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敲起来

刘光发

<p>  王艺老师曾带安塞腰鼓队参加~星光大道助演!中国梦想秀助演!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山西~河南~河北~哈尔滨~沈阳~山东~兰州~江西~福建~银川~西安~成都~重庆等等各大城市~县区演出培训等等。</p> <p>  2020年6月6一行20余人,跟着西光俱乐部来到了陕北安塞,更好的拍好安塞腰鼓及安塞的人文、古村的拍摄影活动。</p><p> 王艺,当时我们对他不解对,以为王艺也就一班的鼓腰鼓的领队也就那么回事,我们来主要拍腰鼓的表演,把腰鼓拍好就行了。经过天源(君文利)领队介绍王艺,他的确是一个大名鼎鼎的名人,是陕西的名人、全国的名人。</p><p> 王艺早在2015年就被陕西电视台新闻联播专题采访~被称为励志青年。一度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专题釆访播出~被称为全国励志青年~么陕北民歌!腰鼓教练领队。真是,我们能看到王艺带领的部分队员给我们表演,我们感到很荣幸。</p><p> 王艺和队员的表演非常成功,较有代表性的有"童子拜观音″、"绵羊碰头″、枣核掏心"等。鼓点雄壮有力,扣人心弦,鼓手的动作強劲豪放、刚劲洒脱、时而散开,时而聚拢,穿插交替,犹龙腾虎跃,粗犷狂舒,体现出北方人憨厚、朴绝。鼓手打到兴头上,往往忘实、热情、开朗和坚强的气质。尤其是鹞子翻身时凌空扬腿的动作,令人叫其所以,便随心所欲地发挥鼓点的节奏,脚步随情绪腾空而起,有如猛虎朴食、更似大鹏展翅。所以一场腰鼓打下来,连气壮如牛的后生仔也有休克的。我们看到王艺和队员的精湛表演真是心潮澎湃,大家连声说好!</p> <p>陕北腰鼓</p><p> 作为一种民欲文化,很多人都欣赏过"陕北安塞腰鼓,"在那一望无黄土地上,用激情和娇健的身躯舞动着红色飘带的鼓棒,用陕北人特有的嗓音吼出那一个个燃绕的生命!</p> <p>  然而,对安塞腰鼓的起源,又有多少人知道呢?安塞,陕北重镇,以腰鼓闻名,以剪纸著称,位于延安地区北部,延河上游,人口15万人,土地面积2984平方公里,文化底蕴浓厚,境内到处都可以找到仰韶、尤山文化和二里头、二里岗文化遗址。</p> <p>  那么,安塞这个军事要地为何会生出"腰鼓"这么壮美的东西?相传,在古时,戌边守塞的士卒,在战斗时用腰鼓来助威,鼓舞士气,战斗胜利后的活动被进一步强化。</p> <p>  古时为这狄游牧之地,秦汉时属高奴县,唐、宋时这里设堡为防,称为安塞堡,取"安定边塞″之意。元蒙哥壬子年(公元1252年)改堡为县。称安塞县。</p> <p>  随着岁月流逝知时代的变迁,腰鼓渐渐成为一种纯粹娱乐工具,特别是每年春节,陕北地区的劳动人民用打腰鼓的形式来欢庆丰收,增添节日欢乐气氛。现今,每到节日或庆祝喜事的时候,陕北人民就会用他们这种特有的方式来欢庆。</p> <p>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则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p><p>但是: </p><p>看!一一 </p><p>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独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p> <p>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一一安塞腰鼓!</p> <p>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p> <p>  另外一点也颇有意味: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结合必须达到这样的高度。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p> <p>  所以成功的表演是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p> <p>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在全国久负盛名。安塞腰鼓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气势,精湛的表现力全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66年,延安市安塞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p> <p>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安塞腰鼓的表演类型分路鼓和场地鼓。路鼓即进行时的表演形式。场地鼓可分为一人单打,二人对打,多人群打,最多者可达数百人。</p> <p>  场地鼓队形图案变化丰富,一般用大鼓锣,汉和喷响来伴奏。气氛火烈,扣人心弦。安塞腰鼓的风格独特,豪迈粗矿、刚劲奔放。它有机地揉合了秧歌和武术动作,有没有放,有弛有张:群而不乱,进退有序。变化丰富,气势磅礴。</p> <p>  群众称赞它"式子慷慨码子硬",说鼓手有股能劲,挥植有股狠劲,踢蹆有股蛮劲。转身有股猛劲,跳跃有股虎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p> <p>  安塞腰鼓充分表现乐观的性格,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理想和冲锋陷阵的英雄气概,因而深爱群众欢迎正是它历尽沧桑而不蓑的原因。</p> <p>摄 影 :刘光发</p><p>编 辑 :刘光发</p><p>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p><p>西安市摄影家协会会员</p><p> 二0二0年六月25日</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