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

依路

<p>端午节谈竹林七贤,有些文不对题,只要各位看官不嫌弃,一看了之。</p><p><br></p><p>十四五年前的一个偶然机会,收藏了一只清康熙青花人物故事折沿碗,当时就觉得这件器物瓷胎细腻,釉光沉稳,发色纯正,碗的一周画满了20个形态各异的人物,或对弈或习字或闲谈,碗底有“大明成化年制“的寄托款,器型完整,是一件典型的清康熙时期的民窑精品,至于画片反映的是何种题材,没作深究。</p> <p>十多年时间倏然而过,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此时再翻出旧藏,则识出画片反映的是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p><p><br></p><p>魏晋之际,阮籍、嵇康、向秀、山涛、刘伶、阮咸、王戎七人,常在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竹林中饮酒、纵歌,世谓竹林七贤。有关七贤的其人其事、其背景、其成就、其影响的文章论述,汗牛充栋,感兴趣的朋友可百度一搜,便可略知一二。我只是试图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在这件青花瓷器勾勒出的20个人物中定位“七贤”。</p><p><br></p><p>仔细观察画片中的20个人物,其青花发色有深有浅,浅色的9人大都居于画片的主体位置且具面部特写,“七贤“必在其中。再仔细观察,浅色的1人应是为书写者端砚台的侍从,1人则只有面部轮廓,无五官描绘,可断定这两人为随从和侍从而予以排除。</p><p><br></p><p>那么“七贤”如何对号入座呢?只能根据史料记载的性格特征与画片人物的行为体态甚至面部表情等进行比对,从而锁定其人。</p><p><br></p><p><b>一、山涛与阮籍</b></p><p>山涛在“七贤”中年事最长,嵇康和阮籍都是山涛发现的,向秀也是山涛发现并推荐给嵇康和阮籍认识的,因此山涛是竹林事实上的林主。画片中有5个人围观2人对弈,居于中心的那位美髯公当为山涛同志。阮籍同志离经叛道,弹琴长啸,放浪不羁,有济世之志,但终其一生不得重用,在相当于现在的团级干部的“步兵校尉”(虽是中央干部,但不与皇上贴身,虽是武职,但不执兵权)岗上干了多年,后人也称其“阮步兵”。虽然史学家和文人雅士将其列为七贤之首,但景德镇的画工未必如此看待,统观画片,也没有找到一个仰天长啸、放浪形骸的形象,将山涛同志最左边那位同样长有胡须的观弈者认定为阮籍同志,也说得过去。</p> <p><b>二、嵇康与阮咸</b></p><p>嵇康同志被誉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身材伟岸,相貌不凡,工诗善文,领玄学之风尚,其以40岁风华之年谢世的“广陵绝唱“尤为后人叹息。在古往今来的绘画作品中,大部分都以“抚琴”的形象示人。瓷器画片中唯一的抚琴者,当为嵇康同志不让。阮咸同志,阮籍之侄,史料介绍其精通音律,善弹琵琶,“阮咸”这一乐器,因此得名。据此,可以将嵇康对面那位听琴知音者判定为阮咸。</p> <p><b>三、向秀与王戎</b></p><p>将画片中那位站立书写者定为向秀同志,是看到有些传世绘画作品中,他就是这样的形象,或许是约定成俗吧。至于山东老乡琅琊临沂人士王戎同志,是“竹林七贤”中最为年轻者,根据这一特征,向秀左边那位眉清目秀小帅哥非王戎莫属。</p> <p><b>四、刘伶</b></p><p>按史料记载,刘伶同志特征最为明显,相貌丑陋,身长六尺,肆意放荡,嗜酒如命,被贵称为“醉侯”。然而寻遍画片中人物,怎么也没有找到一个“大碗喝酒、大快朵颐、醉卧酒坛上”的直观形象。呵呵,在确定了六个贤人之后,发现这幅画片中的四个人,着浅色官服的人身体微倾,嬉皮笑脸的表情,似乎带些醉意,身后还有个点头哈腰的侍童,手里拿的器物虽然不好确认,但一定是某种酒壶。刘伶同志在此!</p> <p>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为频繁的时期,也是各种文化碰撞、交融、创新和发展的时期。竹林七贤以及他们所倡导的时代风气与价值取向就是那个时期文化繁荣景象的一个缩影,影响了此后一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以至于后人不断地以各种形式通过各种载体反映出来,包括这口小小的青花折沿碗。</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