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小编汇总了有关端午节的13大习俗,赶紧收藏起来一一讲给孩子听吧!</b></p> <p><b>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被称为五月节、端阳节、午日节等,“端”代表开始,“午”代表炎热的夏天。端午是一年中最盛热时候的开端,意味着盛夏的到来。</b></p> 01、吃粽子 <p><b>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b></p><p><br></p><p><b>现在的孩子对端午最深的印象应该就是吃粽子了,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草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扎成一个个三角形,根据内瓤给粽子命名,有沾着白糖吃的甜粽也有馅料丰富的咸肉粽。</b></p> 02、系五彩绳 <p><b>端午节早上,孩子们一觉醒来,手腕、脚踝上已系上用五彩丝线编的“五色绳”,大人们说系上就百病不侵。端午节后的第一场雨,再把五色绳剪下来,让雨水冲走,灾病也就随着被带走了。</b></p><p><br></p><p><b>关于五色线,各个地方的风俗大同小异,有的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b></p> 03、额头画”王” <p><b>旧时端午节有用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相传可以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上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百兽之王的威风辟邪。</b></p> 04、兰汤沐浴 <p><b>古时候,人们在端午这天有沐兰汤的习惯,用菊科的佩兰煎水沐浴,可治皮肤病、驱除邪气,也可选择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或是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效果也一样。</b></p><p><br></p><p><b>端午节的午时,是阳气最盛的时候,这时的水本身就带有除秽的意思,如果再加一点雄黄泡澡,可以对皮肤及健康有良好的帮助。</b></p> 06、悬挂艾叶 <p><b>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民间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艾草性温、味苦,煎服有止痢、止血作用。每年五月,正是艾蒿成熟,药性最好的时候,所以在端午节的早晨,人们都要到野外去采摘艾蒿。并在门前和房檐挂菖蒲插艾叶防瘟避灾。</b></p><p><br></p><p><b>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b></p><p><br></p><p><b>据说,悬挂在门口能够起到防护家宅安宁的作用。悬挂在门上和床头,具有避邪作用。</b></p> 06、赛龙舟 <p><b>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b></p><p><br></p><p><b>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b></p> 07、配香囊 <p><b>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b></p> 08、悬钟馗像 <p><b>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b></p> 09、煮大蒜 <p><b>大蒜是一种中药,味辛甘,能杀毒灭菌,熟食能清肠胃毒素,疏通血脉。端阳节早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煮食新蒜头,以疏通血脉,消毒灭菌。</b></p> 10、破火眼、游百病 <p>破火眼、游百病</p><p>江苏南京一带端午节习俗。是日,在一碗清水里放适量雄黄,丢进两枚铜钱,全家人用此水洗眼,据说可以防治眼玻雄黄有杀菌灭毒的功效,这样做有一定的好处。</p><p><br></p><p>贵州地区端午风俗:端阳节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带上食品到外面游玩一天,并在山间田野采集野花香草,晚上带回用水煮后洗澡。当地人称此举为游百病或洗百病,并认为这样做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p> 11、剪彩葫芦 <p><b>用彩色纸剪成葫芦状,于端阳节倒贴于门首,取将毒气倒出之意。</b></p> 12、饮雄黄酒、菖蔳酒 <p>饮雄黄酒、菖蔳酒</p><p>雄黄是一种中药材,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故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带雄黄进山不怕蛇”等俗言。</p> 13、吃端午美食 咸鸭蛋 <p><b>端午节吃咸鸭蛋也是一大习俗,俗话有云:“要吃咸蛋粽,才把寒意送。”因为端午节过后预示着炎热的夏天来临,动植物生命活动进入旺盛阶段,再加上气候潮湿,病虫细菌活跃,容易引发众多疾病。端午节吃咸鸭蛋,可以祛毒,利于保持身体健康。</b></p> 黄鳝 <p><b>端午前后是一年里鳝鱼肉最嫩、最有营养的时候,所以有“端午黄鳝赛人参”的俗谚。对于中老年朋友来说,黄鳝也是很好的补养品,具有补中益气、滋补肝肾、祛风通络等功效。</b></p> 艾馍馍 <p><b>不少地方过端午节时还用米粉或面粉发酵与艾蒿一起蒸馍馍。艾中含有多种挥发油,具有芳香气味,可驱虫杀菌,对多种细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驱瘟,无论食还是用,艾均必不可少。</b></p> <p><b>关于端午节的这13大习俗,你知道多少呢?</b></p><p><br></p><p><b>趁着2020年端午节日,讲给孩子听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