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地重游—《溪山红树》临摹第二在、意临一遍,为默写做准备

美的教育

<p>在师父的指引带领下,走到《溪山红树》画面里面去,故地重游,这是自己第二遍,第三遍走进《溪山红树》,同门的师兄们有的已经早早走到了前面,有的从山脚下又一遍走来。不论走的早,走的晚,美景需要用心去看,去欣赏,无论走到那一处,驻足观看,坐下小憩,幻化成笔,笔就是自己,笔锋就是自己的眼睛,每到一处,都惊叹造物主的高超,自然而然,无需雕琢,无论美丑,放下,是那么的和谐,拿起,是那么自然。溪山红树需要反复研读。感恩师父。</p> <p>放慢速度,作品更加有内容</p><p> 范郁文同学的总结:我在第二遍画的时候,一是心态上安静下来,抱着学习的态度,多读画,多对比,慢下来画,而不是急于出作品,提醒自己没有收获再画得多也是浪费时间,所以心静了,笔墨才不会太浮躁敷衍,这是比第一遍明显改进的地方,二就是老师说的,要注意关系,画一会儿就停下来,观察一下笔墨的形质跟原作有什么不同,尽量体会原作线质的感觉,然后会边画边关注一下整体效果,干湿浓淡关系,虚实关系,注意留白,尽量不要一次画到位,而是通过几次的反复达到画面的和谐,三是特别注意了用笔的水份,之前水份多了就容易糊,形成团,水份少了就成了干擦,看不到线条,画面就不精神,所以这次会在废纸上多试试才落笔,尽量找到合适的线条感觉,这是我的一点体会,大家多指教[抱拳]</p> <p>范郁文同学“松毛淡”,三字经的践行结果,值得学习</p> <p>陈鹏飞同学的第二遍</p><p>树林里面有文章</p> <p>画过了一些,是一个过程,在推进中把握火候和时机。</p> <p>回头看课程,解决“过犹不及”的问题</p> <p>有所画,有所不画。</p> <p>慢就是快,王文波同学的画就第一遍来看,解决了问题很多。</p><p> 刘延新学长评语 总体效果很好,自己理解着深入的好,山腰淡的山石还可以再深入!</p> <p>见笔,笔笔见笔,不空过,唐建中同学的画,对“松,毛,淡”的笔触,毛中见笔。</p><p> 刘老师评语:整體臨摹很好,局部筆墨的塑造不達標。第二張,首先把局部筆墨形質的問題解決了,再整體。更好</p> <p>宋全胜同学的画。</p><p> 刘延新学长评语 @宋全胜济南 总体的把控和松毛效果好,再画时进一步分析山石的结构和皴擦,注意对比关系!</p> <p>同学们好!</p><p>根据老师的安排,后面《溪山红树》的临摹需要继续深入,要达到背临为好!</p><p>《溪山红树》是我们走进古人的一座宝库、是走进当代的一扇法门、是既传统又现代的复合体。源于它,我们可以上追宋元,下接石涛、黄宾虹,直入我们的生活。</p><p>我们要反复研读老师的课稿、视频,领会深层次的精神,从局部做起,整体把握。从局部背临逐步达到整体背临!</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1.面壁临本、反复读画是临好范本的第一大要点。从小的笔墨塑造关系入手,认真地读,悉心地揣摩、研究一树一叶、一石一草等的用笔方法,寻找规律,努力追求笔墨的松毛淡、筋气骨肉。</span></p><p> 2.整体解读画面的构成关系。发现物象之间的对比关系,悉心分析它们“起承转合”的“经营”谋略,寻找秩序、发现规律。</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2020.6.23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刘延新老师提出第二遍课程要求</span></p> <p>破壁,完成《溪山红树》,战线拉的太长,意蕴就不足了。速战速决,两天一张太肤浅,深度和厚度容易夹生。</p> <p>面壁,挂到墙上画,只有自己觉道,悟道,才能是自己的,自己不觉,自己不悟,钥匙在手里,指导就在眼前,也打不开门。</p> <p>范鬱文的臨摹作品,大家交流一下。郁郁蔥蔥,點畫狼藉,自由自在,已臻化境,為什麼?再畫還能如此嗎?分析一下,好在哪裡?————师父给的交流题目。</p> <p>范郁文的画非常松 、活 ,是因为她指实 掌虚 腕松 ,再就是对山体结构理解到位,画的多,量变达到了质变。这是我的理解老师,不知道对不对,请老师批评指正。苟小霞同学的发言</p> <p><u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范郁文同学交流老师和各位学友多批评指正,我在临摹的时候完全是对着范本找感觉,除了注重形似以外,落笔前时刻用老师对笔墨形质的要求提醒自己,所以第二遍比第一遍有一点改进,但这些规律还远不属于自己,要转化为自己的笔墨语言还是万里之遥,离开范本,稍一放松,又回到自己原来的状态,所以还需要老师多提醒督促,也要向各位老师师兄学习,以研究的心态多临,背临,更重要是用心,多练,把老师的要求固化于心[抱拳]</u></p> <p>@范郁文 千萬不要“離開範本尋找自己的語言”。————师父的提醒。</p><p> 警惕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的所谓创新。</p><p>@范郁文 要到“心手相應”默然在手的時候,才能離開範本。而後,學以致用;最後,在創作的過程中,再融會貫通,尋找自己的語言、形式。——————师父的话</p> <p>@劉老師 老师说的太对了,离开范本自己再画又是不堪入目,学习的东西目前根本还用不上,还不属于自己,这个阶段的学习还需要很长一个过程,相信每一遍临摹都会有新的领悟。范郁文同学交流。</p> <p>范郁文临摹的画,是在心静的情况下,运用松毛淡的笔墨语言,一气呵成,达到了浑然天成。如果能背临达到此水平,就出师,[强][强][强],李彪古同学的发言。</p> <p>陈鹏飞同学交流:范郁文同学笔墨确实很高妙,书谱有曰“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原作中寺庙旁边的杂树,是为了上下联系起来……你没有联系起来……对画面的分析有所欠缺…[抱拳][抱拳][抱拳]</p><p>@陈鹏飞-【千羽】 說的太概念,首先要解決“技”的問題。———师父说。</p><p>技近乎道。</p><p><br></p> <p>浓淡干湿虚实都做到了恰到好处[强],山石的质感和草木对比的也好。戴蒂同学交流发言(戴蒂同学整理师父的语录,好脑子不如烂笔头。)收藏,用心学习了。</p> <p>@范郁文同学 的笔墨松,活,雅,抒情,自然而然,一气呵成![玫瑰][微笑],朱永斌同学交流。</p> <p>第二遍还在进行中,要走心,要达到过目不忘,过手不忘,有意无意,记忆感悟………</p> <p>关于“点”,皴檫点染,在山水画里“点”得奥妙。师父抛出的问题“范郁文同学画的好”</p><p> 郁郁葱葱,点画狼籍,自由自在,已化境,为什么,再画能达到这样效果吗?</p><p> 思考中。</p><p>今天下雨,小雨淅淅沥沥,地面的积水,“雨点”,点在水平面上,大自然,悠悠然的洒下雨滴,错落有致。</p><p>大自然的化境,雨再下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吗?</p><p>年年有雨,年年滴,随时,随地……</p> <p>师父在第二遍进行过程中,再次示范引导,分开,分类推演。</p><p> 解答同学们的疑惑。</p> <p>我们的班委,菩萨心肠,学习委员们发动大家思考,希望大家都得道。提出问题。@所有人 老師晚上好!同學們晚上好!</p><p>明天週六,大家上午有時間嗎?請同學們准備好各自的疑點、問題及近段時間較滿意的一幅畫或一張局部圖,明早六點后發到咱們網絡班群,先發問題,緊接著發圖,請調整好图片,老師將為咱們的問題作解答。收集问题</p> <p>同学们提出问题,扪心自问,“扪心”,有一个“提手”已经在门边了。沿着门道追问下去,</p> <p>提问题,就是一个整理思路的过程,从自问到发问,交流破疑。打通之,打破之。</p> <p>大家都有:</p><p>臨摹的要旨,不是惟妙惟肖,亦步亦趨。貴在得其神髓,抓其大法。所以,大家要深刻理解什麼是《溪山紅樹》的神髓?大法?</p><p>我聽大家如是說。</p><p>不要玩玄的,要結合實際,技進乎道</p> <p>感恩老师!老师保重身体!认真学习领悟老师的教导,神髓是不是指“写意”,以形媚道,以文载道;大法是不是指“技近乎道”,虚心接受老师同学们的批评!—————</p><p>张青同学的感悟</p> <p>高清磊同学的读画所得。</p> <p>王文波同学在创作中,</p><p> 王文波同学读溪山红树所得:《溪山红树》老师让我们临摹,因为这幅作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作品,作品传递出的信息量很大,在学习中可供借鉴的东西非常多。除了前面同学们提到的构图,树法,山石皴法设色等丰富高古以外,给我的感觉就是这幅作品营造了一种可游可居可赏的佳境,让人如在其中,绘画语言极其朴素,处理手法刻意巧妙而不着痕迹,显得非常普通,精彩之处还在树的处理上,每一组树组合得活泼生动丰富自然,树冠的外形非常整,树与树之间穿插对比自然看似不强烈却非常明显,每一组树与周围衔接看似很不经意,却浑然一体,自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另一方面,在整幅画中,每组树的密与周围山石的疏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树密不透风,而周围山石疏疏朗朗,却不显疏,整幅画松紧得宜,每一处用笔清晰可见,是极佳的学习范本。每一次临摹有每一次的理解,百临不厌。这是学生的理解,请老师同学们批评指正。</p> <p>临习溪山红树图体会 (刘自立同学的画和感悟) </p><p> 老师多次强调笔墨。溪山红树图对笔墨的运用与变化很多。中国画最讲究笔墨,这是根基、源头。 </p><p> 第一次临习时对用笔体会不多,</p><p> 第二次临习,进一步读画,有意识的注重干湿浓淡,轻重疾徐。在用墨方面,溪山红树图用淡墨晕染的较多,皴擦点染也非常丰富。整个画面有浓有淡很丰富。体现了老师讲的筋气骨肉。这一段学习主要体会笔墨。我觉得要体现坚质、浩气、高韵、深情。这是非常高的标准,还需要通过历练用笔的提按顿挫,使线条,皴擦坚质,这是久久为功的事情。 溪山红树图在构图方面也是非常合理丰富。有山、有水、可游、可居。 粗浅理解,还望老师、同学斧正。</p><p> 就是有时候画的时候不能形成习惯性的提按顿挫、轻重疾徐,画着画着就忘了。还是历练不够。</p><p><br></p> <p>关于点的,自由自在,“雨点”的自由表达。年年下雨,又不一样。</p> <p>杨峻同学第二张画</p> <p>一遍有一遍的体会和收获,鹏飞同学的画有深度。</p> <p>文波兄的画面,画意很足,讲究</p> <p>师父时刻提醒,不能落入草率。</p> <p>形神兼备,难得,擦笔的润劲,需要反复拿捏。高。朱文斌同学的画很耐看。</p> <p>同学们好,我看大家最近的这个进步很大,有些同学对溪山红树的把握也趋近于圆熟,非常熟练,有些同学驾轻就熟,那么大部分同学是还没有杀进来,没找到感觉,我给大家再说一下。</p><p>溪山红树,刚才问大家她的“神髓”是什么,溪山红树的“神髓”是清四王,传统地代表“清四王”,是承接古人,因袭古人。在清朝的始终是一个代表的流派,那王石谷,是四王之中“王中之王”。是在清朝成为画圣,四王是我们承前启后这么一个一座桥梁,有助于我们接近古人,认识古法,认识传统,那么《溪山红树》,是所有的典范里最好的一个范本。</p><p>所以说我们要源于它,源于溪山红树,那么大家在物象结构上:物象塑造就是树的画法,杂树的画法,大树的画法,小树的画法,远树的画法,这树都叫树。树的画法,里边很丰富,第二个就我们看他的这个山石的结构关系,也很丰富,有简的有繁的,有密不容针的,中间那一块密不容针,再往上的那个山崖就是简简的几笔,这里边儿繁简都有,所有的物象塑造也很丰富。</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那四句话大家一定要记住,我们要判断一张好画的四个标准,第一是笔墨,第二是物象,第三是构图,第四是他的意蕴,就是这四个句话,语言塑造,形式塑造,物象塑造,意蕴塑造。中国画的这个语言塑造就是笔墨。笔墨大家老感觉很玄乎,我们把笔和墨把它分开,就是把那个线条你要参透“铁画银钩”这四个字,大家时时刻刻把它记住,“松毛淡”是用墨,“铁画银勾”是用笔。这些东西要记住。</p><p>就像我们的一座建筑一样,你的建筑质量,合格不合格对原始材料要求非常非常重要,我们最主要的是什么?我们的架构,我们站在这个一个房子里边儿,我们看我们地那个放的,那个水泥结构,这个钢筋结构,这都是在中国画里称之为古法,那么你看看你的线条是不是有呢,骨法所谓的什么是古法,就是说那个高韵、深情坚质、浩气。你就看你那个县城里边儿是不是高中申请简直好奇,说这叫用笔,用墨的时候大家就说黑白灰的关系,那么西方绘画叫黑白灰呢,我们叫浓淡干湿啊,叫春撒电缆,包括我们“松毛淡”,这都是用墨。用墨,分两个大法。</p><p>一个是积墨法,一个是破墨法。积墨法的方法,就和画素描一样,从淡到浓,从浅到深,慢慢去画,这个东西小小孩儿都能知道,大家不知道?我们现在大家出问题是:眼高手低,老想画成一件作品,而没有去潜下心来去研究,大家能潜下心去研究的时候,就看我们前面的几个进步快的同学刘延新,王玲玲,范郁文等同学。他们不是说比大家聪明,而是他们在研究。画的都很好,就是他们理解,并不是说他们有多么高的悟性,比大家的才情多么高,而是他们从一个局部塑造到整体的,这种观摩都大费脑子,他们都认真的去读画就看见了,拆开来看,是这个道理。</p><p>另外大家都跟笔墨交朋友,我今天早晨在家里。家里人听《梨花颂》这个歌曲,大家看有好多人唱的非常好,梨花颂已经不是个技巧的,简单的技巧的问题了。梨花颂,一定是一种文化学养,没有情,没有文化学养唱不好《梨花颂》,大家想是不是这个道理?</p><p>另外我也说了,像梨花颂这么经典的这个曲子,这个它的节奏和旋律,每一个唱腔跟我们的笔墨是一样的关系,那么我们讲“铁画银钩”,每一个点每一个划要求要求到位,不能胡涂乱抹,大家想那个唱歌也是这样啊,那这个节奏抓得好,旋律要抓得好,里边的情感速度也得抓得好,那么我们唱歌里边儿强调拿捏,这个拿捏做得好。</p><p>什么叫拿捏,大家想想,那个时候我们在这个中国画的塑造上面,在笔墨的使用方面,你就可以放开去画吗?你有什么资格去放开画,你有你有没有进过研究?跟歌唱不是一个道理吗!</p><p>大家如果不服气,那个《梨花颂》你唱一下不行吗?我们看大家谁能唱的这么好吗,人家为什么唱的好,就说明他们去研究过他们的不懈的努力去锻炼过,就一个梨花颂,你可千千百遍的反复地去咏唱,反复的去琢磨,是这个道理。你才能唱得好一点儿,当然前提你得有那个天赋,我们的笔墨同样是这样,“铁画银钩”一个点一个线,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啊,不是所有人都得笔墨研究的这么透彻,都具这个塑造能力,大家要理解。</p><p>最后给大家说着重的说一下,同样的是画《溪山红树》,有人把它画黑了,有人把它画白了,有的画的很简单,有的画的很丰富,这个都没有问题,我们没有,也大可不必画的都给这个王石谷《溪山红树》一模一样,维妙维肖,我们上面说过,老师不要求这个。老师要求你们每一个同学都从里边儿有所得,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像挖井一样,挖一个一口井。这挖半个截,那也挖半截,我们一生之中挖了好多半截子工程,我们把有限的精力放到这一幅作品里边儿去,把这一幅作品吃透,我们等于是把宋元的这个传统的东西,宋元的东西我们都把他们纳入这个视线之中,纳入到我们这个学习之中去。</p><p>什么叫举一反三?就是我们把《溪山红树》吃透了,我们再看其他的-看石涛的画,再看倪赞的作品,看巨然的作品,看李唐的作品,都会迎刃而解,如果我们把一件作品也没有做好,一件事情也没有做好,我们去拖拖拉拉,我们敷衍潦草地做了好多事情,我们临摹了好多画没有用的,所以我们沉下心来,把这一张作品大家吃透之后,其他的画作品</p> <p>我们迎刃而解,看一眼就会了,拿过来就会。就这个道理。</p><p>这里给大家强调的给大家强调的就是。同学老是在这个地方停止不前,不敢动手,我画的比他画的淡了,老师,我画的比他画的黑了,我比他画的浓了,我比他画大了,画小了,这都不是问题,主要的问题是你得到了什么,就是这四句话,笔墨、塑造、构图、意蕴,这四句话里,你琢磨你得学些东西,你把它画成黄宾虹也好,你把它画成石涛也好,你把这画称王石谷也好都好,就是你要有所得,这是最主要的,所以大家要鼓足勇气把局部的塑造学习好了之后,再完整地把它画,你们都知道韩霄风,画过九遍《溪山红树》。谭晓东班长现在进步这么大,一开始临摹的不好,到后来反过头来自己补课也是这个道理。</p><p>这个上午简短的给大家说这些,我关注着大家,最近大家我看着有点儿消沉,大家还得积极努力,抓紧画起来,每天不能不能放过,自己每天不要放,自己最少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好多同学根本这个课时根本不够,这两个小时不一定放在每天,但是在一周你最少给我拿出十个小时的时间来学习就够了,你一周就拿出十个小时的时间。</p><p>2020年6月30日星期二师父强调12字要旨</p><p>《溪山紅樹》臨摹第一要旨:</p><p>得法----樹法 石法 山法 水法 筆法 墨法。</p><p>&nbsp;</p> <p>师父教的新课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