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今天是端午节,很早被儿子叫醒,我极不愿起来。昨晚喝了两瓶“老雪花”,写了几篇烂字很晚才睡。这才凌晨4点多,我往外撵儿子:“出去”他喃喃的:“”今天是端午,采艾蒿去啊!”“不去,你和你妈去吧!我困…”</p><p> 儿子出去了,我辗转睡不着了!楼下的行人,鸟叫也让人难以再睡。看了看手机,大家都有推送祝福的了,还有的已经发了朋友圈都动起来了。我还是没起床,胡乱编辑着可有可无的文字和感慨,聊表参与之情吧!</p><p> 大约六点半多,屋门开了,儿子和妻回来了,我没有出去看。不一会儿子跑进我屋,双手举高一个香包一个锁,说是送我的礼物。我看他认真的样子就要了个香包,他出屋时举着右手问我:“爸,五彩绳是清明第一场雨扔掉吗?”,“端午,端午,****的”我不耐烦的说,“噢对对,我搞混了,嘻嘻”他便开始忙起来,一会儿在门上挂葫芦,一会儿在窗前放艾草,剥粽子,剥鸡蛋,忙的不亦乐乎。</p><p> 我忽然想起童年的我来,那时的我何曾不如此:和老爸一起,骑白马,涉河水,给爷爷上坟,采艾蒿,天亮前在河水里用艾蒿蘸水洗脸,还要在耳边挂艾叶,回家挂葫芦,分鸡蛋…又是一番光景。</p><p> 看到今天儿子的忙碌表情我不禁感慨,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昨天的爸爸,想到了先祖,…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传承吧!没有太多言传身教的自觉,融在骨子里的的自悦,……,我似乎从一个不到十岁的孩童身上看到了五千年前的影子,文化传承的载体必然在个人,个人的载体必然在家庭。像我们这等平常人家,既非书香门第,又非名门望族,只是一个漂流塞外一个连家谱都弄丢了的庄户人家。只是本份耕作,扎实捧读的小众人家。未来何去何从呢?遭遇今天到“新冠疫情”谁敢有太多奢望呢?不过是一家人喜乐,与人无害,平凡生长,自然掉零。</p><p> 把梦想降到最低,把自然落到实处。独善其身的自得其所,这也许和文明文化无关…</p><p> 儿子开心的吃着粽子,“爸,你也吃一个粽子吧!今天过节”我一下回过神,尽管胃不好,我还是吃了一个粽子,对今天过节!</p><p><br></p><p><br></p><p><br></p><p> 2020年6月25日通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