按照国家规划建设,沿江与沿海还有更多的核电站在建或将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澳渔村这名字,沿着广东的沿海地区,有好几个,香港也有一个。一般情况,叫澳的沿海地名,都属于良好的天然避风港,阳江这大澳也不例外。</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张照片非常直观的表现了澳的地形:三面有山,避风挡风;一面向海,形成水道;山石坚硬,属火成高密度岩石,且面水一面山势陡峭,于是会形成深水沙底海湾。这种地形地势,很利于建设航路避风港,于是大澳也就成了海上丝路重要的中转港口。顺便预告一下,离此处不远,西南方向的阳江海陵岛外海,便发现了著名的“南海1号”丝路沉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处并不显眼的半欧式老建筑,足见此处开放的历史久远。</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简而言之,疍人是一群坐在蛋壳状小船里,如沉浮飘忽在海水上的鸡蛋的一类族群的统称。疍家人,不是一个独立民族,理论上就是汉族。疍家人的历史,比被历史逼到了省尾国角的潮州人还苦难。他们不比潮州人,潮州人有土地,虽然不多,还能在岸上的地里讨口饭,而疍家人连土地都没有,他们被命运逼迫地不能上岸,最后变成了习惯了不上岸,不敢上岸,至今日还是没有完全改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疍家人分布在从闽南到广西东部,包括海南的沿海地区,与潮州人部分同宗。所以,疍家文化里也与潮州文化同根,都强调道德约束和善良待人。其实,这也是海权文化里的重要部分:浩瀚汪洋之上,谁都难以准确预料将要遇到晴空万里还是狂风暴雨,把生命交给船与水的人们,在长期的与海洋搏斗融合的过程中逐渐摸清养成了用信用、道德、善良形成互助、互利格局的文化。历史的实践也不断证明,在可用资源极其有限,人类能力极其渺小的发展过程中,合作的力量非常大,合作的架构非常稳定,而这一切的基础也都植根于深厚的道德自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具鲸鱼骨架不大,算是很小,看样子是虎鲸的。而东南海沿海有一些神庙里供奉着更大的,譬如抹香鲸的骨架。甚至有些神庙的房梁都专门用鲸骨制作。关于这点,在《三江岭东》的南澳岛篇里,三山国王神庙中便有巨大鲸骨供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澳万人墓是一处很能说明大澳地理文化的遗存。假设真的有万人尸首海上飘来,那么恰恰说明大澳这个地方的外海海流是向岸的,行船不会远离大陆。再推测一下,这么大量的尸首从海上飘来,要么是超强龙卷风袭击了南海上的人口密集海岛,要么是海啸袭击了海流上游沿岸地区。而一百多年前,这么大量的人口死亡灾害应该是可以在历史记录上查到的。基于以上,我个人对万人墓的万人半信半疑,但对这里的民风文化和地理形势的优良,非常肯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前面说到,海上丝路在大澳作为中转港口,那么郑和一人的西下西洋便通过海上丝路把南京与大澳串联在了一起。郑和的船队从南京下关龙江码头启航,过江阴,出长江入东海,借着季风于海流于福州、泉州港补给加载,满载湖丝、宣纸、景德镇的青花瓷等等,一路南下,走到大澳少说也要几个月时间,而到这里最要补给的就是淡水与食物,再向西就要远离大陆,进入南海西部,进而走进印度洋了,还能够靠岸补给的地方也要一两个月的航程才能到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照例,就地吃一餐简单新鲜的渔饭,下一站便是阳江海陵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