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杂记(一):故事七则

卢冬林

<p>文: 卢冬林</p><p>图: 卢冬林</p> <p>  有心记叙故事,无意褒贬春秋。</p> <p>一、“五、六寸”和“四、七寸”</p><p>特殊年代,为了提高水稻产量,要求密植,曾实行打格子栽禾的办法。某年“双抢”时节。一日下午,几个农民正弯腰插秧,头上骄阳似火,脚下田水发烫,背烤腹蒸,汗流浃背。这时一个大腹便便的穿军装的大领导在几个跟班的簇拥下冒着酷暑前来田塅视察“双抢”工作,主要是监督社员按“四、七"寸格式要求密植插秧。发现社员是按“五、六”寸格式插的,立马下令全部用滚子滚掉重插。一年轻农民(高中毕业生)不服,说道:“四七寸,五六寸不是一样么?”大领导问:“怎么一样?”年轻人说: “四加七等于十一,五加六也等于十一,这不一样么?”领导楞了一下,斥责道: “不一样就是不一样!这是政策,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年轻人嘀咕道:“牛大的屌毛官!”领导一听更火了:“我是屌毛官,你是屌毛,看看谁更粗!”结果是秧要滚掉重插,第二天那个只会做加法的年轻社员打“吊锣子”游乡。</p> <p>二、一只死老鼠</p><p>某公社一年轻干部在某生产大队蹲点,住在大队小学对面几十米远的大队部。星期一下午上课前,他跑到小学办公室,给老校长训话:“你们学校是怎么搞的?你这个校长是怎么当的?一点都不重视环境卫生,我昨天就在我住房门口发现一只死老鼠,到现在居然还在那里!你去看看,都发臭了,你们老师都这么懒,还怎么教育下一代?一点自觉性都没有,还当校长、当老师?”校长唯唯诺诺:“领导就是有魄力,批评得对!马上处理,马上处理。”立刻指派一班主任,带一班学生先去清除那只死耗子,再打扫大队部周围的卫生,然后再上课。</p> <p>三、赛孔明</p><p>一上级派来生产大队的驻队老干部,据说城府极深,老谋深算,人称“赛孔明”。一日,拿了一条棉毛长裤找到隔壁的小学校长家,跟校长说:“你家有缝纫机,嫂夫人会锁边么?我想请嫂夫人帮我把这条裤子锁一下边。″校长老婆在内屋听到,忙说:“拿来吧,我帮你搞定。”“赛孔明"拿了裤子进屋,校长老婆接过一看,“噗嗤″一下笑出声来:“你怎么在这里挖一个圆洞?”“赛孔明”说:“这裤子买来时是完裆的,没开门,冬天拉尿还要解裤带,不方便,所以我就剪了个圆洞,叫你帮我把这洞口的边缝一下,锁一下边。”校长老婆说:“笑死阿了!你的家伙再大也不要挖个圆洞啧,再说,一个圆洞怎么伸手掏你那家伙?开条长一点的缝不就可以了么?”老干部恍然大悟,拍了一下脑袋:“是呢哈。”</p> <p>四、以身作则</p><p>某年,一刚毕业的高中学生回乡务农。正赶上“双抢”时节,打了十几天早禾,十个稚嫩的手指,有五、六个指尖处磨破了皮,露出了鲜红的嫩肉。但还要坚持打禾,手握禾把,每用力拍打一下,禾秆就在受伤处磨擦一下,手指钻心地痛。同一个组的一中年妇女感叹道:“这后生蛮呷(xⅰa)得苦。要找点‘破片’(指碎布片)包一下手脑(手指)。”这天有个公社派来的姓邬的驻队干部,到各队检查“双抢”,路过这里,见这后生打禾很吃力,一把禾打十几下,就说: “后生莫磨洋工,半天才打一把,太慢了!要用力打!”后生说:“阿手脑疼。”干部说:“后生怕呷苦,不舍得用力,来来来,你看我的,拍五、六下就可以。”说着下到水田,从后生手里抢过一把禾,在禾桶内的拍架上使劲拍打了七、八下,看了看秆上,还有很多谷粒未脱,又拍了几下,说:“就这样打,看到没有!后生做事,就是要呷得苦,要舍得用力!”说完,上了岸,拍了拍手,头也不回地走了,边走边活动着两条手臂,不时还用手捏一捏胳膊。</p><p>第二天,后生找大队赤脚医生看手,听医生说,昨天那个邬干部说手臂酸痛,叫他推拿了半天。</p> <p>五、现场会</p><p>有段时间,驻队干部最常用的工作方法就是抓典型,好典型要抓,坏典型也要抓,抓到典型就开现场会。某小队早稻育秧育得好,要表扬推广经验,立即召集各小队干部去参观开现场会,工作需要,与会人员就在该队吃一餐饭,生产队要尽地主之谊,尽其所能招待好客人。某队有社员插秧插得快,一天能插一亩多,开现场会,生产队也要管餐饭。某队田间管理搞得好,耘禾耘得好,任务完成快,开现场会,又吃一餐饭。有一生产小队,春插时因秧插得稍稀了点,不合乎上面密植的要求,于是被抓了反面典型,开了现场会,队长挨批作检讨,还要招待客人吃餐饭。没想到的是这年该队的早稻平均亩产量在全大队最高,比上一年也增产了。于是该队又成了典型,又到该队开现场会,又吃了一餐饭。开会时要队长介绍丰产经验,队长说,经验嘛有两条,一是比去年栽禾栽得稀,也比别的队栽得稀,作了检讨,二是现场会开得多,管饭管得多。</p><p>久而久之,开现场会不叫开现场会,叫“管饭”,不管摊上好事坏事,人家就会说,你又要“管饭了”。后来有人给驻队干部编了句顺口溜: “口里冇了味,开个现场会。”</p><p><br></p> <p>六、包车子碾鸡</p><p>某大队地处大山深处,山高皇帝远,村里的人没见过世面,不知道小轿车、吉普车这些小车的区别和称呼,把这类小车统称为“包车子”,看见有官员坐小车进山来,就说,包车子来了。</p><p>某个年代,有个县里的大领导在该大队蹲点三、四年。虽说不懂农业,但还是勤勤恳恳,经常下乡来视察。山里也没有集市,买不到肉和菜。领导来了怎么接待呢?大队干部有经验,买不到肉,但山民家里土鸡多。每每包车子一来,立即就叫大队炊事员去社员家买鸡。时间一长,社员们也明白了一件事,就是包车子进村,必有一两只土鸡小命不保,村里有个文化人把它戏称为“包车子碾鸡”。</p><p>本来在这个山村里,老百姓看到那些乱拉屎的鸡时,边拍“闹追”(用竹手杖破开一端做成的赶鸡专用工具),边骂道:“死瘟鸡,唔(音ng,方言,‘你’的意思)个狐狸拖个。”后来改为这样骂:“死瘟鸡,唔个包车子碾个!″</p> <p>七、买香烟</p><p>某地每年都要请一班邻县的篾匠添制修理竹垫、箩筐等。一烈日炎炎的中午,篾匠师傅叫他一小徒弟到河对面的大队部代销店买香烟。没想到小徒弟返回过河时,香烟掉河里浸湿了,小篾匠气得叫爹骂娘,只好返回代销店,想再买一包回去交差,却发现代销店大门紧锁,于是到大队部内外去找代销员,在大队食堂内见代销员与六七个人围成一桌正喝酒吃饭,那小篾匠少不更事,就在门口叫道:“喂,买烟啰!”代销员回头瞄了一眼,说:“冇看到正吃饭么?你不是刚买了一包么?等一下。”小篾匠看到这帮人喝得面红耳赤,一着急,随口说:“哇操,你们在这里呷(xⅰα)得乌龟不认得王八,我哩还没呷饭呢。″这时,席中一壮汉拍案而起,怒道:“哪里来的野狗,你骂谁乌龟王八?你知道他们是谁么?都是县里来的领导,你滚远点!”这时,其中一位领导发话了:“慢,这人是谁啊?”壮汉回道:“不认识,不是本地人。”领导说:“哦,外地来的,那就是盲流啊,先梱起来,要他站到禾场上去反省。”于是,壮汉找来一根棕绳,把小篾匠反捆双手,提到门前禾场上晒太阳。那小篾匠一下子傻了,泪水汗水流了一脸。</p><p>老篾匠没等到徒弟买烟回来,不知出了什么事,到大队部来找人。看到徒弟被捆,忙问原由,搞清来龙去脉后,马上到代销店买了一条最好的香烟,进了领导们的办公室,不知道说了些什么,很快就从办公室出来,赏了徒弟一巴掌,骂道:“你这臭嘴,叫你乱哇!″随即把徒弟松了绑,把他领回去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