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

和谐双城

<p>  时光匆匆,岁月不居。因为疫情原因,对节日也没了啥感觉,日复一日的忙于单位忙于家庭,走入婚姻后这些年来,日子平凡,却又不乏一些儿小快乐,娶妻、买房、生子……,对于不惑之年,虽然无功成名就的感觉,但也算是跳出了农门,洗了两腿泥,不再在土地里刨食,吃上了公家的饭,虽然离富贵日子尚远,生活温饱问题也不再是问题了。</p><p> 接着小宝贝儿妞妞回来,让她在电视保姆前看着动画片,先进厨房料理一下晚饭。其实晚饭也是没啥吃的,老婆是位中学教师,三餐在学校包餐,每天早起五点半出门,晚上归家二十二点,可谓朝不见太阳即起床工作,晚踩着月光疲惫不堪返家。要是晚饭做的多了,她回来也是不尝一口,做少了,也还是我和上了大班幼儿园的妞妞自己吃。天常日久,我和小妞妞也是凑合着吃晚饭。</p><p> 打开冰箱,看到早几天前孩子的“富婆”送来的大肉粽子在盘子里,明天就是端午节了,真快啊,这大肉粽子已经吃了几天了,真是好吃,每顿晚餐我都会用蒸锅热上三两只。淘上两把米,拿锅添水打开天燃气煮上稀饭,把盘里三只粽子用蒸锅也热上。坐在餐桌边,打开手机,刷微信,想到这个端午来临,想到这过来的岁月,思绪若烟若雾萦绕眼前。</p><p> 前面提到的孩子嘴里的“富婆”,其实是岳父身边认的一个干儿子的亲姑姑,按照辈份我和妻子喊姑姑。因为妻子是教师,当时姑姑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先后跟着妻子中学读书,两个小表妹就是冲着她表姐教学才从市里转学到这儿。为了便于照顾学生,当时住宿生的学校住宿条件很简陋,姑姑也在我们婚后租住的城中村另租了个农院,收拾的很干净,让孩子们走读学习。然后我们成了邻居,更因学生学习而来往频繁,大多时候都是妻子在周旋这个关系。</p><p> 我和妻子结婚是在老家八十年代建的四间老瓦房里办的婚礼,弟兄三个,我是老大,腾出一个单间收拾一下算婚房。假设当时我的岳父岳母要是张口让在城里买房子再结婚,按照当时我月工资500来元的收入,父母没有积蓄,一套房子需要我100来个月工资不吃不喝攒起来,那我和妻子只能结黄昏了。婚假结束就返城工作,在城里租了城中村一户人家的一间西厢房暂住,而那个小院子当时还挤租着另两对妻子单位的同事。当时这个县城还没有房地产开发,有的只是个别有钱的单位建一些集资楼房,多余的房子对外出售,而买房和登天差不多,当时和妻子骑着自行车满街溜达时,看到别人楼房的阳台,想着自己啥时候能有一席之地属于自己,也算没白在这县城里忙。</p><p> 结婚半年,租的房子太小了,一床一桌一灶挤一屋,另寻了一个没有装修的新租处,一室一厅一厨一卫,墙还是简易白石灰罩的白墙,我们把结婚置买的物品都搬了进去,房租一月含水电费70元,现在看去真省钱,偏偏不巧的是住没满一学期,房主要用房子开饭店,又没地方住了。当时住的真是没着落,两口子把结婚一年的积蓄拿出来,妻子上班比我早点,有一笔私房钱,也全部拿出来统共二万多,看看当时房价五六万一套来比较还差百分之五十以上。真难啊,借吧,亲戚都是差不多日子,大额的借着挺难,自己父母没钱能添上,岳父直接答应借一万,再多没有了,然后想到了姑姑,因为姑父在煤矿上当老板,平时家庭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县城消费,我张嘴买房借钱,姑姑满口答应了,其实这都是妻子平时周旋来的关系。自己还怕说借的多了,再借不来,提出只借一万。还差着的一万贷款,当时幸好农村信用社面对公务员有个联名担保贷款,找了几位同事担保,央求到了信用社的一位领导贷了一万元。无巧不成书,钱凑到了,为了不耽误房东开饭店,满街转着买合适的房子,还是岳父的朋友听说女儿买房子,妻子是岳父的朋友从小看着长大的,捎信说他住的楼上有新房子,我和妻子跑去看一眼,定了。联系卖房子的老板,用十分卑微的词语讲价钱,那老板当时转战市区,这儿遗留问题急需处理,比他开票价格低一万多卖给我们了。</p><p> 有家了,做什么都是舒服的,虽简单装修房子时给铺砖师傅当了三天义务小学徒,掂水搬砖的,但心里是痛快的。而前年新楼的装修完全由妻子自己主张,我连看都懒得去看,去一次还放开自来水浸坏半吨水泥。崭新的家安在了县城,我成了村上进城不多的几位之一了。我们对未来生活有了进一步的追求了。买房第二年生了孩子,家常理短,可热闹,孩子小时真闹人,放床上就哭,抱怀里才睡,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我抱着他至少唱了有一万遍吧,眼看着我的小不点一天一个样儿,心底的小确幸荡漾不已。而今他能在豫南九校联考中争得名次,疫情期间在家捂着上的假期网课,反而使开学后的成绩如开了外挂一样直往上窜。在每周的接送时间不穿的衣帽齐整我都不好意思去校门外等他,接着他后我一周的温言细语都讲给他听了吧,孩子送返校,我们两口子就开始锣鼓喧天。</p><p> 在孩子该上幼儿园时,买房子时借的款基本快还完了,那几年工资年年调高,隔年一大调,县城房地产开发开始了,第一家玉带**,第二家东城**……。而我们虽说这几年在城里居住,其实和农村家里也差不多,家里拿来的白面、粮油、南瓜、红薯、各种蔬菜……。两口子还起来欠账真有劲儿,从来没有想过不还账,晚还账;天天想着赶紧把账还完,急于无账一身轻松。钱攒够五千还五千,攒够二千还二千。借姑姑的账,也是通过几次才还上。</p><p> 当那个叫玉带**的房地产开发时,我已经不需要买房子了,姑姑在那儿订了一套别墅。别墅装修好后,两个家庭依然经常来往,我们会在休息时带着孩子去串门,出门给孩子解释去哪儿时,总是挺费劲儿的,干脆就说去他“富婆”家吧,因为他的外婆在农村呢,而这个应该喊姑婆的,住的近。孩子小,话不好教,就说去“富婆”家吧,孩子马上知道是城里的姑婆。去了“富婆”家有各种好玩的玩具,有各色好吃的零食,当时他的两个小姨正高中读书吧。孩子稚嫩的小心灵哪儿会有许多曲折,远远的看到姑婆,张嘴就喊“富婆”,那清脆的声音没有一点杂质,更没有任何的可挑剔的不舒服,姑姑看着两三岁的小不点喊“富婆”,嗔怪着笑着说“那谁教的”,大家哈哈笑,说:“这意思是富有的外婆”,而婆婆则拉着他的手,拿各色好吃的。孩子都是贪吃贪玩的,自此以后,只要见到姑姑就喊“富婆”,一来二去,时间久了,所有人习惯了孩子那么喊,听起来也是那么的自然贴切。</p><p> “富婆婆”手可巧了,年年端午节前,包一大兜子肉粽子煮熟送来,那每一只粽子都是立体的三角形,外表混圆方整,馅儿更是五香肉末配就,两三只粽子足抵一个馒头。</p><p> 时至今日,端午又临,粽香四溢,忽忆往事,历历可见。有些失去的人今生只能在梦里遇见了,比如我的父亲等;另一个是那些惦记着你的平凡生活里的美好,则要认真呵护,比如“富婆婆”的亲情,这已经成为人生经历的财富积淀,更是妻子忘年交的亲情荡漾,会永远幸福着人生。</p><p> </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