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英雄的空降兵</p> <p>滕怀安战友籍贯山东.1969.12月从黑龙江入伍.现居山东</p> <p>😡历史上的今天___滕怀安</p><p><br></p><p> 五十年前的今天,一九六九年十二月九日,我参军了!</p><p> 公社武装部通知:让我去公社换装。黑龙江的冬天白茫茫的一片,正值大雪季节,下了好几场雪,大家知道,东北的雪冬天是不化的,整个世界银装素裏,树上也掛满了树掛(雾淞),黑龙江的冬天一般不刮风,阳光冷冷的照射在银色的大地上,让人睁不开眼。好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p><p> 冬日的北大荒,人们都待在暖暖屋子里“猫冬”,唠嗑,喝酒,白茫茫的大地上偶尔走过一架马车,四处静静的,静的可怕。</p><p> 换好衣服,来家住了一宿,次日去一百里以外的依安县城,依龙公社的有刘凤臣,王永泽,徐文富,我滕怀安。和其他公社的战友计四十人,十号出发去湖北。</p><p> 一九六九年三月二日,中苏在烏苏里江的珍宝岛开战,三月十五日又在黑龙江上的吴八老岛打上了,至冬天,中苏一直冲突不断,依安这个小县城也一直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墙上贴满了“打倒苏修“类的标语,铺天盖地。震耳欲聋的广播播送着反修歌曲和口号,沿街窗户上贴满了“米“字形防轰炸冲击波的白色胶布,小县城行人稀少,一派战时萧杀气氛。</p><p> 县革命委员会却另一番热闹情象,四十个空降兵个个精神抖擞,崭新的军装上戴一朵大红花,一番祝贺庆祝仪式后,四十人成四排,几十人的军乐队前边吹吹打打,锣鼓队叮鼓龙咚,彩旗瓢飘,鞭炮齐鸣,好不热闹!大有一番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气概,至今想起来仍让人心绪难平。</p><p> 车站上火车喘着粗气,喷出阵阵白烟,人们纷纷握手叮嘱:到了部队来信呀!</p><p> 我悄悄爬上闷罐,望着那些擦着眼泪挥手的父母们,心里油然一阵酸楚,嗓子也有些发堵,我,没人给送行,父母远在山东,黑龙江我无亲无故,没人给我送行。我是一个“盲流“呀!</p><p> 正是:</p><p> 汽笛一声肝肠断,</p><p> 挥泪洒别黑龙江。</p><p> 火车一声长鸣,载着我们这四十个依安兵,驶向那遥远的南方,新的生活开启了!</p><p><br></p><p><br></p><p><br></p><p> 滕怀安</p><p><br></p><p> 2019.12.9,夜匆匆</p><p>👿👿👿👿👿👿👿👿👿👿</p> <p>当年的帅小伙!标准的军装照。</p> <p>😡五十年前那些破事____滕怀安</p><p> </p><p> 连长孙老爷</p><p> </p><p> 连长孙占训,开封府人,七0年自七连调至八连任付连长,后老连长邹立新调师作训科,孙付连长转正连长,一直在八连,直至七六年连队解散。</p><p> 连长孙占训,一米八大个,大眼大脸盘,背阔腰圆。标准仪仗兵身段,军事项目样样精通。为人厚道,直言直语,性格秉直,侍人随和,官兵关系融洽。在八连无论干部战士,对连长有口皆碑,我也不一一赘述,这里只讲连长的一二件大家熟悉的事。</p><p> 话说一九七一年冬季拉练,,那天奔袭一百八十里,大家都有印象吧:那天下午行至咸宁,突然接上边命令:强行军十公里!一声令下,连队立即进状态。所谓强行军,就是拼命向跑就是了。时连队己走了一天一夜,翻过鱼脊山,人困马乏呀。中午饮事班米饭做夹生了,胡乱地吃了几口。但咱们那时年轻呀,什么苦累,渴饿,根本不当回事儿,就连那些脚上打满了血泡弟兄们也不瘸了,噢噢地争先恐后,狂奔十几里,队伍前呼后拥,挤成了一窝蜂,乱哄哄成了一锅粥!</p><p> 拐弯处,猛抬头,但见团长王林魁黑着脸,站在路边怒吼:“孙老爷!看你八连队形,一发炮弹过来,把你连报销一多半,我的孙老爷!”</p><p> 从此,连长孙老爷的外号不胫而走。茶余饭后,吴国志我们几个悄悄靠近他,叫他声孙老爷,引得他笑骂:他奶奶个×,那壶不开提那壶呀。</p><p> 七0年(?),在高庙山北坡投手榴弹,连队离投弹外30米待命,然后点名依次上场,一切都还顺利,轮到XXX上场了(咱就不说谁了),这货他娘的太紧张了,出手太晚了,硬生生把弹砸到他五、六米外,且呆呆站在那里,直勾勾地看着嗤嗤地冒烟的手榴弹!我们这些新兵蛋子吓得眼瞪的牛眼大:完了!说时迟,但见连长一个箭步,上去把那厮一脚踹倒,自己旋即卧倒,“轰“地一声,尔后连长从地上跃起,边拍着身上的土边骂:“他奶奶个X,滚!</p><p> 连长在七连时,一次去武汉一化工厂训练民兵,又是投弹,一女民兵松手太早,把弹投在自己脚下,咱连长奋不顾身,一脚把手榴弹踢开,扑倒女民兵,化险为夷。我们几个常不怀好意逗他:“连长,人家手榴弹盖都没打开,你怎么就把她给扑到了?”或说“你对女民兵没安好心,人家要你同归于尽呀!”或说一些调侃的话,总引起他哈哈大笑,不反驳,然后胡乱笑骂些则个。</p><p> 咱连长似乎和手榴弹有不解之缘,据说连长转业后去兰考县任武装部长,又是民兵投弹,又是投到不远处,连长又是舍生忘死。不过这次没那么幸运,一块弹皮把连长的屁股给崩了洞。0八年开封连队小聚,连长参加了,战友们求证此事,连长嘿嘿一笑:“他娘的,又差点同归于尽了,那小子还是个复员兵呢。“</p><p> 种种原因,我和连队战友失联四十多年,前年,幸亏营部刘学军战友帮忙,才逐渐联系上想念的战友们,自然要找找那可亲可敬的孙连长,一起生活了五年多孙连长。五十年前,老连长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忘不了呀!</p><p> 后来,朱来勋排长和我说:二0一三年春节,朱排长电话过去,给老连长拜年,嫂子接电话,说连长己住院抢救。后来又打过去,无人接。后来听说连长己去世。</p><p> 孙连长,可亲可敬的老大哥!</p><p> 至此,我己无言可述。</p><p><br></p><p> 孙连长,好人!</p><p><br></p><p> 滕怀安</p><p> </p><p>. 2020.1.14日</p><p>😄😄😄😄😄😄😄😄😄😄</p> <p>原八连连长孙占训一家人合影留念</p> <p><br></p><p><br></p><p> 👿 五十年前的那些破事儿</p><p><br></p><p> 林家大湾</p><p><br></p><p> 一九七0年底,毛主席发出伟大号召:不当老爷兵。这样训练好。全军都开展了千里野营拉练。</p><p> 整个空降兵45师浩浩荡荡,出黄陂,过新县,越过大别山主峰黄毛尖,跨麻城红安、新洲,一路餐风宿露,直奔付统帅家乡一一团风县回龙山公社林家大湾。</p><p> 林家大湾位于白羊山南坡,我们连从北面一路过来,先来到白羊山北坡,北坡的山岰里有一座庙,己改为学校,董必武曾在此任教并开展革命活动,林也成了董的门生,自然也引导他走上革命之路。学校的墙上仍依稀可见当年那些标语:农工萬岁,还有鬼不怕,神不怕,地主老财不要怕……</p><p> 从庙里出来,一路顺羊肠攀上山顶,路边突兀着一块大石头,石头上写着:林彪当年求学,常在此休憩。战友们见此,争先恐后,纷纷上去坐坐,找找幸福的感觉。</p><p> 战神林彪的故居距团风县30多里,位于团风县回龙山公社林家大湾。在南方,大多数湾子(村)几乎都是一个姓氏一个湾子,想来这林家大湾也是如此了。这林家大湾位于白羊山主峰前怀,主峰向东西两边逐渐放缓,然后又向南缓而下,整个白羊山恰似那太师椅,而林家大湾就坐在这巨型太师椅上,村前不远一条公路贯穿东西,远处的长江烏蒙蒙的,水天一色,浩荡东去,老兵钟本发感慨万千:这地方风水真好呀。</p><p> 林家大湾景色秀丽,高山怀抱,林木茂密,泉水潺潺。而林彪故居位于村子中间,黄土外墙,青瓦如黛。门口朝东,门上方上书"林彪同志故居″,门口向东便是一个硕大的水塘,整个祖屋依山傍水,煞是壮观。记得房子前、中、后三幢,连在一起,三个天井,南方的房子不象北方那么坐北朝南有序,大多顺势而建,房子很多又连一片,北方人初来乍到,一般是找不到北的。</p><p> 进得屋来,走进帅门。据说这房子建于清嘉靖年间,所有的墙都是土墙,地上陈列着林家的水车、风车,还有一织布机,这个村子以前都是织布、染布为业,所以林家大湾相对比周边村子富足好多,林彪家祖上擅经营,自然要比其人敫实些。林彪(当时叫林毓容)的房间也老旧,一张破床,别无他物,墙上一张他少时模糊的大照片,除了那浓浓的略显八字的眉毛,别的怎么也看不出这就是那位叱咤风云的大元帅。</p><p> 从屋里出来,南边便是一大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块高大的纪念碑,碑上画着两位统帅身着军装的合影,付统帅手握语录本,满面春风。碑背面是林的题词: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不过,这位战神的字实在不敢恭维。左看右看,怎么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p><p> 这位大元帅,二十二岁便是军团长,平型关大捷一战成名,三大战役他指挥了俩,从黑龙江一直打到海南岛,官至一人之下,一生跌宕起伏,战功赫赫,最后折戟沉沙,身败名裂。悲剧的一生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沉思和思索。</p><p> 下午,我们宿营于林家大湾西边一个湾子,房东老爹爹(不过,在湖北那几年,我从不叫老头为爹爹,别扭。爹是父亲呀)给我讲,林家一门忠烈,他哥仨都参加了革命,老三林育南解放太原时牺牲,时任付团长。老头很健谈,又说,林彪二十年代即在外革命,家里给他订了一门亲事,就是他这个湾子的,林一直在外东征西杀,并不知晓,此女子一直未嫁。全国解放后,林彪听说此事,大为震动,随即给寄来300元。老头又说,此女和他同岁,在他家北边不远处独居。我这人好奇大,顺他手指方向欲一探究竟,正巧连里让出公差,只得悻悻作罢。 </p><p> 第二天(?)上午,全团集合,林家大湾一个斗大的字不识八升的老头,口若悬河,硬是给135团全体滔滔不绝地讲了一上午哲学!</p><p> 下午,全师助民劳动,战友们挥汗如雨,四个友队和师直,1万多人吧,硬是把一座小山平成一块块梯田,有个百八十亩吧。</p><p> 晚上,军民联欢。师直文艺队演节目,三炮连演了全本现代京剧《沙家浜》我在家值班,没参加。</p><p> 林家大湾之行,印象深刻,值得怀念。我的入党宣誓,就是在这位战神的故居门举行的。</p><p><br></p><p><br></p><p> 滕怀安</p><p><br></p><p> 匆匆于11.20日夜</p><p>😄😄😄😄😄😄😄😄😄😄</p> <p>今非昔比,现在的林家大湾</p> <p>展厅:林彪雕塑🗿</p> <p>林家大湾</p> <p>👿朱家墩记忆</p><p><br></p><p> 五十年前,1969年12月14日,我们一干新兵70余人,渡过滠水河,来到朱家墩。</p><p> 朱家墩位于滠口农場(45师农场,又称八千亩)场部以北五里路,墩,土堆也。据传朱家墩乃一村落,后因血吸虫肆虐,致村民或死或逃,村庄败落,只剩断壁残垣,破砖残瓦。</p><p> 农场曾经是个湖,或是沼泽,甚是荒凉,是靠我们双手,肩挑背扛,更是挖出了一条条大小排水沟,排出湖水,种上庄稼。八千亩土地虽肥沃,但由于血吸虫横行,不能种水稻,只能种些黄豆类,收益寥寥。大凡45师的战友,几乎没有不在此战天斗地过,少则十几天,多则几年。</p><p> 所谓营房,是农场中间一所独立的房子,可能是农场为看护或存放工具而建,很简陋,地面没硬化。房子东边是名符其实的朱家墩,北边一望无垠,灰蒙蒙的,恰似我那故乡北大荒。西南角低洼处是伙房。所谓伙房,不过是四面透风的棚子。饭堂即在门前斜坡地上将就是了。开饭时,大饭桶往地上一放,战士的蜂拥而上,盛上饭,往地上一蹲,狼吞虎咽。不过,我们这些东北兵不会蹲,只能站着吃。再看那河南藉战友,一只手端两只碗,一手执筷,悠哉优哉,叫人羡慕。</p><p> 没电,没自来水。只能喝自已挖的土井里的泥汤子水,洗漱都得节约用水。西边不远倒有一大水塘,可里边有叮螺呀。(叮螺是血吸虫的寄生体)好在我们大多农村来的,对卫生还不是那么讲究。</p><p> 营房大约是五间,连部和炊事班住西头,老兵大部己复员离开,剩下的住中间,打地铺。东头两间住新兵,显得有点拥挤,两床之间不过四、五十公分。学习讨论互相干扰。晚上煤油灯灯光如豆,熄灯哨一吹,鼾声如雷,此起彼伏。慢慢也习以为常了。</p><p> 我被编入新兵二班,班长孙晋才,山东68年兵,一脸疙瘩,不苟言笑。付班长张国文,为人随和,认真而热情。和新兵关系融洽。(后来提排长,参谋)新兵班主要是河南和黑龙江籍:尚成,衡金友,高山,乔庆学,王雷明,孙来运,李德全,杨孩,王凱,鲁升堂,梁雨春等。每天学习时间很多,背诵老三篇,还有军人条例条令。训练主要是在房后那条凹凸不平路上练队列。有时也参加一些劳动。如挖排水沟或防空洞。</p><p> 让人开心和盼望是通讯员每天从场部带回书信和报纸,远处看见通讯员的影子,立刻欢呼雀跃,一拥而上,你争我夺,或喜悦,或失望。一份《空军报》或《战斗报》让咱们相拥而阅,展转反侧,意犹未尽。</p><p> 那些日子单调而枯燥,寂寞难耐,苦闷而彷徨,终于我的两个黑龙江老乡耐不住了,一个晚上,熄灯哨响过,XⅩX和XⅩⅩ悄悄离开朱家墩,溜到滠口火车站,扒上北去货车,……(后话不提吧,你懂的)</p><p> 好在我们在朱家墩日子不长,大概一、两个月就回营房了,新的生活开始了。</p><p> 呵~,朱家墩!我人生的起点,刻骨铭心,永世难忘!</p><p>👿👿👿👿👿👿👿👿👿👿</p> <p><br></p><p><br></p><p><br></p><p> 👿 朱家墩那些破事儿</p><p><br></p><p> 五十年前,一九六九年底。朱家墩。连队召开忆苦思甜大会。</p><p> 会场在营房门前的斜坡上,诉苦人是连队从朱家墩东南方一个么事湾子的一位大娘。会前郭振生指导员斯里慢条给大家讲:湖北是不能叫大娘的,大娘这个称谓在湖北是大儿媳妇的意思,二娘是二儿媳妇。大娘在此处要称婆婆。我的天,没想到我这阳刚的五尺男儿,这辈子还有这么的称呼。</p><p> 闲言少叙,这大娘,不,婆婆五十多岁,一脸福态,不象苦大仇恨。坐在指导员的那张破凳子上,比比划划,哇哩哇啦,不大一会儿进入角色,声泪俱下。鼻涕一把接一把,声撕力竭。宁静的朱家墩笼罩这婆婆的痛苦之中,压抑得我半天透不过气来。 </p><p> 不过,从始至终,婆婆唱歌式黄陂话一句也冇懂,那黄陂话我听极象那京剧道白,抑扬顿锉,加上那些方言土语,弄得俺一头雾水,丈二和尚一一摸不着头脑。扭过头来看看周边战友:可怜这些新兵蛋子,都清一色的北侉子兵,和俺一样,一脸懵逼,那真叫张飞穿针一一大眼瞪小眼。天哪!婆婆那是鸟语呀! </p><p> 俺不甘心,悄悄问身边的一位四川老兵,这婆婆到底讲了么事。老兵歪头侧目道:咯老子里格老壳四江乎列点读布乐沙子瓜娃子五门个锤子!乖乖,我总算听懂了:锤子!可这锤子和诉苦有么事关系?扭过头再问新兵杨孩(鲁山人),杨孩的话我完全懂,他说:他说啥球我也不懂。 天哪,球?这球和锤子到为何物?至今不知道</p><p> 突然,会场上一战友领呼口号,吓得我如梦初醒。随即也义愤填膺,振臂高呼: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打倒万恶……</p><p> 中午,饮事班朱大武陈启贵他俩上场部弄了些豆腐渣,我们几个新兵上房后地里挖了些不知名的野菜,又剥了些大头菜帮子,剁吧剁巴,烧了一大锅,叫忆苦思甜饭。我的天!这也叫饭?分明是汤药呀。瞥见一战友狼吞虎咽,如食山珍,指导员见状,冷冷地说:少喝点,给别留点。我揑着鼻子喝了两口,比我小时饥荒时吃的那些东西差不多,但我实在喝不下去,听指导员一说,偷偷倒了。</p><p> 一旁的指导员对司务长范(樊?)留群吩咐:晚上多下些米。</p><p><br></p><p> 滕怀安</p><p> </p><p> 2019.11.15</p><p>😁😁😁😁😁😁😁😁😁😁</p> <p>背伞训练</p> <p>😡我的班长孙进才</p><p><br></p><p> 大凡当兵,和你打交道最多的、对你影响最大的大概就是你的班长了。我的班长孙进才,虽然分开多年,但五十年前的与其交往的点滴,至今仍念念未忘,刻骨铭心。班长的音容面貌时而浮现,偶尔在梦境相会,或喜或怒,或伞训或学习。梦醒才知是南柯一梦,唏嘘感叹半日,心境久而难复。</p><p> 班长六八年兵,山东微山人氏,身材健硕,满脸丘岭般疙瘩,不苟言笑。文化水平高,属老三届。班长性格耿直,从不附合奉承,标准的山东人性格。但他的内务乃至军容风纪一塌糊涂,风纪扣一般不扣,帽子总戴不正。好在付班长张国文出类拨萃,加之二人配合默契,班里在连里属皎皎者,经常受连里表彰。</p><p> 话说连队自朱家墩返营后,一切走上正规。一日饭后,班长集合全班,观摩他的刺杀表演。</p><p> 老实讲,此时正值文革中期,连队恩施支左,滠口劳动,没进行过系统训练,好多老兵连飞机和伞都没接触过,所以新老兵军事素质在一个起跑线上。但他毕竟从那些老兵那里看过比划过,而那些新兵蛋子闻所未间。</p><p> 但见这班长手握半自动步枪,两目怒视前方,杀声如雷,展转腾挪,左突右刺,硬生生把我们这些新兵蛋子看得目瞪口呆!</p><p> 突然“啪!“地一声,定睛一看,班长的枪托断了!我的班长,可怜班长也愣了,刚刚表演了一半,意犹未兴呀。</p><p> 恰巧郭指导员从此路过,郭指乃五九年老兵,参军时八连还是陆军,历经六四年大比武等多次演习,虽一政工干部,但军事各项还是刚刚地。班长的一招一式虽然新兵蛋子看得眼花缭乱,如何能瞞过他的眼睛,据后来郭指讲:班长为了制造音响效果,枪托碰胯太用力,结果右胯青了,抢托断了。再后来班长让郭指狠狠训了一顿,我们早己如鸟曽散,只剩下可怜的班长,一动不动,一手拿五六式上半截,一手拿着断了的枪托,一边反复看着,口里嘟囔着:“啥枪呀,一点儿也不扎实。”好尴尬呀。</p><p> 大概过了半年,孝感跳伞回来不久,班长提干了一一1营运输排排长(马车排),大家纷纷祝贺,班长一脸不高兴。吴国志说,你以前是齐天大圣,现是弼马温了,是高升了。</p><p> 欢送会上,班长难得的和风细雨,温柔大度,给我们提出要求和希望,望而生畏的班长倒让我们有点舍不得。次日,班长告别我们,去特务连后边的那个马车排,做弼马温去了。</p><p> 此后,再也没见过他,他不似别人,提干后回老连队走走,他一次也没回。据说他不久又调滠口去了,又据说他很早就转业了,比我们还早。</p><p> 连队聚会,好不容易寻得他的号码,电话打过去,问一句,答一句。又问:连队聚会,参加不?答:不参加。挂了。</p><p> .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p><p> 真心祝愿我的老班长,身体健康幸福,活个大岁数。</p><p><br></p><p> 滕怀安</p><p> </p><p> 2019.12.24</p><p>👿👿👿👿👿👿👿👿👿👿</p> <p>朱家墩轶事</p><p><br></p><p> 👿 我的战友乔庆学</p><p><br></p><p> 乔庆学,黑龙江海伦人。和我同年入伍,五短身材,头大脖子租,(但即不是大款也是伙夫)。大大咧咧且忽忽悠悠,说话有点结巴,张囗就是一口大𥻗子味,加上东北人特有的幽默,印象还可以。</p><p> 新兵在一个班,属孙晋才、张国文管辖。我俩铺挨铺。早上起床,发现乔和王雷明不见了,全连把巴掌大的朱家墩里外找了遍,千呼万唤不见踪影。班长孙晋才一天阴天,脸上的疙瘩都气得发紫,问我:乔庆学、王雷明上哪去了?我说:我上哪知道。付班长张国文把我叫到房后,悄声问:你昨晚一点没听到?天哪!头天挖沟,累得象死狗一样,倒下即睡,天晓得这两货啥时候溜的。正谈之间,付班长被郭指导员叫去,说人己找到,在祁家湾火车站,随即让张国文付班长去领人。</p><p> 朱家墩单调而苦闷的日子,这俩货实在忍受不了啦,老子不干了,回家!于是趁夜深人静,逃离朱家墩。一路坑坑洼洼,跌跌撞撞渡过滠水河,摸到滠口火车站,扒上北去拉煤火车。天亮时火车行至祁家湾车站编次,被人发现,这俩二货被车站人员一咋呼,如实交待。电话告之团部,随即派李中秋(?)付营长和张国文付班长给领了回来。</p><p> 据说郭指导员和邹连长都让上边训了,八连好象不那么光彩,好长时间,朱家墩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班务会上对这俩二货开展批评,这事渐渐风消云散了。</p><p> 次年,连队孝感跳伞,张德安放伞,跳伞的铃声刚响过,战友纷纷跳出机舱,这货突然摘掉弹簧钓,攸地一下跑到飞行员舱门口,说啥也不跳了,张德安见状上前想动员他跳,这家伙一不做,二不休,腾地一下打开了备份伞,张教头见状,面如土色,语无伦次:好好,咱不跳了,差一点给他跪下!尿了!日他嘚!</p><p> 年前,战友刘长才回黑龙江(刘和乔一个县),和我视频,刘说老三你看这是谁?咦!这不是那可爱可笑的乔老爷吗?五十年了,这小子没怎么变,还是那张大饼子脸,不见老,还是嗑嗑巴巴和我聊家常。还是那东北人独有的大楂子味,谈吐还是幽默,自然也少不了东北人独特的语气助语:操,操,操。</p><p> 愿俺的这位战友,活得滋润,健康。愿可爱的乔老爷活个大岁数!</p><p><br></p><p><br></p><p> 滕怀安 2019.11.13夜</p><p>😃😃😃😃😃😃😃😃😃😃</p> <p><br></p><p> 👿五十年前的那些破事儿</p><p><br></p><p> 雨 中 行</p><p><br></p><p> 一九七0年冬,毛主席他老人家看了沈阳军区的野营训练的新闻简报后说:这样训练好。尔后,我们那几年每到冬天都搞野营训练,又叫千里野营。说白了就是走路为主,附带训练,少则每天六七十里,多则百把里,记得最多一次昼夜兼程,奔袭一百八十里,还是山路,放到现在你说给别人听,谁信!人家会说你:你就胡球吹!</p><p> 冬天行军,自然少不了带被子,也要带大衣,雨衣,换洗的衣物鞋子,挎包,干粮,米袋。工兵镐锹,还有打仗用的家伙,光冲锋枪的弹夹就四个,湊凑一大堆,也不知道有多沉,反正刚走还觉不出什么,越走越沉,恨不得一下了把它全扔了!</p><p> 湖北多丘陵和山地,不似北方都是宽敞的大路,这鬼地方除了公路,全是他娘的曲折弯延的羊肠小道,也就是一尺有余的田埂。白天还好些,夜行军或碰上雨天,就够我们狼狈的了。</p><p> 好象是那是刚进入红安县境内,连队刚开拔不久,天公不作美,淅淅沥沥的下起雨了,战士们纷纷取出雨衣,把枪横在背包上,雨衣不能穿,只能披在背包上,前边遮不住,照淋不误。</p><p> 整个大别山区烏濛濛地,雨不大不小的下着,战士们静静地低着头走着,路很滑,不时有战友摔到,引起战士一阵哄笑,然后伸手拉起,满身泥浆呀,特狼狈。</p><p> 中午,雨不停。除了背包后背,前边的棉衣裤全湿,行进至一个村子中时,前边传来白砚臣休息开饭的号声,膀大腰圆的司号员白砚臣早已累得气喘吁吁,那号吹得断断续续,我的天哪!那是在杀猪呀。</p><p> 甭管它,总算可以喘口气了,不管地上有没有泥巴,拿下雨衣铺在地上,放上背包,盖好。(被子不能湿)抹一把脸上的雨,从挎包拿出干粮,大口开吃!</p><p> 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可能从没见过当兵的,一个个站屋檐下,伸长脖子,一言不发地呆呆望着这些兵,象在看动物园中的熊猫。而这些兵们一会便饭足茶饱,恢复了青春的本性,说笑打闹,互怼,什么苦累寒冷早忘得一干二净。</p><p> 暮然回首,不远处站着一位年约五十的婆婆(大娘),一袭黑衣,头上戴一顶电影里才见得地主婆那样的帽子,穿一件似民国时的马褂,不过她这马褂下摆是四片,手里提一个带把的火盆,咦,那婆婆分明在哭呀!</p><p> 看了一会,我和王秋良,刘建功打赌:这婆婆的儿子一定是当兵的。看到咱这狼狈样,可能想她儿子了。</p><p> 我走近婆婆说:你儿子也是当兵的?</p><p> “是呀是呀”婆婆抹了一眼泪。</p><p> “在哪个地方“我问。</p><p> “在青岛”还是哭。</p><p> 青岛离我老家不远,北海舰队驻地,所以青岛的海军特别多。</p><p> “是海军吧?“我又问。</p><p> “对对对,你认识他?“婆婆问。</p><p> “海军不拉练呀“我骗她。</p><p> 其实,主席老人家一声令下,整个解放军都拉练,我们曾在路上碰到过飞行员都野营训练。</p><p> 这婆婆一听海军不拉练,放下火盆,返回屋里,几分钟后,从屋里端出一大碗黑呼呼冒着热气的,叫不上名的菜!</p><p> 这可能是她家最好的菜了,我们真想收下,(当然我们会给钱的)说实活,那菜我们也真咽不下。推托再三,婆婆又哭了,真把我几个难为坏了,这时,白砚臣的杀猪号响了,又要开拔了,告别了慈爱的婆婆,走了好远,回头看那雨中的婆婆,还站那里,手里还端着那碗黑呼呼的菜。</p><p> 傍晚,宿营于当鄂豫皖苏区首府七里坪东边的一个小山村,村子不大,但住一个连綽绰有余,村子交通闭塞,百姓很苦,和其它地方差别很大,看不到一点现代气息,不少老头还戴西瓜帽子,穿四片下摆的长袍,完全是民国的打扮。令人惊叹的是,十有八九的人家挂着”光荣烈属“的牌子,有的挂两个,还有一家挂着三个!这里是老苏区,当年“闹红“牺牲了多少人,让人唏嘘感叹。</p><p> 两件事让人难忘:一是这里吃井水。在湖北那几年,去过几百个村子吧,都吃水塘水,水塘那边洗衣饮牲口,这边人吃水。二是这里有柴烧,不似别的地方烧稻草做饭,在咸宁一带缺草做饭,用手把牛糞象北方烀大饼子一样,糊在墙上,晒干烧饭用。走在街上,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股牛屎味,令人窒息。</p><p> 我班宿营于村子后边,屋子很宽绰,靠墙是一个火塘,烧得很旺,掏出五毛钱,递给那个戴着西瓜皮帽子房东老爹爹(这个称呼太别扭),西瓜皮老头点头哈腰,满脸堆笑,千恩万谢地双手接过。这个地方太穷了。</p><p> 烤干湿透的衣服,放开被子,躺在软软的稻草上,光线从屋顶上的窗子照过来,战友出公差去了,或给老乡挑水(缸满地净嘛)被烟熏得黑黑的屋子里只我一人,闭上眼晴,眼前又浮现出那个哭啼啼的婆婆,我想:咱的父母看到咱那雨中的囧态,也会象那个婆婆一样,泪飞如雨!!</p><p> 我想家了。真想。</p><p><br></p><p> 滕怀安</p><p><br></p><p> 2019.12.19夜</p><p>👿👿👿👿👿👿👿👿👿👿</p> <p>滕怀安夫妻照片组合</p> <p>😡咱们的马旭医生</p><p><br></p><p>自打学了微信,电视看的少了,偶尔打开电视,13频道正播送《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咦~,这不是马医生吗,对!是她。五十多年未见,依稀还能认识:她和她老伴颜学庸头发皆白,一身迷彩服,颤颤巍巍互相挽扶着立在舞台上,主持人敬一丹动情报告着她俩的感人壮举:老俩口省吃俭用一辈子,攒下了1千万,全部捐给了她的故乡一一黑龙江木兰县。</p><p> 马旭(当时咱们真不知道她的名字,都叫她马医助或马医生),从小受苦,十四岁参军,东北的几个战役都参加了,五o年抗美援朝,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后一直在师卫生院工作。</p><p> 马医生身高一米四几,体重不过六十斤,三十多岁了,一直嫁不出去,成了师首长们的心病,到后来嫁给了师后勤部卫生所的颜学庸,据说是康政委保媒,只是委屈这位颜学庸了,颜是四川自贡人,(和我班长谢云江是同乡) 颜白白净净,仪表堂堂,大个,标准帅哥。咱们马医生其貌不扬,且又年长他七八岁,真替他抱不平。</p><p> 媒体上说马医生是新中国第一个女伞兵是不对的,第一批女伞兵是43师的,50年就跳了,而45师到1961年才从长春来黄陂组建空降兵。还说她是跳得最多女伞兵也不对,八一跳伞队的女跳伞员哪一个都比她跳得多。</p><p> 不过,她很喜欢跳伞是真的,七0年以后,部队成建制地伞训,她经常参加,一则她是老同志丶女同志,二则她和团付参谋长是东北老乡,(韩老长,吴国志说他的脸半个月走不到头)韩付参谋长负责全团伞训,经常把她拉到我连,给我们鼓劲,做示范。她也很乐意给我们做,包括离机丶平台、操纵。不过也看不出比我们强不少。</p><p> 还是在孝感跳伞,第几次忘了,着陆后收好伞,背上伞包没走几步,碰上大忽悠吴国志,两人边说边走向集合点,这时又一架投放,不一会便己纷纷着陆(七连的),唯见一伞慢慢下降,是个老手,不象咱们这些新手,空中操纵拉得猛,松得快,把伞弄得象时钟的摆一样,要么狗啃屎,要么侧到,而这位稳稳站住了!啊,是马医生。怪不得这么慢,这么稳。这时当地几个小孩欢呼着奔跑着,要给她收伞,其中一小孩还喊了她一声婆婆,把马医生鼻子都气歪了。婆婆在湖北方言里是奶奶的意思,咱们马医生当时才三十六七岁,有那么老吗。</p><p> 我和吴国志走到马医生跟前,想帮帮她,这马医生一句话也不说,默默的收好伞,吃力背着伞,独自向集合点走去,这吴国志是呼兰县的,马医生是木兰县的,两县相邻,吴每次见她都喊她老乡,理都不理。七0年跳的伞是苏联的,特沉。连同备份伞,就她那体格,难相信她咋背得动。咱们马医生话语少呀。</p><p> 马医生没生育,很想要个孩子,原三支队一李姓干部(叫什么忘了)子女多,其爱人也是黑龙江人,和马医生跟谈得来,(黑龙江人很少)愿意把最小的女儿送她抚养,马医生兴高采烈,买了不少东西,来抱孩子。李的大女儿(在军人服务社上班)下班回家撞见,一夺过孩子,任凭其母劝说打骂,就是不松手。马医生自然舍不得,女孩对医生大吼;“有本事自己养呀"弄得马医生左右不是,只好悻悻而去。</p><p> 一晃五十年过去,沉默寡言的马医生,把毕生积蓄献给故乡,感动了十四亿中国人,作为马医生的战友,我们也应感自豪,我们也由衷地祝两位老战友身体健康,幸福美满!</p><p><br></p><p> 滕怀安 五月二十三日</p><p>😃😃😃😃😃😃😃😃😃😃</p> <p><br></p><p> 😄 咱们的吴付团长 ____滕怀安</p><p><br></p><p> 在中国的章回小说中,总少不了让咱耳熟能详的草莽英雄,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隋唐演义》中程咬金,《说岳全传》的牛皋等,近代史上也不乏其人,如开国上将许世友,《亮剑》中李云龙原型王近山中将,再说近一点吧,一支队的王彦林,咱们熟悉的咱团付团长吴勇,他们这些英雄,大都侠肝义胆,无私无畏,他们处事为人,不按常人套路,不按规矩出牌,但往往歪打正着,变不可能为可能。看似傻,实则比正常人精多了。</p><p> 据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国家困难,物资紧缺,咱部队也伙食极差,好几月都吃不上一次肉,虽咱师刚由陆军转为空降兵,伙食费是陆军时的两倍多,但即使有钱,也买不到肉。伙食不行,部队战斗力受影响。吴付团长(当时可能是付连长或付营长)管伙食,也着实犯愁。</p><p> 一天,吴付团长带队去高庙山打靶,忽见靶场西北公路南边,不知从哪里来了一头猪,正在觅食,各位都晓得,湖北那地方没猪圈,都用稻草绳栓着,湖北四大怪之一就是稻草拴猪猪不跑嘛。不过这次这猪咋没拴住,跑了,让吴付团长看见了!</p><p> 吴付团长见状,心中大喜,悄悄从战士要过枪,瞄准、射击,那猪应声倒地,战土们正忙于打靶,没人注意到。吴付团长随既让战士停止打靶,抬上猪上西北处路北那个湾子,看看是谁家猪,原来是生产队的,吴付团长说:对不起了,打靶把猪误打死了。驻地附近一般军民关系都不怎么融恰,队长说:猪打死了,你们该赔。付团长说:当然当然。这样精明湖北佬上了咱付团长圈套,高兴接了钱(多给了不少),战士们兴高采烈地抬回了大肥猪,一会儿便屠杀完毕,大会餐!吴付团长也乐不可支,话头一转对战士们说"别得了便宜卖乖,我得查查,谁走了火。"又说"反正这猪是咱们误伤的,你们说,对不对?"战士们大笑:"对!"</p><p> 这些年,看电视连续剧《亮剑》,总觉咱们的吴勇副团长就是一个活脱脱的李云龙!</p><p> 此事非本人亲历,但绝非俺杜撰,好几个老兵也和我说起过此事,后来自己也慢慢变成老兵了,胆子也大了,正值吴付团长下我八连蹲点,饭后问他打猪那事,吴付团长听罢,用手摸着他那黑黑胡茬子下巴,问:"谁告诉你们的?”然后狡猾地眨了眨眼,仰天大笑!他默认了</p><p>咱们的吴勇,实则有勇且有谋,虽无甚文化,但作战勇敢,个性独特,风趣幽默,深得官兵敬重,套用一句现代话:你懂得!"</p><p><br></p><p> 滕怀安</p><p> 2o20年6月29日夜</p><p>👿👿👿👿👿👿👿👿👿👿👿</p> <p>怀旧珍贵老照片</p> <p>老照片</p> <p>背伞照片</p> <p>老战友合影留念</p> <p>八连全家福</p> <p>下面是原黄继光团特务连战友谷新年作品</p><p>👿👿👿👿👿👿👿👿👿👿</p> <p>珍贵老照片:谷新年和老领导朱永清合影留念</p> <p>下面是三营部霍宗志战友的作品</p><p>👿👿👿👿👿👿👿👿👿👿</p> <p>霍宗志战友</p> <p>碧空蓝天伞☔花开</p> <p>老照片组合</p> <p>😄我的第一次跳伞经历</p><p>每年的八一建军节都会勾起我对部队的回忆,五年军旅道路上的一些经历,经常像放电影一样,在我脑海反复播放,下面就是其中一次跳伞的经历。</p><p>参军到部队前在家乡就听征兵干部说,我们将要当兵去的是武汉伞兵部队。走进军营后就盼着早日坐上飞机飞上蓝天,乘着降落伞飞回大地成为一名真正的伞兵。</p><p>1970年9月份经过两个月地面的刻苦训练,完成了锻炼腿力的两米平台训练、模拟离机动作和模拟降落伞操纵训练。经历了“三肿三消”的磨练,终于等来了转场跳伞的命令。</p><p>因为那时我们师还没有机场,所以跳小型飞机必须要去孝感机场完成,9月初虽然“三伏天”结束也已经立秋,但是武汉初秋的气温依然比较高,传说中的“秋老虎”依然凶猛,白天仍然感到炎热。为了避开白天的烈日和炎热,团里决定让我们徒步夜行军到孝感,这也是参军后第一次参加夜行军。</p><p>下午七点左右背上背包和武器从营房出发,走了不到一个小时天就完全黑下来了。一轮明月高挂在天空,就像路灯一样给我们照亮了脚下的道路。虽然避开了白天的烈日暴晒,由于昼夜温差比较小,晚上的温度依然比较高,空气湿度也很大,而且一丝风都没有,闷得人有点喘不过气来。蚊子好像也怕热都躲了起来,我们行进在稻田中间的小路上,并没有感觉有蚊虫叮咬我们,水稻田里的青蛙好像在欢迎我们,时远时近的“哇哇”的唱个不停,时不时有只引火虫从眼前飞过。走出军营才一个多小时,我们身上的棉布军装就被汗水浸的前胸后背都湿透了,就连背上的背包都印湿了一大片。多数人的军用水壶里的水已经喝光。正在这时发现路边一个大水塘在月亮的照射下,像一面大镜子泛着亮光。大家一下子涌到水塘边,连队卫生员急忙大声喊:“水塘的水不卫生不能喝”,可是没有一个人理会他,谁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先趴下将嘴对着水塘的水把肚子装满,再灌满身上的军用水壶,连长见到这种情况,对卫生员说,今天气候炎热大家在不断地流汗,挥发快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正像连长说的那样,大家一边喝水一边大量的流汗,那天夜行军大家喝了水塘里的水,竟然没有一个人感觉肚子不舒服。行至后半夜有了一丝“凉风”,感觉不是那么闷了,身上舒服了很多,我们的行进速度也加快了。</p><p>一夜行军经祁家湾、祝家湾过三汊铺,在东方出现鱼肚白时,大概是凌晨四五点钟,连长通知停止前进,原地休息整理军容。我们已经行进到孝感专区所在地,孝感县城郊区,马上就要进入市区了,那时孝感县还没有撤县改市。这时天已经微亮东方露出了鱼肚白。大家立即放下背包和武器,戴正军帽系好风紧扣,拽平军装理顺武装带和子弹袋。将背包整理方正,两人一组互相对视检查对方的军容是否整洁,军容风纪整理完毕后背上背包和武器,我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向孝感县城市区走去,当我们以整洁的军容风貌,雄纠纠气昂昂的行进在孝感的大街上时,起早的路人看到我们身上的军装被汗水浸的全都湿透了,仍然保持着严整的军容风纪,排着整齐的队伍,迈着整齐的步伐,都投来赞许的目光。</p><p>这次空降跳伞的驻训地,是借驻在孝感某师范学校内,距离机场不太远,站在学校西南角围墙边就可以看到远处的机场,可以清楚的看到停在停机坪上的草绿色双翼飞机,也能听到飞机发动时马达发出的轰鸣声。</p><p>孝感师范学校规模不算太大,进大门后中间是操场,两侧种植着两排白杨树和洋槐树,十几栋红砖瓦房分左右排列着,分别是教室和学生宿舍,一栋两层教学办公楼建在最后,食堂建在学校的西北角靠近办公楼。七零年还处在文革期间学校还没有复课,师范学校内只有少量的教职员工留守。所以这里就变成了,我们来孝感跳伞训练的基地,那几年只要来孝感跳伞都是驻在孝感师范学校。为了方便训练和考核,还在操场周围安装了,可移动两米平台和模拟离机平台。</p><p>经过夜行军到达孝感驻训地后,第一天上午休息整理个人卫生。下午进行实地跳伞训练动员。第二天就开始了紧张的训练,准备迎接登机跳伞前严格的考核,如果考核不合格是没有资格飞上蓝天跳伞的,为了成为一名真正的空降兵战士,为了实现八百米高空一跃的梦想,也为了不给我们上甘岭英雄连,连年的“四好”连队抹黑。虽然已经过了两个月的刻苦训练,经初试已经完全达到考核标准,为了迎接更严格的考核,大家依然一遍一遍的从两米平台和模拟离机平台上跳下,为的是着陆时站得更稳一些,离机动作更标准一些。还有降落伞折叠更是一丝不苟,正副手密切配合就像绣花一样认真细致,要做到万无一失。</p><p>我们在迎接考核进行刻苦训练时,发现训练场一侧有二三十名穿草绿色军裤的陆军战友,也在那里与我们在进行着相同的,跳两米平台、叠降落伞等伞降训练科目,站在下面的教员是穿蓝色军裤的空军,应该是我们空降兵的教员。后来经了解才明白他们原来是,新疆军区侦查大队派到我们军参加空降训练的。就是他们叠的降落伞,与我们用的112b型不一样,听教员说他们用的是刚配发空降兵的新型伞兵-4型伞,我们用的是老式112b型降落伞,伞衣伞绳背带都是棉质材料的,伞绳粗伞衣厚体积大分量重。而伞兵-4型是全尼龙制品,体积小重量轻。</p><p><br></p> <p>他们中间有不少兄弟民族的战友,一次我在盥洗间遇到一位,新疆军区侦查大队的,哈萨克族战友在洗鞋子,他拿起鞋垫儿问我这个汉语怎么说,又拎起鞋带问我怎么说,他说虽然从上小学就开始学汉语,但是还是有一些发音接近的语句分不清,我都一一解释给他听。</p><p>到孝感一周后经过师团两级严格考核,我们连包括炊事班全部达到伞训标准,考核过关。并乘车到机场登上飞机,实地体验登机、入座、挂绳、收櫈、离机的动作,教员详细讲解登机后到离机的注意事项。新兵和初次跳伞人员首次跳伞乘坐的是草绿色双翼安-2型飞机,我们这次的跳伞任务一共是要跳五次,第一次和第二次为徒手跳,第三次为打开备份伞跳,第四次为携带武器装备跳,第五次为夜间跳伞。</p><p>登机体验回来后的第二天上午叠伞,以前曾进行过多次叠伞训练,这次不同的是要背上自己叠的伞飞上蓝天后跳下来,所以一丝都不能马虎。操场上铺上一条条,一米宽十来米长的草绿色帆布,降落伞放在帆布的一端,两人一组站在帆布的另一端,伞的主人为主手,另一位为助手,面前摆放着叠伞用的工具,沙袋条和穿伞绳用的铁钩。一切准备就绪后,伞训教员一声令下,大家迅速打开伞包,拉出伞绳和伞衣,进行认真的检查后,开始折叠伞衣、穿伞绳、包伞包、穿安全销,每一个步骤完成后都要经,伞训教员检查后才能进行下一个项目。整个叠伞过程完成后,教员、跳伞员和助手都要再伞包背后的登记本上签名,最后将折叠好的降落伞装进伞袋,并进行铅封。</p><p>作为一个生活在陆地上的新兵,就要飞上800米高空背着降落伞跳下来了,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多少还是有点紧张。说一点都不怕那时豪言壮语和大话。只不过根据个人的心理素质不同,恐惧的心理有轻有重罢了。空降兵里流传着一句新兵跳伞时的顺口溜 “在机场尿多,着陆场话多”,就充分可以证明这一点。从跳伞前一天夜里心里就开始有点紧张了,晚上都换二班岗了,还有新兵没睡着。</p><p>第一次跳伞的那天早晨,天还没亮就被叫起来去食堂吃饭,到食堂一看早餐</p><p><br></p> <p>还蛮丰富的,主食有馒头、包子、油饼,副食有牛奶、稀饭和面条,还有咸鸭蛋。一是心里有点紧张,二是起得太早一点食欲都没有,胡乱喝了点稀饭拿了两个咸鸭蛋,就把早餐迅速的解决了。</p><p>早餐过后到伞库背上自己的降落伞,乘车赶往机场后飞机已经开始发动,发出隆隆的轰鸣声,在停机坪边上早已铺好,叠伞时用的长条帆布。下车后检查铅封完好无损后,把降落伞从伞袋里取出,摆放在帆布上等待再次检查。接到准备登机指令后,迅速背上降落伞扣好胸带和腿带,背伞完毕后教员又逐一进行检查。当我们那个架次的飞机,从跑道滑行到我们的待命的区域后开始登机,走到飞机附近时,螺旋桨产生的风力吹的身体只打偏。飞机起飞前飞行员走出驾驶舱,向我们简单介绍了 起飞后的飞行速度是每小时250公里,天气情况和风速。我们齐声喊道向飞行员学习。</p><p>新兵跳伞离机后不需要自己拉开降落伞,是将一根强制开伞绳一端的弹簧钩,挂在飞机内部顶端的钢丝绳上,当跳伞员跳出机门后,拉伞绳会把降落伞的伞包强制拉开,引导伞弹出将主伞衣和伞绳拉直。飞机起飞后放伞员再次认真检查,每位跳伞员的伞包和背带,用力拽一拽拉伞绳是否挂牢。每检查完一人都伸出大拇指,大声说一个字“好”。</p><p>透过舷窗向下看,跑在公路上的卡车就像肥皂盒那么大,弯弯曲曲的梯田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一个个水塘被太阳照射的泛着亮光就像一面面镜子。初升的太阳照进机舱,把跳伞员的脸照的红扑扑的。</p><p>大概飞行了半个来小时,放伞员把飞机门打开,告诉我们已经到达着陆场上空,一股凉爽的风吹进机舱。我透过舷窗向下望去,只见地面有一个大大的“T”字,我知道那就是着陆场。正在这时“嘟、嘟”两声准备铃声响起,大家立即起身收櫈,双手抱着备份伞,面向机舱门弯腰排列待命。随着一长声“嘟……”的铃响,我们一个紧跟一个跃出机舱。</p><p>几秒钟后身体被猛地往上一拽,抬头一看降落伞已经打开,赶紧按照要领检查伞衣和伞绳,这时从地面传来对空广播的声音,“空中的跳伞员你们的伞张开正常,检查伞衣伞绳后,请调整方向面朝着陆场”。这是我才发现向下看不到“T”字形标志,原来我背对着着陆场,赶紧拉动操纵带转向,面对着陆场方向。伞开后飘在空中的感觉真好,就像神仙腾云驾雾一样。不敢多想赶紧按照“高空选片,低空选点”的要领向下看,发现着陆场设在一片河滩上,由于河流在这里转弯,河滩呈半圆形,浅黄色的河滩犹如半边明月,悬挂在银河边。我的位置在着陆场河对岸的上空,必须加速才能降落在着陆场内,跨过河流后离地面很近了,赶紧并拢双腿和双脚,随着“咚”的一声安全着陆了,由于没经验我被兜着风的降落伞拉着趴在了地上。少时停留后背着收好的降落伞,到集结点去集合。战友们陆续来到集结点,这时才感觉肚子饿了,大家从挎包里拿出前一天,炊事班给发的蛋糕和苹果,我还多两个早上从食堂拿的咸鸭蛋。一边吃着一边滔滔不绝的,叙述第一次跳伞的经历和感受。这又验证了那句“着陆场话多”的顺口溜。数十年过去了,第一次跳伞的经历,历历在目,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永远不会忘记。</p><p>八一建军节即将来临,祝现役军人和曾经的军人,节日快乐。</p><p> </p><p>霍宗志写于</p><p>2013年7月八一建军节前夕</p><p>👿👿👿👿👿👿👿👿👿👿</p><p> </p><p><br></p> <p>😁连长水壶里的秘密</p><p>我的连长姓刘名自林,河南临颍县人,身高一米七左右,黝黑的皮肤,身强体壮高嗓门,喜抽烟爱喝酒,是汉族但不喜欢吃猪肉。一九六〇年入伍到陆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五团,参军不久随部队进京,参加支援首都十大建筑建设。一九六一年十五军改为空降兵,刘自林成了一名空降兵战士,六四年“大比武”不怕吃苦,刻苦训练,荣获“刺杀标兵”,“投弹能手”称号,投弹能投七十米,刺杀动作敏捷有力,从预备用枪到突刺刺,招招有力杀气逼人,拍打的枪托啪啪作响,首先从气势上给对方形成威慑。由于连长的传帮带,在数年全师的刺杀考核中我们连一直名列前茅。每次师或团搞分列式和军体演练时,都要求我们连集体刺杀演练,全连一百多人提枪跑步入场、呈刺杀队形散开、到预备用枪,再到突刺刺,动作整齐划一,每个动作都发出,整齐的啪啪声,喊杀声震耳欲聋。各级首长和战友们无不拍手称绝。由于刘自林的突出表现,六四年被提升为排长,授少尉军衔。</p><p>第一次见到刘自林连长,是一九六九年十二月三十日。六九年十二月初终于圆了我参军的梦想,穿上向往已久的绿军装来到军营,到部队后被分到一三五团三营七连,我们那时新兵没有集中训练,是直接分到连队的,当时我们连正在孝感伞训,所以七连的新兵先由九练代训,我们营六九年轮值驻在滠口师农场,每个营轮驻一年,所以分兵的第二天我们就随九连带新兵的苑述安指导员,背上背包徒步行军二十多公里,到了四十五师设在黄陂滠口的八一农场,冬季正是大修水利的季节,我们行军走在滠河的河堤上,看到河水已被排干,河床内人山人海正在清挖河床里的淤泥,民工们将河床分成一段一段的,挑着畚箕排成长长的两队,一队从河床挑着泥土往河堤上走,另一队将泥土倒在河堤上挑着空畚箕向河床走,数十公里的河床上排列着无数这样的队列。河两岸红旗招展,毛主席语录牌和宣传牌林立,真是一片红色的海洋。工地的高音喇叭播送着革命歌曲和宣传好人好事的稿件。真是热火朝天,在那种环境的影响下,让人精神振奋,把苦和累都忘在脑后了,全身心的投入到劳动中。</p><p>到农场后我们只进行了两天的队列训练,就投入到了兴修水利的行列当中,我们没去参加滠河的治理,而是在“八千亩”地里挖水渠,每天早饭后带上工具出发,午饭由炊事班送到工地,每到上午十一点多就翘首期盼炊事班送饭的到来。晚上天黑收工,劳动强度比较大,因为我是从农村入伍所以感觉这点累不算什么,有些城市兵就吃不消了。八连有两名黑龙江籍的新兵就开溜了,跑到滠口火车站被追回来了,追回来后也不敢批评只能做思想工作。</p><p>十二月三十日上午终于盼来了,接我们回连队的张平安副连长,午饭后我们告别了九连的战友们,打起背包跟着副连长,沿滠河大堤经治河工地,回到了黄陂驻地。晚上刘自林连长来新兵排看望大家,并点名互相介绍,这是第一次认识连长,第一次听到他那亲切而洪亮的声音。也是从这时开始,我与连长形影不离亲如兄弟,度过了我五年的军旅生活。</p><p>七〇年四月份我经过两个月的集训学习,回连队当了司号员,从此就跟随在连长左右,第二年我调营部任号目,不久刘自林连长也升任副营长调来营部,后又升任营长。一直到我退伍我俩都没分离过。虽然连长对我很关心,但是在军事训练上对我是严格要求。我是司号员只要练好司号技艺,完成好司号任务,其他训练科目没有硬性考核科目,但连长要求我,完成本职工作后,拿上枪跟在其他班排后面去训练,在连长的严格要求下,我除投弹辜负了连长的要求,一直保持在三十多米没有进展外,其他科目都能达到优秀成绩。</p><p>七〇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毛主席做了“野营拉练好,不当老爷兵”的重要批示,各部队为响应毛主席的批示,从这年开始开展了一年一度的冬季野营拉练活动,拉练前部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除装备外还进行了保密、注意军民关系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教育。</p><p>野营拉练首先就是练“走”,苦练“铁脚板”。行军以团为单位成一行军序列,连队战士每人要携带武器、背包、水壶、挎包、米袋等十五六公斤重的装备。每日行军通常在七八十里左右。为了适应实战需要,往往是大路不走走小路,白天不走黑夜走,有桥不过涉冰河,雨天</p><p><br></p> <p>更是练兵的好机会。开始阶段,一天行军下来确实累得够呛,小腿肚子又胀又疼,每挪一步都很困难。当时的口号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坚持几天下来也就好了。</p><p>出发前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连长悄悄给我说:我的水壶灌酒你的水壶灌水,咱们俩合伙喝,那是我刚满十八周岁,在这之前我是滴酒未沾过,连长说话了我能说什么呢,只有执行,就满口答应说好,我想冬季行军出不了多少汗,不需要补充多少水,一壶水应该够我俩喝了。行军途中只要是阴冷天气和夜行军,连长水壶里就灌满酒,开始这个秘密只有我和连长知道,后来被细心的指导员发现了这个秘密,再后来又逐渐扩大到了其他连首长,天冷时大家争相喝连长水壶里的“水”,开始让我喝时只敢沾一下嘴唇,后来抿一点,逐渐敢喝一小口,特别是夜行军时,喝一口感到身上热乎乎的。在连长的“培养”下,自认为小有酒量了。</p><p>七四年我们营部的作训参谋和伞训参谋转业,营首长在营部会议室设宴为两位参谋送行。饭毕我们营部通信班收拾残局,发现酒瓶剩了半瓶60度衡水老白干,我就自不量力的带头喝起来,大概喝了有一两多点,到晚上可糟糕了,头晕目眩好像将胆汁都要吐出来了,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醉酒。可是吃了苦头并没吸取教训,这就一喝就是四十年,与酒结下了好伙伴,一天不喝就想它,但是我不酗酒,在家每次只喝一两,朋友聚会也控制在三两左右。我还爱上了收藏酒瓶子的嗜好。</p><p>连长教会我喝白酒,我已经坚持了四十年,但是吸烟我辜负了连长的期望,始终没有学会,每次夜行军时,连长都让我抽烟,说困极了抽一支烟就精神了,后来我也买烟带在身上不时抽一支,特别是退伍后在单位搞材料采购工作,计划经济时我要给卖方递烟,市场开放后供应商要给我递烟,与香烟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就是没让我吸上瘾。</p><p>离开军营几十年了,与连长分别也 四十五年了,2017年战友聚会见到了分别四十多年的老连长,见到久别重逢的老连长还是那么精神,声音还是那么样宏亮。祝连长健康长寿。感谢连长像恩师一样的教导和培养,感谢连长像兄长一样在生活中的关怀。在部队发生的很多有趣的事历历在目,就像发生在昨天。怀念军营,怀念战友。</p><p> 霍宗志</p><p> 写于2018年10月</p><p>😄😄😄😄😄😄😄😄😄😄😄</p><p><br></p> <p>原三营长刘子林</p> <p>刘子林,霍宗志,聂留建等战友</p> <p>刘子林,霍宗志照片组合</p> <p>刘子林</p> <p>霍宗志</p> <p>😄房东大娘看到我们身穿冰“盔甲”泪双流 ____霍宗志</p><p> </p><p>70年冬天我们部队响应毛主席的“不当老爷兵,野营拉练好的11.24批示,”开始了我当兵后的第一次长途拉练,12月初出发,经湖北的红安、河南新县、湖北大悟、麻城到黄岗参观了林彪元帅的故居(当时林彪还没有叛逃)后,在黄岗乘轮渡,渡江南下经鄂州后到达咸宁的某地,驻训一周后部队又开始向武汉方向拉进,出发的那天早晨,天阴沉沉的下着小雨,而且吹着四级左右的西北风,雨水打在脸上冰凉冰凉的,由于是在负重行军身上到不感觉冷,行军途中还设置了反埋伏演习,我是营部号目(连设司号员、营设号目班长级)紧跟营长左右,上级通知行进途中可能有埋伏,让我们提高警惕。营长接到命令后,命令各连关掉步谈机,通知通讯排只打开一台步谈机,不间断的条换频率,搜索 “敌人”电台讯号,经过搜索果然听到对方观察哨报告,我们距埋伏点的距离,这个讯息同时也告诉了我们,营长与教导员、参谋研究后,通知尖刀排拉大与主力的距离,并通知各连分散开成扇子形行进,果然对方上当了,在我方还没有进入埋伏圈之前对方已经暴露了,上级宣布这次演习我们营胜利。演习结束后部队稍作休息又继续先进了,这是雨还在下,风还在刮,天气更冷了,草和树枝上都裹了一层冰像冰棒似的,现在才知道那叫”冻雨”。由于是雨天行军路上很泥泞,蓝色的军裤脐盖以下都变成了土黄色,雨衣因为要保护背包和枪支,前面的军装只有暴露在雨中,身体的前面全部被雨淋湿了,经北风一吹冻了一层薄薄的冰在身上,就像穿了一身冰做的盔甲一样。傍晚时分到达武昌县境经内宿营,当时宿营都是住在沿途老百姓家里,当我们走进老乡家里,房东大娘看到我们一身的冰“盔甲”后流下了眼泪,赶紧找来柴草给我们烤火取暖,烤衣服,大娘告诉我们她儿子也在部队当兵,看到我们这样苦很耽心在部队的儿子,我们很乐观的告诉大娘,这点苦不算什么,因为我们都是兵。第二天又沸沸扬扬的飘起了大雪,部队休整了一天,晚饭后又要出发,我们要付给房东大娘柴草钱,大娘说什么也不要,还说我儿子用了柴草我还要他的钱吗?多么好的大娘啊?没办法我们给她水缸里挑满水,打扫干净屋内外卫生后,将柴草钱悄悄放在煤油灯下面,跟上队伍消失在雪夜中。</p><p> </p><p>霍宗志写于2019年冬</p><p>👿👿👿👿👿👿👿👿👿👿👿👿</p> <p>珍贵老照片:野营拉练,打靶练习,号兵练习。</p> <p>原稿</p> <p>原稿</p> <p>原稿</p> <p>我所经历的一件震惊全军的凶杀事件</p><p> 公元1982年4月12日,是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日子!</p><p> 当时我正在空降兵四十五师通信营服役。虽然已是春天,部队所在地湖北省黄陂地区天气依然比较冷,年龄长的和身体差的人还穿着棉衣。在那天上午十点左右,看似平静的营区,突然发生一起震惊全军的恶性凶杀事件。通讯连一位28岁的指导员王鹏东和一位24岁的班长李继乐被人枪杀,一位战士腿部受伤。犯罪分子是该连的一名排长马新周。</p><p> 那天是礼拜天,营里的领导都回家属区休假。我当时任营管理员,也是当天的带班干部。上午闲着无事,我对值班人员交代了几句后,就去营部炊事班查看并与大家聊天。大约十点左右,一名无线电连的战士慌慌张张跑到我跟前,结结巴巴地说:管理员,快快!出大事了!马新周打死人啦!我还想问他些什么,但是,那个战士已经吓得说不出话来!我急忙与炊事班人员和知道消息的无线电连二十多名干部战士,向营部方向跑去。因为营部在营区南边的第一排,第二排是通讯连营房,第三排是无线电连的营房,第四排也是最北边的是营部炊事班。四排房子的西边有一条直通营区外的大路,炊事班去营部也要经过这条路。当我们跑到营区大路时,正好与杀人后想逃跑的通讯连排长马新周碰到当面,大约有两米的距离,我们都停下了脚步。我大呼:“马新周!你打死人了去那里?还不把枪缴了!”我还给他讲了一些大道理,想让他冷静下来,防止他继续作案。马某说:“韩管理员,咱们无怨无仇,你是我老领导,对我有恩,你快去看,我打的人幸许还有救,你不要靠近我,我裤兜里有上了膛的手枪!你再往前走,咱们就情断义绝了!”马某身体不好,依然穿着大棉裤,手枪装在裤兜里。我回头一看一起跟我跑来的人员,早已前去报信。预感大事不妙的马某拔腿想跑。我大喊:你站住!快去自首!他突然拔出手枪,向我晃悠了一下。看来再拖已无可能,只好赶快去救人。 </p><p> 我跑到通讯连会议室门口一眼就看到了该连指导员王鹏东爬在地上,头顶流出血和脑浆!脚还在一蹬一蹬。我从他身体下抽出带血的手,摸了一下脉搏还在跳动!由于自己一时紧张,就对陆续跑来的几个副连长和副指导员大喊说人还活着,快开车来,但是,几个司机怎么都发动不起车。只好将人放在一辆发动好的三轮摩托车上急速送往师医院。这时,突然有人在喊:这里还有一个人已经死了!我急忙跑到宿舍,看到班长李继乐趟在宿舍的地上已经牺牲了!我出门一边交代值班员向司令部汇报情况,其实值班员已经向上级简单的汇报了情况,一边大喊道:大家听好了!全体干部战士不得擅离职守!在领导还没到之前,要保持镇定,保护好现场。有人还报告有一名战士腿部负伤了,我立即派司机用车将人送医院。这时,营里的领导来了,师里的领导也来了!营里某领导吓得蹲在地上大口大口的呕吐。我当时也感觉像散了架。但是还要坚持下去!马上安排布置岗哨,领取枪支弹药,防止马某杀个回马枪!</p><p> 这次事件惊动了中央军委,在北京开会的师长和政委当天下午就飞回部队,组织对逃犯的追捕。马某原来还想杀了营里某个领导。当他要去家属区时,看到军人都开始从军人服务社往回跑。由于我拖延了马某一些时间,部队已经开始行动,他只好去距营房一里路的公路上,强行挡车,想回他的老家安徽颖上县,看望父母后再自杀。马某拦了一辆货车坐在车顶上,车是开往麻城县的。当车走到黄陂北边时,突然有警车鸣着警报在后边追上来,他马上让车停下跳车逃跑。由于当时油菜已经开花,他就钻进油菜地等机会再逃。但是,公路上布满了警察和当兵的,他是逃不了了。他蹲在地里一直藏到第二天,一大早,他看到公路上到处是搜捕他的人!知道回家无望,就开枪自杀,第一枪打脑袋,由于怕死,子弹插着头皮飞了,第二枪打心脏,但子弹又打进肚子伤了肠子。枪声惊动了搜捕人员,大家围了上来,马某疼痛难忍,扔出手枪,举手投降被捕。</p><p> 马某为什么要杀害指导员和班长呢?由于马某患有肝炎,住院一个月后,一直休息养病。一年后,他又去医院复查发现转氨酶又升高了。当即思想负担加重。由于他有病,连队研究让他休息养病,排长由李继乐代理,连队开支委会也不让他参加,让代理排长李继乐列席。一天到晚无事可做,只是熬药治病,再加上病情加重,本来他还是还想继续工作,想参与管理,想参加支委会。他知道,连长去学习了,连队事务是指导员说了算,他不让我干事,让李继乐代替我的排长工作,李还对我大大咧咧,一些战士也不理我了!是故意气我!他们是想让我早些死,好让李继乐当排长。不如我让你们先死!他这时的报复心理达到了极点!他在某团弹药库保管员,也是他的安徽老乡那里弄来二十发子弹,说是打靶用,做好了行凶前的准备。四月十二日,是礼拜天,指导员王鹏东正在会议室与一帮新兵看电视,电视上正在转播篮球赛。王指导员原来与我都是引导连出来的,1973年的江苏兵,已经结婚。我在单位当司务长,他当排长,后调该连任指导员。他人聪明,思想活跃,胆子大,工作有魄力。而且身高一米八,爱好打篮球,也爱看体育节目。这时,马某开始动手了。他先去宿舍找李继乐。李继乐早饭后去连队菜地浇菜,刚回来躺下,马某对准正在睡觉的李班长就是一枪,子弹打在手上,李班长跳起来去夺枪,马某对准李班长胸部连开三枪,李即刻牺牲。然后,马某提着枪来到连队会议室,正在专心致志看电视的王指导员由于电视声音大,没听到枪声。马某先对着墙壁乱开了三枪,新兵们都吓的趴在地上不动了,有一个战士跳窗逃跑被误伤腿部。王指导员马上站起来大喊让马某住手!马某对准王指导员胸部就是一枪。这时,手枪没子弹了,马某跑到外边装子弹。王指导员从地上爬起来,用手捂着胸部,说赶快送他去医院!两个新兵扶起他往出走。正当他们走出会议室时,马某已经装满了子弹,他一边骂一边抓住王指导员的衣领,对着头部连开三枪,王指导员当下栽倒在地。马某将手枪插裤兜,想去距离营房五百米的家属区继续作案。</p><p> 马某是我们1976年从安徽接来的兵,他长得仪表堂堂,帅气英俊。我和一起接兵的副营长就将他要在我们营部,而且还让他当上了营里的通讯员。马某脑子活,心眼多,狡猾阴险。每天一早起来,我们都去出操,他就给领导叠被子、挤牙膏、打洗脸水,洗衣服、打开水等。他看起来吃苦耐劳,事事小心,善于伪装,得到营部人员的好评!最后营里推荐他下通讯连当班长,由于工作积极,最后提了干当了排长。</p><p> 马新周事件发生后,师里派工作组对我们通信营进行了整动,师政治部蔡副主任对我没有与马某正面接触给予肯定,说如果我当时去抓马某,只会多一个无辜的牺牲者!对我拖延了马某继续作案的时间也提出表扬!说我遇事沉着冷静!从事件开始将死者和伤着送往师医院,到人员到位,处理得当。</p><p> 没想到马某竟然是一个心胸狭隘、心狠手辣的亡命之徒!1982年9月份,武汉军区军事法庭,在师部黄继光纪念馆前广场召开全师干部战士参加的万人公判大会,马新周被判处死刑,在高庙山执行枪决。</p><p> 作者: 一支队战友乔中林</p><p>👿👿👿👿👿👿👿👿👿👿👿</p> <p>老领导张计发讲革命传统</p> <p>,</p><p> 我的战友"思密达”</p><p><br></p><p> 一九七三年春节后,新兵下老兵班,我们一班来了位新战士,叫崔中兴,,辽宁抚顺人,朝鲜族。崔中兴圆脸大眼,很结实。也很阳光。待人随和,一口软了巴给的辽东口音,让人给很容易接近,很快融入我们老兵群。</p><p> 咱团好象没几个朝鲜族,少数民族极少,43师听说有个少数连,十几个民族。二营似乎有几个朝鲜族,其中有一个朴姓的,星期天他们朝鲜族都来八连找崔玩。几个老乡见面,呜哩哇啦全是朝鲜语,别人听得一头雾水。不过他们交谈中,三句两句中总要一句"思密达""思密达",询问他得知:原来"思密达"是朝语中的语气助词!翻译成汉语就是"啊"或"呀",一般用在句子尾,是个敬语。</p><p> 弄明白后,我们便直接喊他们为"思密达"了,一俟他们老乡到来,我们便说"欢迎思密达"。他们也会意大笑。</p><p> "思密达"高中生,汉语水平比一般战友高,他家里来信或去信都用朝文,来信也不怕别人看,每天来信,他不怀好意的笑嘻嘻地说:"未婚妻来信了,你看看吧"。对于那些似天书的朝鲜文,咱是睁眼瞎呀。有时无聊时也跟他学些朝鲜语单词或朝鲜文,至今还能记得一些短句,还能用朝文写自己名字。</p><p> 这小子参军前家里给他订了一门亲事,他们一个村上的。他不满意。晚上谈心时他和我说起此事,有些苦恼。我说不满意就算了,又没领证结婚。他说:不行呀,你认为你们汉族呀,我们朝鲜人就是你们大清朝,完全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没办法呀,俺们朝鲜人规矩太多啦。</p><p> 黄陂县城东南城外那个小山包上有个凉亭,叫双程亭,上面有郭沫若手迹,我心里向往已久矣,这天星期天,向连队请假一探究竟,刘贵华付连长说崔中兴也要去,你俩一块去吧。</p><p> 走到二营区,崔中兴又四连(?)约了两个"思密达",一行四人溜溜跶跶奔黄陂而来。</p><p> 至黄陂汽车站南,三个"思密达"咕咕噜噜一番,(咱不懂呀)。崔说他们几个不去了,就在附近玩玩,到时候来这找他就是了。我说好。也没多想,一个人上城东南的小山上去了。</p><p> 黄陂县城虽小但精致干净,,道路虽不那么宽阔,但人群熙熙攘攘,建筑大多青砖黛瓦,古香古色。小桥流水,溪迴流转。这个小小的黄陂人杰地灵,清楚地记得有窄窄的巷子叫双程巷,闻名的程颐和程灏便出生于此。武汉丶上海丶包括新家坡都一条黄陂路。厉害吧!</p><p> 沿着那条城中公路,跨过滠水河,公路左侧山上便是那双程亭了,三步并做两步,上得山来,四下张望,大失所望。但见亭子油漆剥落,郭老手书的那块匾字迹模糊,还挂在那里,碑被推倒了。到处杂草丛生,台阶都埋杂草之中,一片凄凉。不远处一个放牛的老大爷(湖北那鬼地方叫老爹爹)一旁地对我冷冷地说:"瞄么事哟,瞄个鬼哟。"</p><p> 看看时间不早了,下得山来,来到约定处一一车站东边,四处张望,不见"思密达"。找了半天,在车站东边一小饭店找到了。但见饭桌狼藉,一个空酒瓶倒在那里,一看这,我全明白了:三个"思密达"喝酒了!天哪!</p><p> 但见三个"思密达'喝得正酣,且歌且舞。三个人抖动肩膀跳着,嘴里还唱着;"阿里郎哟阿里郎……“。四周围了好多人,或远或近呆呆地伸长脖子在看,车站那个卖口哨的瞎子在一旁给他鼓掌、叫好!</p><p> 估计我那时的脸都吓绿了!七三年部队己走上正轨,团里此时己有纠察,星期天他们都到水塔(师部)和黄陂转悠,让他们逮住,带到团部,然后连长去领人,然后……,吓得不敢多想,拉上他们,如丧家之犬,逃之夭夭。一路上,"思密达"们也不言语,大概也醒酒了,至后勤处时,午饭号响起,乘机溜回各自连队,后话不提。</p><p> 不久,下半年吧,崔中兴调饮事班,接替孙来运,任司务员,每天早起买菜,任劳任怨。每天接触少了,但还是经常见面聊天。再后来,复员,连队解散。从此为生计东奔西走,再无战友的音讯,失联了!</p><p> 直到二0一八年,八连解散四十三年后,于十月十日在修武团聚,我联系各地战友,好不容易找到卫生员王光玲的电话号码,(王和崔一个县)电话打过去,寒喧一番后,又打听崔中兴的下落。</p><p> 细声慢语的王光玲说:崔中兴不在了,己去世十多年了!</p><p> 电话这头的我愣住了,半天也没缓过神来。</p><p> 呜呼!人生这般苦短,生命如此脆弱!</p><p> 我的战友崔中兴,思密达!</p><p> </p><p><br></p><p> 滕怀安</p><p> 二0二0年十月十二日夜</p><p><br></p><p>,</p> <p>`</p><p> 翻越黄毛尖</p><p><br></p><p> 五十年前的一九七o年十二月中旬,毛主席发出号召:"这样训练好。"老人家又说;“不当老爷兵"。至此,陆海空三军掀起轰轰烈烈的野营训练, 一般是1个月左右,都是在冬季。自七o年冬开始,几乎每年都要进行一次。七o年的路线是自黄陂北上河南新县,向东翻越大别山第二主峰黄毛尖,至湖北麻城、红安、浠水、黄岗等县,行程大约1千多里,所以又称千里野营,所谓野营,实则是带上装备给养,离开营房,到山区或农村进行吃、住、打、行的一系列近似实战的训练,适应末来作战需要。</p><p> 在营房待久了,也觉得军营枯燥难耐,乐意到外边走走,见识一下各地景色和风土人情,既便累点,也无所谓,当时咱们年轻呀,什么苦累的,根本不拿它当回事,况且也不知道野营训练是咋回事,迷迷瞪瞪跟上部队出发了。</p><p> 整个45师离开黄陂营房北上,第一天好象只走了三十里,以后每天加码,第三天太阳还没落山,就走了100多里,进入河南新县境内,晚上夜宿一个小山村,只见小山村房屋星星点点,散落各处,和湖北不一样,家家都有个院子,墙都石头彻的。山路一起一伏,处处小心,这地方的老百姓对当兵的很热情,口音是河南口音,一下子从说鸟语的湖北,猛听这河南话,也感到了乡情,感到了亲切</p><p> 这个新县位于河南省最东南角,属大别山区,向东北方向是安徽,向东、向南是湖北。这个新县当年是鄂豫皖苏区的一部分,自然这里也出了不少将军,大名鼎鼎的许世友将军的故乡就是新县,还有李德生,郑维山等九十多位开国将军。记得少时曾看一个叫《风雪大别山》的电影,就是描写红军苏维埃的故事,印象深刻。不想我们今日来此。</p><p> 第二天,连队出发前,指导员郭振生动员,说要翻过一座高山,海拔一千多米,叫黄毛尖,是大别山第二大主峰,又说了一些注意事项,连队就出发了。</p><p> 山路是一条羊肠小道,蜿蜒直上,虽不十分险峻,但越走越吃力。山根下,林木茂密,有点阴森森的,往上渐渐稀疏,再往上走,树木成了一片荆棘,最后快到山顶,连荆棘也没了,山顶是一片茅草。回首望望刚才走过的路,只见战友们一个个负重前行,如一字长蛇般首尾不见,有人长喊一声"加油!"山谷中顿时一阵回音!</p><p> 山顶上有陆军的一个雷达站,中午在他门前休息,吃干粮。这些战友常驻守在黄毛尖,方圆几十里没有人烟,那种寂莫难以想象,够辛苦的了。</p><p> 在他们饮事班的房樑上,倒挂着一头长着两个燎牙退了毛的大野猪,不知谁上饮事班打水发现了,招呼大家去看,猪身上有子弹打的孔,肯定是他们打猎打的,估计他们伙食错不了,这头猪有300多斤,够他们七八个人吃些日子了。</p> <p> 吃完干粮,水壶干了,上雷达站饮事班灌了一壶泉水,开始下山了。</p><p> 黄毛尖主峰边是湖北麻城,站在峰顶上,黄毛尖西坡度大些,东坡则相反,一眼望很远,但见那河流村庄公路,一览无余,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呀,放眼脚下,一切眼所能及的都缩小了多少倍,和不久前孝感伞训从飞机上所看到是一样的,居高鸟瞰,但见远处梯田层层,那一块块池塘宛如一片片不规则镜子壤嵌其中,还有片片松柏和竹林,煞是壮观。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黄毛尖虽不是名山,但对大部分家在平原的战友来说,也是让我们兴奋一阵子。</p><p> 黄毛尖东坡比西坡的路短些,但下山的路比上山难多了。东坡路虽短,但很陡,也几乎没有路,有些地方五六十度,只能放下一只脚,身子紧靠山体,眼不敢向下看,手足并用。战友们相互提醒,回头拉一把,怪不得人家说,上山容易下山难。真是那么回事。就是这种情况,还有恶作剧,把脚下大石头推下悬崖,只见那石头"咣当咣当"好半天才滚到山底,这边有人故意喊:"谁掉下去了!"</p><p> 总算下山了,回头望望那入云的黄毛尖,真不相信自己是怎么从那么高的地方下来的。</p><p> 又走了十几里,横旦在前是一条不的河,河不宽,几十米,前边已有连队涉水渡过,也不深。走前一瞧,这是一条冰河,湖北北部虽不及北方冷,但这是山区,高处不胜寒呀,只见水流湍急,河面漂浮着一块块玻璃状的冰块,冰块和冰块相互撞击,"咔咔"直响。前边七连已顺利通过,咱们也不由多想,纷纷挽起裤角,有的干脆脱掉棉裤,只穿衬裤,还有人专挑河面宽的地方,这河面越宽,水越浅。三下两下就跳过了,而河面窄的地方水就深,好几个棉裤都湿了,水越深走得就越慢,不少人让冰划了一道道口子。那水特别冷,刚刚从山上下来,走了一身汗,再一下了跳进这刺骨冰河中,冷得咱们个个倒抽冷气,那滋味……好在咱们那时年轻,皮实,似乎不把这些当回事,几分钟,渡过冰河,整理好行装,嘻嘻哈哈又上路了。</p><p> 一晃整整五十整年了,那些和我一起翻越黄毛尖、趟冰河的老家伙们还记得吗?</p><p><br></p><p> 二O二0年十二月十四日</p><p> 滕怀安</p><p><br></p><p>丶</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兵 之 初</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九年十二月九号或十号晚九点,一列拉着十多个闷罐的火车,咣噹咣当把一车数百个黑龙江兵,从冰天雪地的北大荒拉到湖北横店车站,有人粗略估计,大约行走了五千多里,大半个中国呀,气温一下子从零下30多度到20多度,温差50多度呀。</p><p class="ql-block"> 这横店车站是一个四等小站,灯光暗淡,一下车,带兵的立刻招呼站队集合背背包,然后出发,一路上伸手不见五指,迷迷瞪瞪地走了十多二十里,来到营房。后来回忆那是二支队的驻地。</p><p class="ql-block"> 营房灯光通明,除了饮事班,没看到一个老兵。匆忙放下背包,还没铺好铺,就开饭了,军营的第一顿饭是面条,这些个新兵,肚子早饿了,饭桶一抬上来,大家一湧而上,开抢!不大一会,风卷残云,一大桶面条抢了精光。这一路上共走了五天四夜,走走停停,到兵站才开饭,一天两顿,匆匆忙忙,有时刚盛上饭,火车马上要开,这一路饭很不及时。</p><p class="ql-block"> 那闷罐四处透风,那东北冰天雪地,偏偏有人无聊,喜吹看外边风景,拉开半边门,火车一开,风呼呼往里灌,冻得浑身僵硬,把所有发得绒衣都穿上,再裹上被子,还觉得冷得不行。好容易过了山海关,看不到雪了,偶尔还能看到些绿色,总算缓过来。到了湖北,人家这地方真暖和,早上起来一看,昨晚上睡觉前门窗都忘了关!</p><p class="ql-block"> 吃罢早饭,新兵们打好背包,在操场上集合。几个干部拿个本本,眼直勾勾地盯着你,叫你上东边或西边集合,我们知道这是挑兵分配了,这些新兵个个迷迷糊糊,象个信球(傻瓜)任人摆布。</p><p class="ql-block"> 一个老兵(记不得谁了)带我们连同驻马店籍的一共30多人,向南沿小路左拐右拐,渡过那滠水河,走了约20里,来到滠口农场北端五里外的朱家墩。</p><p class="ql-block"> 走下滠水河河堤,老兵手指前边说:"到了!"但见前方不远处,一个高高的土墩子上处立一幢独立瓦房,独零零的处立在那里,四周茫茫一片,好几里地连个村子也没有,连棵小树也没有。</p><p class="ql-block"> 新兵们一看到这些,全傻了!心里拔凉拔凉的,说好的是空降兵呀,是跳伞的,是在汉口。这怎么汉口成了滠口,机场成了农场,空降兵成了农场兵。</p><p class="ql-block"> 这地方叫朱家墩,在农场的中心,在场部北约四五里地的地方,原先也曾是个村子,后因血吸虫病肆虐而荒弃。场部在这处这房子是放工具兼看护的,房子共四间,一间是连部和饮事班住,一间是老兵住,剩下两间是新兵的,七十多个新兵挤在一起,床和床之间间隔40公分。沒电沒自来水,在炊事班(是一个棚子)南边挖一大坑,总能渗些黄泥汤来做饭或洗漱。晚上用墨水瓶做一油灯,上场部要些柴油装上,浓烟滚滚,早上起来,新兵们的鼻孔都是黑的! </p><p class="ql-block"> 新兵训练在房西边的路上进行,路面坎坷不平,加之新兵班的班长们也没经过训练,这几年尽是支左、生产劳动,比我们强不了多少,那训练成绩想而可知了。</p><p class="ql-block"> 星期天,连队让老兵带我们到场部转转,顺便给战友们捎带邮票和信封类的。场部共两个机务连,住得很分散,还有一个烧酒的作坊。在西南角有一个很大的叫做汽球库的地方,汽球库很大,七连和三炮连的新兵住在里边,打地铺。据老兵讲,空降兵几年前刚组建时,参照苏联模式,正式飞机跳伞前,先在氢气球上试跳,气球就是飞艇,下吊一个吊篮,可装五人,气球放飞后固定在地面。结果第一次试跳就出事故了,伞碰到固定气球的钢丝绳上。二者这人从气球向下跳,每跳一个,吊篮晃动特别厉害,后来干脆放弃气球跳伞,直接上飞机。</p><p class="ql-block"> 来农场不久,全营在气球库集合,黄继光生前所在连连长万福来和电影《上甘岭》原型七连长张计发在这个大气球库给三营新兵讲了黄纪光牺牲经过和"一个苹果"的故事。对两位老英雄印象深刻,至今事情己过去五十年,仍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春节期间,湖北省革委会春节慰问团来农场,带来了慰问品,自然还有文艺节目,就在气球库东边的球场上,文艺队表演了好多湖北曲艺节目,印象深刻的是湖北大鼓巜丰收场上》,表演者一手击鼓,一手执板,摇头晃脑地在台上哼唱"红日高照农村大地如锦绣,张家湾今年又是大丰收,脱粒机卡嚓咔嚓很有节奏,稻场上金黄的稻谷堆得象山丘……"唱得如痴如醉。这湖北大鼓是用黄陂方言唱的,这些新兵清一色北方兵,哪里听懂他唱得么事?一个个如坠云海,成了"阳春白雪",没有掌声,没有反映。</p><p class="ql-block"> 后来,广播上反复播放,咱们对这湖北的鸟语也知晓一些,时间长了,也觉得有些味道,不少人无聊时也随着吟唱,所以歌词至今还记得不少。</p><p class="ql-block"> 春节前,发帽徽领章,新兵们终于成了真正的兵,穿戴完毕,咦,那个臭美呀,找个小镜子照照,左看右看,甭提多美了。军人服务社来给每个新兵照了不少照片,什么也不顾了,写信,给家邮去。好几天都是在极度兴奋渡过,入伍后的苦闷和彷徨一扫而光,灰茫茫的八千亩也好象晴朗了不少。</p><p class="ql-block"> 在场部的西边有一排房子,里边住着北京航空学院的大学生,一九六九年是文革的第四个年头,全国所有高校解散,这批大学生发配至滠口农场住"牛棚",接受再教育,我的新班长孙晋才在新兵来之前,曾带过他们。</p><p class="ql-block"> 学生中有一个叫刘弥群的,是元帅刘伯承之次女,二十五六岁的样子,高高的个子,前额突出,皮肤黄黄的,体态臃肿,要不是一付眼镜,怎么看也是一个村姑。成天裹一件黄大衣,手捧一个红灯牌收音机,话极少。后来返营房后在师部开大会,在会场后边又见她和师长何林在谈着什么,咱师当年属二野(刘邓大军),师长自然是元帅的老部下了。最近在微信上看到这个刘弥群七一年也参军了,也是空军,后来官至空军指挥学院付院长,授少将衔。(帅门一家出了四个将军)她估计今年也是快八十岁的人。</p><p class="ql-block">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春节过后不久,一道命令,八连撤回营房,战士个个喜气洋洋,一大早,早早打好背包,恨不得早一分钟离开这苦闷之地,没有一丝留恋和思念,站在这高高的滠水河堤上,四头望望朱家墩那所孤零零的房子,些许有些感慨;八千亩,别了,永远也别再回来。</p><p class="ql-block"> 滕怀安</p><p class="ql-block"> 二0二一年春节前</p><p class="ql-block">,</p> <p>朵朵银花空中开</p> <p>霍宗志照片组合</p> <p>新一代空降兵战友</p> <p>美篇相册制作编辑李文继,谢谢观赏!祝大家永远幸福安康!2020.6.2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