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端午

靖中人

<p>  五月的风很轻,端午的日尤烈。</p><p> 每年,就是在这炎夏之初,端午节如期而至。</p><p> 那么多如歌如泣的传说,那么多口齿留香的美食,让人对这个节日充满了神往。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给这个节日注入了鲜活的生命。</p><p> 屈原因此活了几千年,忠君爱国的思想深入到普通老百姓心里。曹娥也让人们长久地记住,事亲尽孝是华夏儿女永恒的美德。避邪驱蚊的艾草挂在门首,各种各样的粽子飘香千年。</p> <p>  前几天,妻忙中偷闲,包了一些粽子,我没数,不知多少个。晚上煮的,我睡熟了,也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关的火。只是第二天早上看到了煮熟了的粽子,闻到了淡淡的粽香。给亲戚朋友送了些,还剩不少,而孩子们并不多吃。就像尝尝味一样,就算勉强他们,才吃一两个,好难为的样子!倒是我,忘不了这传统味儿,扛不住诱惑,一直吃到今天。</p> <p>  其实,我家近十几年来才开始包的吃粽子。小时候,我没吃过,甚至没见过粽子,吃粽子应该是城里孩子才能享受的。但是,奶奶做的甑糕的味道很好,在我看来,要比粽子还要香。记得,奶奶是五月初四晚上开始做的,在一个柳编的大筛子下面和侧面铺好粽叶,然后把淘好的软黄米和枣放到粽叶上面,并用粽叶包起来,放到大锅里边煮。一般来说,得大半夜煮,第二天一早,那股浓浓的米香伴着粽香和枣香,让人忍不住垂涎三尺。早上放学回来,看着金黄色的甑糕,食指大动,竟差点等不得妈妈给我切。蘸上些白砂糖,说不出的香甜,所以经久难忘!可惜的是,一天以后,就吃完了,要想再吃,就得等来年了。</p><p> 奶奶不在了。金黄色的甑糕也多年未见了。但那股味道却得到了永世的传承,因为我还在。</p><p><br></p> <p>  邻家孩子们在端午来时,胳膊上都戴一根花绳绳,我好像没戴过。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家大人不给我们准备。据说要戴到响雷的时候,雷声一响,就要迅速摘得扔了,不然就会变成一条花蛇了,很吓人的。我亲眼看到兵娃因为没有及时扔掉吓得嚎啕大哭。</p><p> 小时候,我家西边地畔上长着一大簇艾草。端午时,父亲把艾草砍下来,扎成辫子,晒干。艾草点燃产生的烟具有驱蚊功效。小时候我们常在院子里睡觉,因为屋里太热了,常用艾草驱蚊子。</p> <p>  抹不去的记忆,让人倍感欣慰。尤其是传统节日,总是有很多地方值得人永久回味。孩子们不知道我们小时候过节的故事,孩子们也不喜欢节日特有的美食。可孩子们也知道过节的,他们也一定有着自己的故事,而我们未必知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