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能为此做点什么? ——沉痛悼念吴母徐老夫人千古

阿蓬英子曾素芳《孩子带我上伏羲班》

<p>我不知道,能为此做点什么?</p><p>——沉痛悼念吴母徐老夫人千古</p><p><br></p><p>作者:曾素芳</p><p><br></p><p>庚子端午,终日忐忑。</p><p><br></p><p>从昨天(2020年6月24日)至今天(25日),始终不知道,自己能为吴母徐老夫人做点什么。</p><p><br></p><p>徐老夫人,系伏羲教育创始人吴鸿清教授的母亲,6月23日凌晨0点19分百岁往生。</p><p><br></p><p>23日凌晨,见吴教授重发旧文美篇《妈妈回忆小时候的往事》,当晚家贞老师也重发了这个美篇。</p><p><br></p><p>我一闪念:吴母徐老夫人,已届百岁,是不是?……不敢想,不敢问。最近,因末学母子拙作《孩子带我上伏羲班》编辑出版之事,频繁联系麻烦吴教授。纵然如此,仍不忍问。</p><p><br></p><p>看吴教授朋友圈,他仍在转发关于伏羲教育的信息,包括我的美篇和伏羲教育微信公众号上转发的我写的《孩子带我上伏羲班: 陪儿去长征》一文。我又否定了自己的猜测。</p><p><br></p><p>24日下午,有事联系伏羲教育网络流通处赵文杰老师,几次电话已通未接。又电话吴教授身边的工作人员朱云龙老师。他说,吴教授的母亲昨天早上去世了,赵老师没接电话,估计是去现场帮忙料理丧事去了。</p><p><br></p><p>我不知道,我能为此做点什么?</p><p>只好默默转发《妈妈回忆小时候的往事》,以表哀悼和祈福。朋友问此人是您的谁?我回复:一位老师的母亲。吴教授不对外发布信息,我也不敢说什么。</p><p><br></p><p>母纵百岁,子何忍离?</p><p><br></p><p>我的猜测,被证实了。我随即联系布泽学校杨兴兰校长,问她是否知道此事,如何组织前往悼念?</p><p><br></p><p>杨校长辗转询问好几位伏羲教育家人,均表示不知道,不可能。我实在忍不住,给吴教授发了条信息:教授节哀顺变,愿老奶奶往生极乐。他回信:谢谢!</p><p><br></p><p>此事不忍问,不忍想,却已成事实。</p><p><br></p><p>当晚杨校长说,23日晚吴教授还在微信中联系她关心布泽学校的情况,重庆连日暴雨多处洪水肆虐,他仍在关心学校和师生们的安危。她也祝吴教授及家人们安康!24日,她再次微信联系教授,确认老奶奶往生信息,表达哀悼慰问之情。</p><p>愿老奶奶一路走好!</p><p><br></p><p>25日午后,伏羲教育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伏羲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姜来博士的文章《吴教授不让说》。</p><p><br></p><p>反复说服自己,生老病死自然规律,老奶奶已届百岁自在往生,福寿康宁是为喜丧。泪水还是无声滑落!</p><p><br></p><p>随即转发《吴教授不让说》一文到朋友圈,并配文中原话:为母如徐夫人,女当慕其贞洁。育子若吴教授,男应效其才良。</p><p>——沉痛悼念吴母徐老夫人千古</p><p><br></p><p>终于知道,自己可以写点文字了!</p><p>是为吴母徐老夫人悼念和祈福!</p><p>遂找出手头的图片,配上末学近日为拙作写的自序《孩子带我上伏羲班》,聊作薄礼,遥远恭送吴母徐老夫人最后一程!</p><p>愿老奶奶一路走好!</p><p><br></p><p><br></p><p><br></p><p><br></p> <p>吴教授为他母亲写的挽联。</p> <p>2008年,吴教授与第一个伏羲班的孩子们在一起。</p> <p>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同志,2011年看到伏羲班孩子们的书画作品后,非常高兴,写信鼓励肯定,并寄来5000元慰问金。</p> <p>2011年,伏羲班的孩子们到香港进行文化交流。</p> <p>2014年,吴教授到重庆37中讲学,到忠县布泽学校调研,与部长师生家长合影。</p> <p>吴教授与孩子们在一起。</p> <p>吴教授为《我与伏羲班之缘》征文获奖作者赠送书法作品作为奖励。这是末学收到的一等奖礼物。</p> <p>2014年,海口师资培训时,吴教授为我撰写的自励联书写成作品。</p> <p>我收藏的吴教授的书法作品。</p> <p>2016年,作者请公休假到伏羲班发源地甘肃省甘谷县采访,与前来调研伏羲班的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王名教授一行合影。</p> <p>吴教授为拙作先后题写的书名。</p> <p>吴教授为犬子张檬月赠送书法作品,予以鼓励!</p> <p>孩子带我上伏羲班(代自序)</p><p><br></p><p>&nbsp;四年半,1600多天,相较人的一生,也许不算太长。按中国人平均寿命算,大约占二十分之一。9岁半到14岁这四年半,却是孩子童蒙养正到少年启志的关键时期。这期间,儿子檬月就读伏羲班,我也“跟着”上了伏羲班。</p><p><br></p><p>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宝贝,教育孩子才是父母最重要的事业;任何事业的成功,都弥补不了孩子教育的失败……这些鸡汤语,从儿子出生就弥洒在心头。从孩子上小学开始,我感觉越来越迷茫……</p><p><br></p><p>2012年7月1日,央视四套《城市1+1》:甘肃天水+台湾花莲一档对话节目,让我看到中国甘肃有一个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班——伏羲班,可以让孩子切实“减负”,能保障睡眠和玩耍时间,通过课堂内读古文经典、学书法、练武术、画国画、吹葫芦丝等,数学课按常规进行,达到文明其精神、强健其体魄。伏羲班学生有礼有节、能文能武、多才多艺,还不影响考试升学,遂心向往之。2013年秋,全国不少学校自发复制伏羲班,儿子有缘到重庆忠县布泽学校伏羲班就读。学校重视“亲子共学,家校共育”,要求家长参与网络课堂学习。最初,我学习只为完成作业,逐渐爱不释手,到欲罢不能。相当于跟随孩子,家长也上了伏羲班。</p><p><br></p><p>四年半来,我业余读诵《孝弟三百千》《学庸论语》《了凡四训》《朱子治家格言》《礼记·学记》等中国文化经典,有的熟读成诵,躬身实践,偶有心得,不时受邀做些讲座分享;在伏羲云书院学习书法,从一笔一画汉字基本部件开始,体验认真、用心、细心和静心;利用公休假参与亲子研学旅行,徒步数十甚至数百公里,放下平日的烦恼无明,回归简单的脚踏实地,突破生命极限和诸多不可能……</p><p><br></p><p>“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记录这些心路历程,成了伏羲班师生家长的爱好和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遂有书中母子《研学旅行》的记录与分享;采访伏羲班发源地甘谷县,写成《朝圣甘谷》《甘谷姐弟仨》;到北京博识伏羲学校采访,写成《我要做民医》《每朵花儿都美丽》;撰写学习心得、面对社会问题表达看法,激烈思想碰撞,悲欢情感表达,成就书中《灵魂歌哭》栏目内容;与教育相关的人事物,散文叙事、诗歌抒情,汇入《自由抒怀》和《浅吟低唱》;2017年10月,我被党组织选派到茶溪村参与精准脱贫,担任第一书记,除了产业发展、资金帮扶等常规措施外,利用跟随伏羲班所学服务村民,开展“贯彻十九大,送福进万家”活动,春节前为全体村民送春联、送福字,为七十岁以上老人送福字红围巾,开展传统文化公益暑假班,村里43名孩子在“微型伏羲班”里快乐学习生活15天,《茶溪读书声》里爱心汇聚、感动满满;孩子住校,家长身不能陪,书信沟通实现心陪,精选收入《伏羲家书》……</p><p><br></p><p>为衔接高中和追随理想,儿子2018年春惜别伏羲班。翻阅照片、回读文字,伏羲班的美好时光,时时魂牵梦绕。庚子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全民禁足让人学会珍惜。遂起念编著母子合集,几易其名定为《孩子带我上伏羲班》。书中文字虽为母子私人化书写,却是伏羲班师生家长集体生命的记录,也是母亲作为新闻记者的采访实录和社会化表达。</p><p><br></p><p>愿此书能为伏羲班师生家长和参与支持伏羲教育的各位同仁保存一段共同的美好记忆,从而不忘初心,坚定梦想,继续奋勇前行;愿为困惑于子女教育的家长,开一扇小窗,送一束阳光;愿为想了解、研究“人本素质教育”的专家学者贡献一个范例……</p><p><br></p><p>书中多为实录和呈现,少有评述与褒贬。若能得读者诸君厚爱,母子以平民之微言,为关心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诸位仁者提供点思考空间,则将善莫大焉。</p><p>(庚子端午作者写于重庆黔江)</p><p><br></p><p><br></p> <p>檬月的旧作,以恭送老奶奶一路走好。</p> <p>出版社为拙作设计的封面,仍不满意,修改进行中。</p> <p>末学拙作,以恭送老奶奶一路走好!</p> <p>布泽师生家长游学邓小平故里合影,以集体恭送老奶奶一路走好,往生极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