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黄陂已经成为了武汉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久闻那儿的木兰乡双泉村有个叫大余湾的古建筑群,但一直无缘游览。昨儿在附近游玩时听说那儿也开放了,急吼吼前往果然如此,可能因游人太少之故,也无门票一说,经乡人指点就摸进了湾。 毕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游览导览图还是像模像样。 一进湾子。即可见一村宅围成的小广场,顶头有凉亭一座,名曰“有余亭”。 广场边墙脚有政府给大余湾颁发的“身份证”:左侧“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右侧“中国历史文化明村”。 湾子里的建筑多以条石为墙,黑瓦翘檐,颇居徽派风格。 说明牌说此房是“刘二婆”故居,看房子的气势,这二婆必然不是一般的老太婆。 整齐的马头墙、挺拔的翘檐,犹如孕育辈出的人才,明清以来这湾子出来的秀才进士竟达百人之多。 青石铺就的石板路颇具韵味,但路侧那路灯不伦不类让人吐槽。 大石条砌成的房屋气势宏伟,尽管历经多年风雨,仍然保持着一派刀砍斧凿的气势。 把持在巷子口的两颗大树,让本来就不宽的道路被挤得更为狭窄。 往前看去,真有点曲径通幽的感觉!细看右侧墙面,文革时代上墙的语录还清晰可见,看来平整的条石墙面确实有便于涂鸦哈! 一户人家门前石桌的石质面板,满满都是云水纹路! 女主人非常热情,让我们穿室而过到后院一览,貌似凌乱实则有序,这才叫庄户人家! 这栋房子房子外墙上的标语看似历经数度风光,因大门对联是白色的,就不在此细说了。 这墙上的看了不许笑,一笑就--------。 透过大门可以看到内院建筑,木结构的格栅还是那么挺拔。 这户人家已经无人居住,门前杂草丛生,唯有两侧悬挂的牌匾,黑底金字,气度不凡。上面写的啥,咱没文化不敢妄议! “德记花园”的牌子上说该园始建于乾隆年间,面积有1300平米,牌子上还有一些内容,感兴趣的可以放大了看。 可惜大门不开,门前成排搁置的艾草,表明端午节光临了。 不甘心,绕行到后面,还是想看看这乾隆年留下来的花园里到底有些啥,没辙!墙太高了,一无所获,防火防盗防谣言,修墙不愧是传统! 这栋老宅的主人不知哪儿去了,一幅破败景象。 “大余湾古村落博物馆”,可惜没开门,不能看个究竟。 导览图介绍湾子里有一系列水潭,且都有所具名,这处不知叫啥,但清澈、宁静非凡。 伸出潭边的这块石头,光光溜溜,估计是前人垂洗衣物所用。 又一处水潭,环周石块砌就,对面可见排水沟延伸于此的出口,排水有章法,大雨来临时将无看海之忧。 潭边这扇墙引人注目,左右两侧的材料浑然不同,估计是不同年代的合成之物。 路口这株大树挺有型,庇护着树下的人家。 路边一小角空闲之地,几株苞米郁郁葱葱,提醒人们这里是还农村。<div><br></div> 初夏时节,村口柿树果实青涩,可以想象,一待深秋满树将满挂红灯笼。 见有人过来,老母鸡顿时挺出一幅坚决捍卫的姿势。身居闹市,多年未见老鸡护雏了! 还是汪星人见得多,你走你的,懒得理会你们! 后记:<div> 回来百度了一下,得知大余湾与婺源一脉相承。其先人余姓大户最早是在明朝初年朱元璋诏令赣湖大移民时,于洪武二年(1369年)从江西婺源、德兴一带迁徙到此,所以该地建筑保留了明显的徽派建筑特点。由于显著的建筑特点、人文特点,2002年11月,大余湾被评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9月,大余湾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div><div> 据媒体报道,随着疫情持续好转,大余湾景区通过新改建基础设施、修缮老房子恢复古村落原有风貌等举措加快提档升级步伐,打造永不消失村庄留住乡愁。</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