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小时候,我期盼着每一个节日。对于端午节的记忆就是挂艾草、折桃枝、登高山、吃鸡蛋了。</p><p>民谚里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草挂到门口就如同贴了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但在我的印象里用艾草编织成绳索晒干后点燃多半是为了驱赶蚊虫了。盛夏的夜晚,独特的艾草香随着缕缕灰烟升腾开来,还有小伙伴们大力甩开艾草绳索在黑暗夜空里画出一道道红红的圆圈儿,迸溅出一束束璀璨的火花儿煞是好看。</p><p>端午前一天,我们就要割回艾草折回桃枝。艾草在山坡上、田地间、沟壑里都可以找到,尤其以生长在沟底的最茂盛。小伙伴们拿着粗粗的绳子、锋利的镰刀小心翼翼下到沟底,找到那枝叶葱郁身材高大的艾草一把把割断,弄成一大捆用绳子牢牢绑好背在肩膀,再手脚并用攀援至平地。接着一溜烟儿跑回到家,这上面所做的一切都要在清早太阳升起前完成。之后母亲便把它分成一小捆一小捆儿,再用红纸一一捆扎好后放到大门外、屋檐下、门后边、窗台上、床底下……</p><p>桃树枝条的挑选也是很有讲究的。一定要选取东南方向的新枝,还不能挂着果实,而且是越纤细光滑越好。后来学了生物课才知道这样的枝条留着只能是白白浪费营养称之为滑枝条,割除后更有利于阳光照射和通风。端午节日的这一习俗里是多么蕴涵智慧啊!</p><p><br></p><p>精心挑选的桃枝条也被母亲放置到巷子口、大门外、墙头上,为的是祈福避祸辟邪驱鬼,以保家宅安宁。</p> 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红枣最是普通,奈何大米不曾种植,箬竹叶更是难寻,于是粽子自是无缘吃到了。可对我而言最期盼的却是那一个个煮好的鸡蛋、鸭蛋、鹅蛋了。加上艾叶的水煮后鸡蛋蛋皮变成了浅黄色,我们再用过年写春联的红纸沾染,这就成了端午节里最好的美食了。至于鸭蛋、鹅蛋则是小伙伴们奢侈的爱物,一直端详摩挲到晚上才会恋恋不舍地躲在院子角落独享这一美味儿。<br>小伙伴们裤兜里装上三四个鸡蛋一直跑到西山顶,再沿着山顶一路小跑到二龙山巅。三五个围坐在那一块块大青石板上,将鸡蛋用力在岩石边缘敲开,慢慢地一小口一小口吃完。偶尔有性急的小伙伴儿一口吞下蛋黄后噎得满脸通红直翻白眼儿,其余的伙伴儿就一边用力拍他的后背一边帮他揉着滚圆的小肚子,直到他长喘出一口粗气后,大家也便不约而同笑弯了腰儿。那嘹亮的笑声在幽深山谷中久久回荡……<br>仰面躺在软绵绵的草丛里,脸上面就是蓝蓝的天浅浅的云彩,和煦的南风吹拂着,暖洋洋的日头照射着。我们不觉得闷热更感觉不到严寒,拥有的是大把大把的开心和快乐! 看,山坡上的酸枣花、荆芥花开了。淡黄色的细碎的小枣花夹杂在浓密的绿叶间,如同一颗颗散落的小米洒在草地上,不仔细分辨很难看出,倒是那阵阵幽香不时扑进鼻孔,让人心怀温馨。荆芥花香馥郁,如一团团紫水晶。酸枣花、荆芥花都是蜜蜂的宠儿,它们成群结队地在花丛里穿梭着、忙碌着。<br>山坡上有一位放羊老汉儿弓着腰把羊群赶来赶去,不时在山涧边挥舞起长长的鞭子,长空中炸起一个个脆响儿。他那鼓鼓囊囊的裤兜盛满了鸡蛋,他午间丰盛的“口粮”更让小伙伴们无比羡慕。那时候小伙伴们最大的愿望确实是能拥有一大群羊,裤兜里满满装着鸡蛋。干活儿就是放羊,饿了就吃鸡蛋,一天天都待在这大青山上,偶尔吆喝两嗓子把鞭子甩得山响更是幸福的娱乐时光。<br>至于端午节的起源,没有人说起也没有人探究。小伙伴们心里只知道过节就会吃到好吃的,可以尽情的玩儿而不被大人责骂。大人们过节会想些什么呢?小伙伴们怎么会来得及考虑到他们呢?<br>开启尘封的记忆,儿时故乡端午的点滴也被一一捡拾起来。现在的日子好了,吃粽子也成了寻常,至于鸡蛋更谈不上什么美味儿了。<br>唯有放羊老汉的日子依然是心头的向往: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一大群山羊在青山上悠闲地啃着绿草,老汉黑黝黝的脸庞上深深的皱纹在流淌,那清澈的目光注视着羊群不是远方。<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