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老龙头入口前的中国长城艺术馆</p> <p>老龙头坐落于山海关城南的临海高地,依山襟海,长城耸峙海岸,优越的地理形势,加上精心建造的军事防御工程,气势之大,海岳天开,被喻为“人类历史上的千古奇观”。我国具权威的长城学界泰斗——罗哲文先生,用“天然的长城博物馆”来赞美、评价山海关长城,其中老龙头长城功不可没。这里的入海长城、滨海长城与天下第一关段的平原长城以及角山一带的山地长城、三道关的山谷长城、九门口的河道长城,一起组成了中国长城建筑史上的神来之笔、明代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山海关长城。</p> <p>现在对外开放的老龙头占地面积600亩,由宁海城、澄海楼、入海石城、南海口关、龙武营、海神庙等28处景观组成。这里有万里长城中唯一的一段入海石城、唯一的一座海上敌台、明代长城东部的第一个垛口、第一道关口、第一座观海楼阁以及现存完整的明代海防兵营。</p> <p>老龙头长城的修筑始于明朝洪武十四年,当时是明太祖朱元璋为抵御元朝残余势力的侵扰,由大将军徐达在此修建的山海关前卫哨城。明代中、后期,明代防务的重点由蒙古转向女真,由陆路转向海路。老龙头作为海上防御的前沿,经抗倭名将戚继光、兵部尚书孙承宗、巡抚杨嗣昌等数位重臣名将的督师经略和增修加固,成为拱卫京师的海防要塞。</p><p><br></p><p>老龙头历经明清两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担负着不同的历史责任。中明代,它是严密的海陆军事要塞,清代顺治至嘉庆时期则是观海览胜的佳绝处,自1840年以后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老龙头重又担负起抵御帝国主义入侵的海防重任。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军事建筑,使老龙头具有万里长城任何地段也不能替代的军事功能。</p> <p>老龙头宁海城</p> <p>这艘船,是仿明朝时的战船而造的。当时明朝的造船技术是相当高超的,郑和下西洋将中国文化推向了世界,爱好和平的中国人并没有用当时强大的海军力量侵略他国,可谁能想到在经历了几百年的闭关锁国后,发展起来的西方人,又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呢?</p><p>船头纹饰比较特别。</p> <p>石礌(装上火药从城上投向对方)</p><p>大抬杆枪(清代)</p> <p>守备署</p><p>守备是总兵的下属,明朝皇帝看到老龙头军事十分重要,就在宁海城里设立守备署,加强它的防御功能。</p> <p>守备署正堂</p> <p>守备署后院</p> <p>内宅</p> <p>龙武营生活区</p> <p>水井,关帝庙</p> <p>粮仓,马厩</p> <p>牢房</p> <p>粥房</p><p>是士兵们用餐的地方,这么小的地方怎么能容纳那么多士兵用餐呢?这是重建老龙头时按比例缩建的。原址还要大的多。</p> <p>锅又大又深!在别的地方很难看到这么大的锅,它是当时为士兵做饭用的,正因锅太大又没有什么高能燃料,做一顿饭得五、六个小时!看来炊事员的职责重大,要做好这个“大锅饭”也是项十分艰巨的任务!</p><p>旁边还写着灶王爷简介</p> <p>看菜单,伙食还不错</p> <p>碾房</p> <p>把总署位于显功祠东侧。</p><p>把总为明代及清代前中期陆军基层军官名,也可称为百总,是镇守老龙头的领兵官。把总署即为把总处理军务的衙署,此署为宁海城的军事核心之地,把总在此处理军务、决策军事战略等事务。</p> <p>显公祠</p><p>祠内陈列着徐达,孙承宗、袁崇焕、戚继光等七位将领的塑像。他们都曾在山海关的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祠前两块石碑上刻着八个镏金大字“浩气凌云,千秋景仰”,这充分体现了古人的价值观取向,对于中国人来说能得到这八个字的赞誉则到达了人生的最高境界!</p> <p>戚继光将台</p><p>明代隆庆二年至万历11年,民族英雄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16年,防守山海关南海到北京昌平境内1200里长城。他常巡视老龙头,在那里宿营驻扎,点将操练兵马。这座点将台周围的空地就是当年的效校军场。戚继光将军真正的兵部衙门设在三屯营。但是他经常挥戈跃马奔驰在长城沿线。他写诗说:南北驱弛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立刻行。他这种为国操劳的精神,令人敬佩。</p> <p>爱我中华,修我长城</p><p>习仲勋·一九八四年七月</p><p>1900年八国联军用他们的坚船利炮轻而易举地攻陷了在明代固若金汤的海防工程,并用猛烈的炮火炸平了老龙头,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的巨大耻辱,也让每一个爱国者心痛不已。</p><p>我们现在看到的建筑都是在1985年后陆续修复的。</p> <p>登城坡道</p> <p>三位杭州来的大姐,在炮台玩的挺嗨,各种姿势摆拍,配着各种金句,给我照时,一位大姐还问我,向谁开炮?我说,向谁呢?大姐说,向美国佬,我说,小日本也行😬…大姐挺会玩,让我也趴到炮上,我坐上去时,她说我不愧是内蒙的,姿势像骑马 ☺…</p><p>谢谢有趣热情的杭州大姐。</p> <p>澄海楼位于山海关老龙头长城,始建于明末,为万里长城东端第一座城楼。</p><p>老龙头是明蓟镇长城的东端起点,北距"天下第一关"四公里,孤兀于海中,波摇涛撼。历来被称为长城风光中的一绝,而坐落于老龙头最高处的"澄海楼"又可谓绝中之绝。</p><p>澄海楼,这是历代长城上唯一的一座临海楼阁,也是老龙头景区的标志性建筑,楼为九脊歇山顶,两滴水层楼,雕梁画栋,重檐翼舒,它耸臷于高昂的龙头之上,犹如点睛之作,衔领长城,面海背山,历来是瞻海观潮看日出的好地方,这里集自 然、人文之精粹的雄伟气势,远胜于一般的湖山...</p> <p>澄海楼前身为明初年修建的“观海亭”,明万历39年,兵部主事将观海亭扩建为澄海楼。“澄海”即“大海澄清 海不扬波”。象征圣人治国天下太平,曾被称作“知圣楼”。</p> <p>澄海楼建于明代末年,高三丈,长二丈六尺,宽一丈八尺,楼上有一块匾额:"雄襟万里",为明代大学士孙承宗所题,侯正荣书写。</p><p>另外还有两快匾额:"元气混茫"、""和一副楹联;"日曜月华从太始,天容海色本澄清",都是清代乾隆皇帝亲笔御题。</p><p>澄海楼是登临观海的绝佳处,在澄海楼上俯身下望,可见"入海石城"吞波吐浪,激起层层雪涛;极目远眺,海天一色。长风吹来,巨浪奔腾。这种气吞海岳的奇观,在他处难得一见。明清以来,历朝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常常云集于此,观海赋诗。清朝的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个皇帝,一共登临澄海楼九次,其中乾隆帝来得最多,四十年中,先后五登澄海楼。</p> <p>楹联为集句联,其中“天容海色本澄清”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六月二十夜渡海”诗中的一句:“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上联“日曜月华从太始”:是说太阳、月亮的光辉来自原始的大自然界,暗喻清王朝的强大。下联“天容海色本澄清”:意思是长天大海的形体、颜色本来就是清澈的,暗喻清朝政治清明。</p><p>横额中“元气混茫”的“元气”是指传说中天地未分时的混一之气,“元气混茫”:意思是说汪洋大海就像天地未分时那样迷迷蒙蒙,同时也记录下乾隆皇帝第一次登澄海楼时看到的景色。</p><p>二楼悬挂的匾额“雄襟万里”,为明末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两次临危受命督师蓟辽的孙承宗所题。“雄襟万里”不仅赞美了老龙头的雄伟风光,也抒发了他献身边疆的豪情壮志以及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现在山海关城内的“节制四镇坊”即为表彰他的功绩所建。</p> <p>两侧的墙壁上还镶有几块卧碑,上面镌着几位帝王学士的诗。</p><p>清代自康熙至道光的五位皇帝常在秋冬之季,到关外祭祖。出关、入关经过山海关共11次,登澄海楼也是11次。究其原因有二:一来是观看大海,赏景吟诗,二是来求个吉利。龙,是传统的皇帝的象征。这里是老龙头,无论哪条“龙”,都想在这里抬抬头。</p><p>皇帝每次来这里,都和侍从诸大臣观海、饮宴、赋诗。在二楼的条案上,经常摆着文房四宝。这澄海楼建筑奇巧,即使是刮风的天气,外面波涛汹涌,四面扬沙,楼内门窗敞开着,风也吹不到楼里。皇帝挥笔题诗连镇纸都不用。这“海亭风静”的特点,可以和山东蓬菜阁的“避风亭”相媲美。</p><p> 澄海楼</p><p> 作者:爱新觉罗·玄烨</p><p> 危楼千尺压洪荒,聘目云霞入渺茫。</p><p> 吞吐百川归领袖,往来万国奉梯航。</p><p> 波涛滚滚乾坤大,星宿煌煌日月光。</p><p> 阆苑蓬壶何处是,岂贪汉武觅神方。</p><p>爱新觉罗•玄烨(公元1654-1722年),是清朝第二代皇帝,年号康熙,8岁嗣位,在位61年,治国颇具才干,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重大贡献。这首诗是康熙八年九月写的。那时康熙皇帝刚18岁,却流露出君临天下踌躇满志的心情与气魄。此诗写得很有气势,高高的澄海楼俯镇汪洋大海,放眼远望云雾茫茫。大海容纳江河无数,海面上船只来来往往。波涛滚滚显得天地更大,天空明亮借的是日月之光。面对着这样壮观的景象,诗人不禁发问,神仙住地在哪里?我是不会学汉武帝那样寻找神仙的方法,因为这里就是仙境。</p> <p>登澄海楼</p><p> 作者:爱新觉罗•胤禛</p><p> 观海登楼日未斜,晴空万里净云霞。</p><p> 才经一阵风过槛,倏起千堆雪浪花。</p><p> 贝阙鳌峰如可接,鹏津鲛室岂终遐。</p><p> 诡词未许张融赋,到此方知语不夸。</p><p>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1722-1735年在位。此诗写于康熙38年,当时他22岁是雍亲王,是代表父亲康熙皇帝到东北祭祖,经山海关登澄海楼所作。这首诗着意写风和日丽突变,风起浪涌展现的涛天景象。可想而知,大海在雍正帝的眼里是多么神奇壮观。</p> <p>明清时,澄海楼附近城台上竖有多通石碑,经过八国联军的洗劫,只剩下了这块“天开海岳”碑。</p><p><br></p><p>“天开海岳”四个字把山海关的地理形势作了高度概括。此碑妙在“开”字一用。“开”可作“开创”解,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老龙头的海山美景天造地设,是大自然的赐予。“开”也可作“开拓”解,意为老龙头的海山美景在天地豁然展开。也有说将“开”字引申为“造”,意为:大自然之伟力造就了大海紧依大山的雄险地形,实在令人惊叹!</p><p><br></p><p>这块碑很古老,虽无落款,但当地群众口口相传叫它“薛礼碑”。 据史书记戴:唐太宗多次筹措东征高丽,因征途遥远,“馈运不济”,故在出兵之前,先运粮于临渝关和营州(今朝阳)。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率师亲自东征,从洛阳到渝关。在辽东督战不力,回营州,听说太子李治来迎,唐太宗就飞骑入渝关,与太子相见于临渝宫。唐太宗多次整兵东征,均末获胜,直到薛仁贵(即薛礼)东征,才取得胜利。山海关关于唐太宗东征的传说很多,其中以薛礼东征,在此立“天开海岳”碑的故事,传诵古今。</p><p><br></p><p>1984年9月,经专家鉴定为唐碑。碑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碑身无碑帽,碑顶为弧形,字体为正楷粗犷、浑重,背面无文字等。碑文是赞美景色的,这就足以证明老龙头作为游览名胜是从唐时起,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p> <p>关于这块碑还有一段故事。</p><p>相传1900年英国侵略军占领了老龙头以后,见“天开海岳”碑傲然矗立,很不舒服,于是用几十人挖碑座,用几匹马拉碑身,折腾了一天,才把它拽倒。可从这以后,神异的事情出现了。每天晚上,夜空里伸下一只大手把英国哨兵一把抓走,无影无踪。如此几夜,英国营盘里人心惶惶,最后不得不按东方的礼节烧香磕头,恭恭敬敬地把“天开海岳”碑重新树立起来。后来,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军撤走前,又把这块碑拽倒在海滩上。直到1927年张学良将军来到这里,发现倒地的石碑,马上派人把他树立起来。他说,我树立起来的不仅仅是一块“天开海岳”碑,而是中华民族不让外敌欺辱的堂堂尊严。至今这“天开海岳”碑历尽人间沧桑,巍然不动,成为老龙头历史的见证。</p> <p>喜迎祖国七十华诞</p> <p>夯土炮台</p> <p>清道光二十年,海防吃紧,开州协副将向荣奉调镇守南海口,为加强沿海防卫,用三合土夯筑炮台,1987年修复老龙头长城时保留此遗址。</p> <p>遗址洞内保存并展示了明代古长城墙体内部结构,距今已六百多年,由沙、土、石灰用糯米汤浇筑而成,坚固如石,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精湛高超的建筑艺术。</p> <p>靖卤台</p><p>这是明万里长城的唯一的海上的敌台。</p><p>嘉庆44年(1565),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孙庆元始建这个台。万历初年,蓟镇总兵戚继光整修长城,筑敌台1017座,这是第一座,命名为“靖卤台”。“卤”指海水,又取谐音为敌虏的虏。因此,这个台有两层意思:一是使海水平静,一是平定敌虏。一名双关,各有好处。</p><p>敌台的主要功用是防御工事,能够驻兵、屯武器,观察敌情,还有箭窗,能够向外射击。</p> <p>入海石城</p> <p>入海石城</p><p>明万历七年。蓟镇总兵戚继光将军派参将吴惟忠修筑了七丈入海石城,这是伟大的创造。戚继光早年在山东蓬莱修水城,北门修在海边,大船从城门进入。那里则是把长城插进海里,使龙头入海辟风斩浪。这两处奇观都是戚继光将军的杰作。</p> <p>入海石城建筑石</p><p>这里陈列的巨型条石,是当年筑入海石城用的石料。最长2.6米,重达3吨,也就是6000斤。条石边缘用铁水浇铸连在一齐,这样叠上了九层,工程多么艰巨!摆在这里的花岗岩条石在海水里泡了400多年,形体不变,多么坚固。人们常用花岗岩脑袋形容顽固不化,是有道理的。</p> <p>万里长城从燕山山脊蜿蜒而下,好像一条长龙一样,过山海关匍匐南行至渤海海滨,龙首伸入大海,舞涛弄浪,故得名老龙头。老龙头是万里长城唯一集山、海、关、城于一体的海陆军事防御建筑体系。</p> <p>老龙头位于山海关城南五公里处的临海高地上,是明代万里长城的东部海上起点,也是长城唯一与海交界的地方。</p> <p>徐达将台</p> <p>海神庙海神庙这个巨大的牌坊是由汉白玉砌成,琉璃瓦顶,装饰的很精巧,前书“安澜”,后书“伏波”这表达了人们祈求风平浪静、行船安全的愿望。走过石桥就进入了海神殿。</p> <p>海神殿</p><p>海神庙殿前两尊怪兽左为“乘黄”右为“龙马”。古书中记载骑上乘黄能够活两千岁,龙马则有九音,歌声十分动听,可见他俩都是身怀绝技,有他们守卫着海神殿,更增添了海神的神圣之感。海神殿居于整个庙宇的中心位置,殿门上方悬有乾隆皇帝御题的“江溟宁宴”,殿中海神端坐,手下各神恭敬听命。</p><p>两尊神像左为“天应”右为“天佑”相传是天后娘娘降伏的两个海怪。</p> <p>天后宫天后宫是祭祀天后娘娘的,天后圣母就是妈祖,相传他生活在宋代。她精通渔汛而且通晓天文气象,经常帮忙出海的渔民,深受渔民的爱戴。她去世后当地人在湄洲岛上建了座小庙来纪念她,并尊她为妈祖,之后妈祖的名气越来越大,就逐渐成了沿海居民的海上保护神了。在祖国的宝岛台湾有三分之二的人信奉妈祖,在港澳地区妈祖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这也充分证明了海峡两岸有着共同的文化,同是龙的子孙,血脉相连,不可分割!</p><p>对联“五湖四海皆是我,九江八河一家人”体现出出海人的广阔胸怀。</p> <p>钟、鼓楼</p> <p>龙园</p> <p>法制炮台往北,铁门那侧应该是长城的其它部分</p> <p>站在城墙往下看</p> <p>御碑亭</p><p>始建于乾隆十九年,亭内御碑题诗为乾隆八年、十九年所题三首长诗。1990年亭、碑被毁,1992年重建。</p> <p>乾隆题</p><p>登澄海楼望海作</p><p>再登澄海楼</p> <p>老龙头碑林</p><p>始建于1992年,内有御碑亭一座,亭旁立有10通卧碑,均为明清时期文臣武将所做有关老龙头诗词,碑林内还保存有明代的“一勺之多”碑,清乾隆、道光御制碑及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杨琚所作《观海亭记》。</p> <p>“一勺之多”出自四书中的《中庸》,原文:“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生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鲛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p><p><br></p><p>其意思是:</p><p>今日的天是由很多明亮的物体组成的,成为无边无际的天空,有太阳,月亮和星系不停的运动。它覆盖着万物。现在的大地,由一小撮土堆积起来的。</p><p>但它广大深厚。它载着三山五岳而不觉沉重,振动江河大海也不泄漏,大地上的万物都由它承载。再说这山,是由许多拳头大小的石头垒起来的。</p><p>但它高大雄伟,生长着草木,森林。飞擒走兽居住在上面,下面埋藏着丰富的宝藏。再说这水,是由一勺勺的水汇聚起来的。但它却深不可测。各种鲛龙,鱼鳖在里面生息着,并有万物繁殖着。</p> <p>侯正荣题:中华逢盛世,老龙又抬头</p><p>范曾题:国脉所系,神州威仪</p><p><br></p><p>看到范曾的题字时,旁边有个人说,范曾我知道,他和西施有一腿,然后我就笑了,他的同伴看到了说,你说那是范蠡吧,你看你都把人说笑了,没文化真可怕!然后他说“反正都是姓范的”。😬</p><p>范曾肯定想不到自己会被穿越得这么狠☺</p> <p>乾隆、道光御制卧碑</p> <p>八卦阵,对面是戚继光将台</p> <p>据导游说是用来训练兵士方向感的…</p> <p>真的很容易晕,好不容易进来了!</p> <p>进去出来一共十五分钟,还是在上面有人指导的情况下,看着像是那么回事,走走就成死胡同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