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初中基于课程标准的“学教评一致性”教学改进行动研究 (第二期)

世纪初中

作为有效教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学-教-评一致性”越来越受到理论与实践研究者的关注。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将“学-教-评一致性”用于现代教学,已是大势所趋。它既反映了课程思维的本质要求,即整体一致地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也为我们在推进有效教学中顺应课程视域的这种专业化诉求,建立以目标为灵魂的“三位一体”的关系,进而为矫正种种偏差、建立专业自觉提供了依据和可能。<br> 世纪初中分别于6月14日和6月21日的全体教师会议上,把基于课程标准的“学教评一致性”教学改进行动研究作为会议的一项重要议题和研究内容,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分享交流活动,矢志不渝地推进教学改进行动,加强“学-教-评一致性”研究。<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名师引领,目标导向</b></h1> 6月14日,世纪初中教学改进行动核心研究团队成员、八年级语文组骨干教师李荣洁给全体老师进行了“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案例的展示。李老师在展示中说到,一篇完整合格的教学设计包括三部分内容: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过程预设和作业设置。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她对符合“学-教-评一致性”的学习目标如何设计,评价任务如何呈现与实施,学习过程如何预设,作业如何布置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讲解,老师们获益良多。每讲到重点内容,李老师都会进行互动,老师们纷纷积极参与,与李老师共同进行问答,并就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br>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轮番上阵,百家争鸣</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继两周前成功举办了第一期全体教师的《教了不等于学会了》读书分享活动之后,6月21日,世纪初中全体教师再次欢聚一堂,进行了第二届读书分享活动。分别由政治组的袁晗笑、历史组的唐立政、地理组的潘嫚嫚和生物组的郭力维老师进行了阅读分享心得展示。老师们的读书感悟颇多,分享形式多种多样,或妙语连珠,或诙谐幽默,或针砭时弊,利用视频指出当前与“学-教-评一致性”相悖的教学案例,或分享发生在身边的教学事迹。本次读书分享会再次让我们看到了老师们对教学理念研究的激情。<br></div></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学以致用,成果展示</b></h1> 前面的读书分享活动,让我们汲取了大量的精神营养。接下来,各个学科精心打磨出的体现“学-教-评一致性”的优秀教学设计案例的大比拼,又是一场思想火花碰撞的盛宴。<div>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五门学科的老师代表依次向大家展示了“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的续写和理解。<br> 语文老师潘美玲以《一滴水经过丽江》课文为例,通过相关课程标准陈述、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三个方面制定学习目标。<br> 数学老师王金玲以《同类项》为例,从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三个方面总结出教学目标。<br> 英语老师赵洪花以《He decided to be an actor》为例,通过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制定教学目标。<br> 物理老师张文生从《压强》入手,通过对课程标准要求及分析,教材解读和学情分析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br></div><div> 化学老师李燕以《金属的化学性质》为例,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分析,确定本节课课程目标。<br></div> 唐立政主任总结点评道:学校的课程建设分为三层,第一层:宏观层面是学校课程规划方案;第二层:中观层面是一门学科的学期或学年课程纲要;第三层:微观层面是单元或主题或课时的教学设计。我们先从小处着手,从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叙写着手,教学设计我们已经经过两轮的打磨,也学习过李荣洁老师的优秀案例,老师们也有了初步的思考。今天老师们展示的教学目标的叙写都非常不错,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与核心,每一个教学目标都是通过在详细的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得来的,又要明确、具体、可操作。<br> 崔允漷教授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永远伴随着灵动的生命、不确定的情境、复杂的关系等因素,因此,普适的或应然的豪言壮语只是在确立理念、指引方向、变革之初时的鼓动需要,一旦理念确立、方向明确、变革进入深化时期,人们就需要用科学的思维解决“如何落实”、“落实得怎样”的问题。”马英义校长在全体教师会议上也谈到,“目前,我们对学习目标的续写和理解尚处在非常浅显的阶段和水平,但我们对“学教评一致性”必须由原先的模糊渐渐变为明确。” 是的,基于课程标准的“学-教-评一致性”教学改进行动,绝不只是喊喊口号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我们老师要像汾湖实小的老师们一样,秉持“犟龟精神”,始终饱含激情,终身学习,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