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毕节苗族支系的分布』</b></p><p>尽管目前毕节苗族支系的称谓是不科学的,但由于支系确实存在,在还没有一个合理称呼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采用被大家认同的称谓。按照前面的分析,初步区分毕节苗族,大致有十二个支系,分别是大花苗、小花苗、木梳苗、歪梳苗、青苗、红线苗、川苗、六寨苗、箐苗、素苗、黔西金沙大方花苗、赫章结构白苗。</p><p>经过近两千年的迁入、形成、融合、发展和迁出,1949年后,毕节苗族的分布基本固定下来。其分布状况如下:</p><p>(一)各县区苗族支系分布概况</p><p>毕节各县区都有二个以上苗族支系居住。</p><p>1、七星关居住的有六个支系</p><p>(1)木梳苗:中部、西南部;</p><p>(2)小花苗:阴底的野鸡对河;</p><p>(3)歪梳苗:朱昌、岔河;</p><p>(4)红线苗:区内东北部;</p><p>(5)六寨苗:小吉场东南;</p><p>(6)川苗(自称“卡沙底”):清水和普宜沿河、林口、燕子口等;</p><p>2、大方居住着八个支系</p><p>(1)歪梳苗:主要分布在六圭河流域的鼎新、牛场、马场、理化、鸡场、黄泥塘等乡镇;</p><p>(2)木梳苗:主要分布在竹园、响水、双山、文阁、猫场等乡镇;</p><p>(3)红线苗:主要分布在长石镇;</p><p>(4)小花苗:在猫场镇有一部分;</p><p>(5)六寨苗:主要分布在八堡乡和兴隆乡;</p><p>(6)川苗(自称“蒙屯”):分布在长石、果瓦、大山、瓢井、达溪等乡镇;</p><p>(7)素苗:大方镇、竹园、星宿、普底零星分布;</p><p>(8)青苗:黄泥、大水、沙厂、普底、三元等。</p><p>3、黔西居住着五个支系</p><p>(1)素苗:铁盔、铁石、朴后、仁和、永兴、雨朵、城关等乡镇;</p><p>(2)歪梳苗:六冲河、鸭池河两岸的大关、新仁、羊场、沙井、五里、林泉、红林、洪水、绿化、城关等乡镇;</p><p>(3)花苗:红林、金坡、洪水、定新、中坪、协和、素朴等乡镇;</p><p>(4)青苗:中坪、花溪等乡镇;</p><p>(5)鸦雀苗(六寨苗同支系):铁石。</p><p>4、金沙居住着三个支系</p><p>(1)川苗:全县均有分布,主要居住在石场、平坝、岩孔等乡镇;</p><p>(2)花苗:城关、化觉等乡镇;</p><p>(3)青苗:安洛、新化、高坪、禹谟等乡镇。</p><p>5、织金居住着五个支系</p><p>(1)歪梳苗:城关、珠藏、官寨、后寨、鸡场、金龙、大平等大部分乡(镇);</p><p>(2)木梳苗:龙场、自强、大平等乡(镇)以及猫场、上坪寨、黑土等乡(镇)的个别村寨;</p><p>(3)大花苗:黑土的旮旯寨、黄泥路、花坡,熊家场的白马洞,实兴的海玛冲,阿弓的麻地窝等地;</p><p>(4)箐苗:阿弓的化董、官寨、长地三个村;</p><p>(5)花苗:与黔西交界有零星分布。</p><p>6、纳雍居住着四个支系</p><p>(1)小花苗:锅圈岩、姑开、治昆、羊场、龙场、维新、猪场、化作等乡镇;</p><p>(2)歪梳苗:乐治、沙包、阳长、猪场、雍熙等乡镇;</p><p>(3)木梳苗:署仲河的猪场、龙场、寨乐、化作、水箐、东关等乡镇;</p><p>(4)箐苗:水东、张家湾、张维等地。</p><p>7、威宁居住着二个支系</p><p>(1)大花苗:羊街、大街、兔街、云贵、石门坎、黑土河、龙街、雪山、小海、盐仓、草海、双龙、哈喇河、关峰海、秀水、迤那、牛棚、中水、玉龙、斗古、海拉、岔河、哲觉、黑石、麻乍、么站、金斗、炉山等乡镇;</p><p>(2)小花苗:板底、东风、二塘、猴场等乡镇。</p><p>8、赫章居住着三个支系</p><p>(1)大花苗:铁匠、双坪、辅处、朱明、可乐、河镇、德卓、安乐、结构、财神等乡镇;</p><p>(2)小花苗:古达、威奢、松林、兴发、雉街、珠市、水塘、白果、罗州、城关、达依、六曲、古基、哲庄、野马川、平山等乡镇;</p><p>(3)白苗:结构、平山。</p><p>(二)全市支系分布状况</p><p>毕节十二个苗族支系的基本分布态势是西北的大花苗、小花苗各自分区域居住,中东部各支系则呈现支系交错杂居、小地域分支系聚居的状况。</p><p>1、大花苗</p><p>大花苗,自称“阿卯”(Ab maob),无按地名称,按服饰他称“大花苗”,学者划分为“威宁支系”。 操滇东北次方言。形成于川南,唐宋迁入,为西部苗族中支系渊源较为独立的一个支系。明清大量迁往云南。</p><p>今天毕节市内主要居住在威宁羊街、大街、兔街、云贵、石门坎、黑土河、龙街、雪山、小海、盐仓、草海、双龙、哈喇河、关峰海、秀水、迤那、牛棚、中水、玉龙、斗古、海拉、岔河、哲觉、黑石、麻乍、么站、金斗、炉山,赫章铁匠、双坪、辅处、朱明、可乐、河镇、德卓、安乐、结构、财神、六曲,织金黑土的旮旯寨、黄泥路、花坡、熊家场的白马洞、实兴的海玛冲、阿弓的麻地窝等村寨。</p><p>2、小花苗</p><p>小花苗,自称“戛姆”(Ghab mub),按地名称“姆阿苏”(Hmongb ab shoud), 按服饰他称“小花苗”,学者划分为“六冲河支系”。 操川黔滇次方言第二土语。战国从川南迁入,形成于毕节六冲河两岸,与木梳苗、箐苗等有较近的支系渊源关系。到清朝咸同陶新春起义之后,赫章野马川经城关、白果到罗州一带的小花苗迁徙外逃。形成今天分布在纳雍、赫章和水城交界一带,大体上以水城南开乡为中心的居住格局。威宁、毕节、大方、镇宁、紫云和黔西南有零星分布。是西部苗族居住比较集中地一个支系。</p><p>在毕节市主要分布在七星关阴底,大方猫场镇,纳雍锅圈岩、姑开、治昆、羊场、龙场、维新、猪场、化作,赫章古达、威奢、松林、兴发、雉街、珠市、水塘、白果、罗州、城关、达依、六曲、古基、哲庄、野马川、平山,威宁板底、东风、二塘、猴场等地。</p><p>3、歪梳苗</p><p>歪梳苗,自称“蒙沙”(Hmongb shuad),按地名被安顺等地他称“水西苗”,按头饰他称“歪梳苗”,学者划分为“蒙沙织金亚支系”“蒙沙黔西亚支系”。操川黔滇次方言带支系特征的第一土语。战国开始迁入,明清融合形成于安顺、毕节交界一带,与安顺苗族有较近的支系渊源关系。在毕节,从服饰上分三个亚支系。现在的分布区域, 北起毕节七星关、经安顺、西抵盘县、南至越南北部, 遍及织金、纳雍、黔西、大方、西秀、镇宁、关岭、晴隆、普定、盘县、六枝等县市延伸到云南,在越南北部有较多人口分布。在毕节市内,歪梳苗的分布状况是:</p><p>(1)织金亚支系,主要居住在织金城关、珠藏、官寨、后寨、鸡场、金龙、大平等大部分乡(镇)。</p><p>(2)黔西亚支系,主要居住在黔西六冲河、鸭池河两岸的大关、新仁、羊场、沙井、五里、林泉、红林、洪水、绿化、城关等乡镇。</p><p>(3)纳雍亚支系,主要居住在纳雍乐治、沙包、阳长、猪场、雍熙。七星关朱昌、岔河,大方六圭河流域的鼎新、牛场、马场、理化、鸡场、黄泥塘等乡镇。</p><p>4、木梳苗</p><p>木梳苗自称“阿蒙”(Ah hmongb),按地名称“蒙阿直”(Hmongb ab nzhil),按头饰他称“木梳苗”,学者划分为“岔河支系”。</p><p>操川黔滇次方言带支系特征的第一土语。 战国从川南迁入,形成于七星关、大方,与小花苗、箐苗支系渊源关系较近。清朝咸同苗族起义失败后,原住大方、毕节、纳雍等地的一部分木梳苗支系市外迁徙到平坝齐柏乡、清镇流长乡、普定县菜子冲、修文索桥、乌当区高寨田、安顺市龙宫附近、紫云洗鸭河等地。还有部分迁入云南省镇雄县、越南的莱州省等。市内迁入纳雍县猪场乡的岩口、水箐、石旮旯,龙场镇地伟、化作乡枪杆岩等地,龙场大营木梳苗,后来又从猪场、龙场一带顺着六冲河而下,迁到织金五里河以支,后由以支分散迁徙到织金各处。在织金木梳苗族分布于全县十一个乡镇,主要集中居住在以五里河为中心的龙场镇、大坪乡和自强乡等县境东面。</p><p>今天在毕节市内主要分布在大方竹园、响水、双山、文阁、猫场等乡镇,织金龙场、自强、大平等乡(镇)以及猫场、上坪寨、黑土等乡(镇)的个别村寨,纳雍署仲河两岸的猪场、龙场、寨乐、化作、水箐、东关等地,七星关中部、西南部。</p><p>5、花苗</p><p>花苗自称“蒙哲”(Hmongb ncis),按地名也称“姆哲”,按服饰他称“花苗”,学者对其支系未做划分,应与贵阳次方言北部土语支系渊源较近。操川黔滇次方言带支系特征的第一土语。形成于贵阳毕节交界一带,应于战国时期迁入形成。</p><p>今天在毕节市主要分布在黔西红林、金坡、洪水、定新、中坪、协和、素朴,金沙城关、化觉,大方织金有零星分布。</p><p>6、红线苗</p><p>红线苗自称“卡沙的”(Khat shuad died),无按地名他称, 按头饰他称“红线苗”,学者对支系的划分缺失。操川黔滇次方言带标准音的第一土语。明清川南迁入,形成于毕节川南交界一带。与“川苗”、六寨苗、赫章镇雄等地“白苗”支系渊源关系较近。</p><p>今天在毕节市内主要分布在七星关东北部、大方长石镇等地。</p><p>7、川苗</p><p>川苗自称“夸沙底”(Khat shuad did)或“蒙屯”(Hmongb died),按地名他称“川苗”,无按头饰服饰名称,学者划分为“叙永支系”。明清川南迁入,形成于四川南部,与红线苗、六寨苗、赫章等地“白苗”支系渊源关系较近。操川黔滇次方言带支系特征的第一土语。今天在毕节市内主要分布为:</p><p>(1)“夸沙底”亚支系,在七星关清水和普宜沿河、林口、燕子口、韩家山、层台。</p><p>(2)“蒙屯”亚支系,金沙石场、平坝、岩孔,大方长石、果瓦、大山、瓢井、达溪等乡镇。</p><p>8、白苗</p><p>白苗自称“蒙娄”(Hmongb hlaox),无按地名他称。学着未对其支系进行划分,应与寨和支系比较近,另与红线苗、六寨苗、“川苗”支系渊源关系较近。操川黔滇次方言带支系特征的第一土语。明清镇雄迁入,形成于川南滇东北交界地区。</p><p>今天在毕节市内主要分布在赫章结构、平山。</p><p>9、素苗</p><p>素苗自称“德苗”(Ded hmiub),按服饰他称“素苗”,学者划分为“铁盔支系”,无按地名称,属于东部方言。在毕节苗族中为支系渊源关系较为独立的一个支系。</p><p>南宋起从湖南洞庭湖迁入,主要分布在黔西铁盔、铁石、朴后、仁和、永兴、雨朵、城关,大方有零星分布。</p><p>10、箐苗</p><p>箐苗,自称“蒙”(Hmongb),按地名称“姆若”(Hmongb rongb), 按头饰他称“长角苗”,学者划分为“阿弓支系”。 操川黔滇次方言带支系特征的第一土语。战国从川南迁入,清朝形成于纳雍、织金、六枝交界的深山区,与小花苗、歪梳苗、木梳苗支系渊源关系较近。总人数只有数千人。</p><p>今天分布在纳雍、织金、六枝交界的山区,在毕节市内主要分布在织金阿弓的化董、官寨、长地三个村,纳雍主要聚居在张家湾镇的老翁、百兴镇的丫口老寨子、水东乡平寨等地。</p><p>11、青苗</p><p>青苗,自称“巴德雄”(Bab del xongs),无按地名称,按服饰他称“青苗”,学者没有划分支系,应与花溪“花苗”、即花溪支系同源。明初“调北实南”迁入的部分苗族与战国末迁入的苗族融合形成,支系成型于贵阳毕节交界地区。</p><p>今天在毕节主要分布在黔西中坪、花溪,金沙安洛、新化、高坪、禹谟,大方有零星分布。</p><p>12、六寨苗</p><p>六寨苗,自称“某”(Hmongb),按地名称“蒙志”(Hmongb nzhil), 按地名他称“六寨苗”,按服饰他称“鸦鹊苗”,学者对其支系划分缺失。操川黔滇次方言带支系特征的第一土语。清初叙永迁入,支系形成基础在川南,最终形成于大方。与红线苗、川苗、赫章结构“白苗”支系渊源关系较近。</p><p>今天毕节市内主要分布在七星关小吉场东南,大方八堡乡、兴隆乡,黔西铁石等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