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支系起源

The prince of God

苗族支系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毕节苗族支系发源』</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他称我称皆同源,天下苗族是一家。苗族支系是一个客观存在体。是苗族社会结构的一大特征。由于历史的原因,毕节苗族内部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体现在语言差异、服饰差别、风俗习惯差异上的苗族不同群体特征比较明显,这种差异区别出了所谓的支系。</span></p><p>在一些支系当中,甚至还出现了区别明显的次于支系的亚群体特征,被一些学者称为亚支系。因此,毕节苗族存在多个支系的现象是无法抹去的现实。我们应对这些支系的形成、地域分布、特征等有一些了解,才能更好的研究毕节苗族的发展状况,开发毕节苗族的文化资源,更好的为建设小康社会服务。</p><p>由于没有人对毕节苗族支系进行过系统的研究,笔者想在此抛砖引玉,让大家来研究毕节苗族,关注毕节苗族,从而关心毕节苗族。</p><p>『毕节苗族支系的称谓问题』</p><p>毕节苗族支系的称谓,有自称、苗族内部他称和其它民族的他称三种;称谓来源也有三种,即按地域称、按头饰称、按服饰称。</p><p>现分别介绍如下:</p><p>(一)毕节苗族支系的各种称谓</p><p>1、按地域称呼的有八个支系</p><p>(1)蒙直,即水西土司阿哲辖地的苗族,主要有三个支系,包括俗称木梳苗、六寨苗、黔西大方金沙三县的花苗,歪梳在安顺也被称为“水西苗”。</p><p>(2)蒙沙底,即汉族地方的苗族,为常说的川苗,主要有二个支系,包括俗称红线苗、七星关川苗和黔西大方金沙三县的川苗。</p><p>(3)蒙阿苏,即乌撒土司俄索辖地的苗族,主要指俗称小花苗的支系,木梳苗也被一些地方称为“蒙阿苏”。</p><p>类似于地域性质,实则按位地环境称呼的,还有俗称箐苗的支系,即深山箐林里的居位的苗族。</p><p>没有地域称呼的有俗称大花苗、素苗、青苗、赫章白苗四个支系。</p><p>2、按头饰称呼的有四个支系</p><p>(1)歪梳苗,包括织金、纳雍、黔西、大方四县的三个亚支系。</p><p>(2)木梳苗,包括七星关、毕节、织金、纳雍的木梳苗,为一个支系。</p><p>(3)长角苗,其中纳雍的一部分又被他称为“圆角苗”,也即箐苗,包括织金、纳雍等地的“蒙恰”“蒙阿懂”和“蒙耐”三个亚群体。</p><p>(4)红线苗,包括七星关阿市、大南山及大方长石等地居住的苗族。</p><p>3、按服饰称呼的有八个支系</p><p>(1)大花苗,即居住在威宁、赫章西部、织金部分地区的大花披肩苗族。</p><p>(2)小花苗,赫章、纳雍、水城交界地区居住的小花披肩苗族。</p><p>(3)鸦雀苗,即大方六寨苗族和黔西铁石、七星关小吉场的部分苗族。</p><p>(4)素苗,黔西、大方服饰较素的东部方言苗族。</p><p>(5)青苗,黔西、大方、织金青服饰苗族。</p><p>(6)花苗,黔西、大方、金沙花服饰苗族。</p><p>(7)白苗,赫章结构、平山居住的服饰以浅白为主色调的苗族。</p><p>(8)黑苗,即歪梳苗,服饰以黑色为主色调的苗族。</p><p>4、毕节苗族支系的自称、族内他称和族外他称</p><p>(1)阿卯,自称“ Ah maob ”,族内他称“ Hmongb Ntrongb”,意为以羊毛毡裹小腿的苗族,族外他称“大花苗”,现代苗族学者称其为威宁支系。</p><p>(2)戛姆,自称“ Ghab mub ”,族内他称“ Hmongb shoud”,意为乌撒辖地的苗族,族外他称“小花苗”,现代苗族学者称其为六冲河支系。</p><p>(3)蒙阿直,自称“Ab hmongb ”,族内他称“Hmongb ab nzhil”或“Hmongb shoud”,意即水西阿哲地区的苗族,族外他称木梳苗,现代苗族学者以其主要源地之一的七星关岔河称其为岔河支系。</p><p>(4)蒙直,自称“ Hmongb”,族内他称“Hmongb nzhil”,族外他称六寨苗,现代苗族学者没有对其支系进行划分。</p><p>(5)蒙哲,自称与族内他称均为“Hmongb ncis ”,意为水西阿哲地区苗族,族外他称花苗。现代苗族学者没对其支系划分。</p><p>(6)蒙洒,自称与族内他称均为“Hmongb shuad”,意为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苗族,族外他称“汉苗”、“黑苗”、“歪梳苗”等。现代苗族学者称其为蒙洒支系。</p><p>其中黔西亚支系一部分自称与族内他称“Khat hmongb shuat”,意为蒙洒苗族地方来的苗族。一部分自称 “Hmong ncis”,族内他称“Hmongb hiaox”或”Hmongb ndrangs hnaix”(蒙劳或蒙当耐),族外他称歪梳苗,现代苗族学者称其为蒙洒黔西亚支系。纳雍的一部分也与织金衣服尚黑的部分在服饰上有较大的区别。</p><p>(7)德苗,自称“Ded hmiub”,族内他称“Hmongb ncangs ”(蒙藏),族外他称素苗,现代苗族学者没有对其划分支系。</p><p>(8)巴德雄,自称“Bab del xongs”,族内他称“Khat kut nbuat” (卡枯巴), 族外他称青苗,现代苗族学者没有明确其支系称呼,有学者认为与花溪的花苗同源。黔西南青苗鲁沟支系据说从黔西迁去,如此则可能属于现代苗族学者划分的鲁沟支系。</p><p>(9)蒙沙底,族内他称 “Hmongb shuad did”,意为汉族地方迁来的苗族,族外他称为川苗。现代苗族学者称为叙永支系。</p><p>七星关区部分自称 “Khat shuad did”,现代苗族学者称为寨和支系。大方金沙有部分自称“Hmongb died”(蒙屯),黔西部分自称“Hmongb ncis”,现代苗族学者似乎将其划为叙永支系。</p><p>(10)卡沙登,自称“Khat shuad died”,族内他称““Hmongb shuad died ”,族外他称红线苗,现代苗族学者没有明确其支系划分,似乎与寨和支系近源。</p><p>(11)蒙若,自称与族内他称均为“Hmongb rongb ”,族外他称箐苗,意为居住在深山箐村中的苗族,现代苗族学者称其为阿弓支系。</p><p>(12)蒙娄,自称“Hmongb ”,他称“Hmongb hlaox”,族外他称白苗,现代苗族学者把其归为寨和支系。</p><p>(二)毕节苗族支系称谓的混乱性</p><p>从上面的称谓看,苗族支系的称谓是极其混乱的,试作一比较。</p><p>1、以服饰颜色称呼的混乱性</p><p>历史上族外分苗族为黑苗、白苗、花苗、青苗、红苗。在毕节称为花苗的有威宁大花苗、赫章纳雍小花苗、黔西金沙大方花苗,主要以其服饰色彩艳丽为依据。</p><p>但是从语言上,三者分属滇东北次方言、川黔滇次方言一、二土语。特别是大花苗,其与小花苗及黔西金沙大方花苗在婚丧礼仪上还有很大差别。</p><p>另外,黔西大方金沙自称“Hmongb ncis”的花苗还与白苗似乎又有很大关系。</p><p>黑苗在毕节主要针对歪梳苗称呼,但黔西自称“Hmongb ncis ”和“Khat hmongb shuat”的歪梳苗又被族外称为“花苗”,纳雍歪梳苗也不是典型的黑色服饰。川南有学者论证川南苗族为白苗系统,木梳苗也被称为白苗,但川苗与木梳苗服饰又有很大的差异。</p><p>同为川苗的七星关区川苗和大方、金沙川苗支系又有区别。青苗则有学者认为其与贵阳花溪苗族相同,但花溪支系则被称为花苗。</p><p>所以,以服饰称谓毕节苗族支系是不科学的。</p><p>2、以头饰称谓的混乱性</p><p>箐苗在有的地方被称为长角苗,但人数仅数千人的这个支系,在纳雍,其头饰却近似于圆盘形。相反,木梳苗因其妇女以长木梳作为头饰曾经在安顺被称为“白箐苗”。歪梳苗头饰纳雍一带、黔西一带与织金一带也不同,纳雍头饰有近似于圆盘形的,织金服饰则偏髻于一侧。红线苗,主要为妇女用一部份红毛线缠头得名,但小花苗少女红毛线的用量还比红线苗多。另外,小花苗由于少女用大量鲜红艳丽的红毛线缠头,也曾被称为“红苗”。</p><p>用头饰称谓苗族支系也是不科学的。</p><p>3、用地域称谓的混乱性</p><p>小花苗与木梳苗,似乎是比较近源的两个支系,互相用地域称对方为“蒙阿苏”和“姆阿直”,但木梳支系又被其它支系称为“蒙阿苏”。同时用地域自称“蒙直”的六寨苗、木梳苗、黔西大方金沙花苗,相互服饰特点又有大的差异。歪梳苗在安顺又曾被称为“水西苗。</p><p>至于现代学者划分的地域支系则更让人一时难以弄清。</p><p>用地域称谓还是不科学的。</p><p>4、苗族内的称谓也有混乱性</p><p>苗族的自称与相互称谓,受族外称谓的影响很大,“蒙娄”“蒙耐”“蒙豆”,其实是“白苗”的意译。“蒙洒”,在毕节指歪梳支系,在四川筠连则又是白苗支系,其实是指受汉文化影响较大的苗族的意思。木梳时而被称“蒙阿直”,时而称“蒙阿苏”。同时称“蒙直”的几个支系,相互间又有较大差异。</p><p>因此,自称与族内互称也不甚科学。</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