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庚子端午,安康。</p><p> 昨晚,一个朋友给我送上祝福语“端午安康”,我不假思索的回了句“节日快乐”。几分钟后,感觉自己的回复不合适。因为近几年,在社交平台上,一些有文化的人“纠正”我们:端午不能说“快乐”,而要说“安康”。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的节日,要纪念殉国的屈原或伍子胥,所以不宜说“快乐”。后来,再经民俗学家的普及,原来端午传统还有禳灾避恶的含义,似乎问候“安康”,更显贴切。</p> <p> 的确,端午是一个奇特的传统节日:没有阖家团圆的气氛,没有美丽的神话典故,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倒是因为屈原,多了一些悲情。在古人看来,五月五是全年当中最不吉利的一天。五月即“恶月”,“阳气始亏,煖气始盛”,恶虫、毒害开始萌生,五日即“恶时”,“五日盖房,令人头秃”。齐国孟尝君生于五月五日,其父根据俗信,孩子一降生,就要遗弃他。在《风俗通》记载中,每逢五月五日,都是列举诸事不吉,颇多禁忌。</p><p> 虽是“恶月恶日”,但是古人有一系列积极的应对办法。</p><p> 在这一天,人们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取水沐浴以避疫气,饮菖蒲酒、雄黄酒避毒,装饰艾草禳除毒气,佩戴五色丝线、艾虎祓除凶恶不祥……端午,仿佛在中国人的基因里,种下了一种忧患意识。</p> <p> 疫情之下,用心良苦的“毒恶”端午让“庚子年”的“端午节”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和价值。 “新冠病毒肺炎”仍在流行,可以说依旧还在全世界肆虐,让世界各国的人们依旧不知所措。两者连接起来,“端午节”所拥有的“压邪攘灾”和恰逢夏季时令的“祛病防疫”的风尚,使得端午像是祛病防疫的爱国卫生运动,提醒我们有祸端潜藏在身边,又让我们在生活中坦然面对。</p> <p> 其实,驱邪避毒又非端午节的全部含义。人们心中的端午,有忧患意识,有爱国情怀,还有吃粽子、“打露水”的幸福喜悦。在端午清晨,去山上采艾,还要赶在太阳升起之前,在路边或草地上“打露水”,大人带着孩子打露水,祈盼孩子身体康健,孩子也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往草丛里撒欢。那些端午的清晨,给一代代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没有刻意追求什么仪式,无非是去山林里走走,接接地气,迎接阳光,享受晨光和雨露。得到滋润的,不仅是肌肤,还有生活和情感。这便是习俗的妙处。或许它原本是用来对付“恶”的,但是人们会将“恶”的一面慢慢消解,最后让它成为一种幸福。</p><p> 端午,本来也是千姿百态,不可谓快乐:大家走出门去,采采药,治治病,洗洗澡,喝几口菖蒲酒,看一场龙舟竞赛,斗草作诗,抒发心怀,好不热闹。端午节,本是一种旷达而灵动、活泼而健康的精神生活。快乐,何尝不是一种安康?</p> <p> 庚子年的端午,百味杂陈,被附丽的意义重重叠叠,如同紧致包裹的粽子,包含着南北东西的诸般滋味:豆沙、鲜肉、八宝、蛋黄……我们吃着软软糯糯、郁郁绵绵粽子,缭绕着连绵不绝的情感和沧桑。</p><p> 端午,愿人间灾祸消释,愿每个人快乐安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