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事(三)沙井和沙水

谭劲曾

<p>- [ ] 童年记事(三)沙井和沙</p><p>- [ ] 曾经读过一付写湖南的对联,上联为“常德德山山有德”,下联为“长沙沙水水无沙”。常德和长沙是湖南的两个城市,长沙还是省会,进入了准一线城市的行列。常德大概有座德山,至于德山为什么有德,我不得而知,也未曽考查过,不过既然有这个说法总是有原因的吧。而长沙的沙水无沙则是千真万确的。沙水不仅无沙而且清沏透明凉浸心脾,是老长沙人的饮用水。六十多年过去了,今天我就來追忆一下童年时代和沙井沙水有关的事。</p><p>- [ ]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我由涟源老家來到长沙父母处,彼时父亲随其所在部队在西康起义后与几个湖南同僚回长沙定居,由于家庭生活困难,我在长沙不仅没书读,还得千方百计寻点生活的路子协助家庭。当时我是十一、二岁,这种半大的孩子当时在长沙街上寻生计的路子有这么几种:</p><p>- [ ] 𢹸板车、挑黄泥巴卖、帮人送沙水、做小生意卖扯麻糖。这几种活我都干过,不过最后我定格在了卖扯麻糖上。我曾写了一篇巜卖扯麻糖》的小文专门回忆这件事。此外,我帮一位親戚家送过一段时间的沙水。下面就來谈谈沙水。</p><p>- [ ] 先谈谈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长沙人是怎么用水的,那时长沙人用水有三种情况,靠近湘江边上的人家自然是用湘江水,第二种情况是当时长沙城巿并不很大但水井却特多,大街小巷布满了水井,供市民饮用。一些自己有房子较殷实的人家,都在自家院子里凿有私井私井一般很深,上面有坚硬的麻石井盖板严实盖好,井边摆一两个大水缸,专门请人定时來家从井里用吊桶打水倒满水缸。当然家里有劳力的就自己打水了。不过,严格说这所有井里的水不是用来“饮”的,只是供大家“用”的。那么,当时老长沙人,“饮”的是什么水?原来老长沙人饮的是“沙水”。为什么老长沙人只饮沙水呢?这和沙水独特的來历和水质有关。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p><p>- [ ]</p><p>- [ ] 那时长沙市在城南区的边缘上有两处很特别的井,一处在北端天</p><p>- [ ] 心阁下附近,叫北沙井,一处在南门外妙髙峰下叫南沙井这两处井里的水就叫“沙水”。别小看这两处井,那时长沙几十万人吃喝的水就來自这两处井里。为什么叫沙井呢?大概这就是“长沙的井”的简称吧。其实据考证这“北沙井”实名为“白沙井”,因为长沙话““白”和“北”读音相同,加上还有一个南沙井相对应,所以普罗大众就把白沙井叫成了北沙井,把真正的的白沙井这正名反而忘却了。</p><p>- [ ] 白沙井号称长沙第一井,是一处有千年历史的古井。说是井,其实它是一处山泉,其水质和取水方式都很独特。首先井的样貌一定会摧毁我们对井的概念。一口井似一个长方形的水槽,长不过一米,宽不过半米,深也不过半米,井壁井底全是青麻石砌成,汩汩的清泉就从井底的四周曰夜不停地流出。奇特的是这井水不管人们怎么舀它永不枯竭。如果你不舀它水流满了也不外溢。大概是水中有某种矿物质的原因。白沙井像这样的井大概共有五、六口(因年代久远,具体记不清了。)井场面积很大,呈不规则的四方形,地面也由青麻石铺就,五、六口井就像教室的课桌一样,分散而又有序地排列着。井场里全是挑着水桶等着舀水的挑水人。其次其取水方式也很独特,沙井的水是不能用水桶直接从井里舀的,取水人要蹲在井边用木制水瓢在井里一瓢一瓢地往水桶里舀水,几分钟就可舀满一担水。一个人挑着一担水离开后,另一个人马上接着蹲下身子来舀,就这样接连不断地舀下去,但不论你怎么舀,井里的水总是保持一定的水位永不干渴。井场外面通往井场的路上是络绎不绝地往來着挑着水桶的挑水人。挑着空桶的往井场赶,挑着满满的一担清水从井场里出来的迈着稳健的步子将水送向四方。这“白沙井井场面积大,井也有好几口,挑水的人气很旺,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从不间断,是长沙人沙水供应的主要井区。</p><p>- [ ] 由于长沙人都只吃喝沙水就衍生出了一种“挑沙水卖”或给人家“包送沙水”的生活路子。这条生活路子不需要本钱,只要有一身力气就行,很多底层穷苦市民就靠这维持生计。所以那时长沙的街巷常能听到卖沙水的吆喝声。我家的邻居,</p><p>- [ ] 是一位花甲老人就是靠帮人家包沙水生活,带一个和我一样大的孙子,孙孑也帮着送沙水。孙子是我的玩伴,我帮親戚家包送沙水就是受他的影响和带动。不过,我们住在南门外的天鹅塘也可以说是在妙髙峰下,离南沙井近,我们的沙水是在南沙井挑的。下面就介绍一下南沙京吧。</p><p>- [ ] 说南沙井之前,我得补充说明一下北(白)沙井和南沙井这两处井的地理位置关系。那时长沙城不大,两处沙井都在城南边沿上的铁路两侧,铁路应是湘贑线。北(白)沙井,在铁路线的左侧是地势髙的一侧,井场离铁路不过十几米,火车经过时去井场的路口会有栏杆拦着,要待火车过后才能通行,而南沙井则在铁路的右侧,是地势低的一侧,它就在铁路边上,离铁路不到十米因地势低,每当火车一过井水就变得渾黄。究其原因三言两语说不清,简单理解因为水流经了铁路下方被铁路震动的泥土搞渾了。</p><p>- [ ] 南沙井井场上只有两口井,两口井並排与铁路线平行排列。如果和北沙井比较南沙井就寒伧了南沙井井场面积比北沙井小,地面的麻石铺的也不完整,显不出一奌气势。南沙井两口井的出水量小,往往是舀过一瓢又流出一瓢,水瓢是擦着井底面舀水,以至于长年累月井底麻石面被擦成了一个橢园形的水瓢形窩。到南沙井挑水,一般是要挨排的(长沙话称棑队为挨排),一是因井少而挑水的人㕚多,二是两口井的出水流量小,三是一过火车水就渾黄要等好久水才转清。井水渾黄了怎么才能変清呢,得一瓢一瓢舀干净直等清水流出。谁來舀?挨排轮到谁打水了就归谁舀。如果你不舀想等水清,那么对不起你得到队伍的最后去等。这是一条潜规则,挑水人都会自觉遵守</p><p>- [ ] 到井场來桃水的有大人有孩童,大人用大水桶,孩童用小水桶,一担小水桶的水相当于大水桶一桶。每个挑水人的桶里都有一个特制的园形木质水瓢,水瓢是用来舀水用的。当舀满一担水挑着往回走时水瓢就放在一只水桶的水上,行走时可以防止因水桶晃荡洒出水來。也有人在另一桶水上放一块干净的方木板也是为了怕洒出水來。挑沙水一路上是不停歇的,因为一停歇就有可能洒出水来很可惜。所以挑沙水一定得学会换肩,左肩累了换右肩,右肩累了又换左肩。换肩是在挑着担子行走的过程中完成的,应该也祘得上是门技术活,这对童时的我是一种很好的锻练使我熟练地掌握了挑担远行的技术。我那时在家里每天要从南沙井挑两担沙水,一担自家用,一担送给亲戚家。此外还要在街边的公用水井上挑几担家里洗刷用的水。文革中我下放农村后,和农民一起在田间挑禾,大家都惊奇我熟练的挑担远行的技术(从田间挑禾回谷场中途是不能停歇的,一歇担就会掉落很多谷粒。)其实我就是得益于童年挑沙水的历练。……</p><p>- [ ] 斗转星移,快七十年过去了,沧海桑田,长沙市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老旧的小城区现在成了准一线的特大城市。东瓜山妙髙峯应该早就不存在了,但妙髙峰下的湖南省立第一师应该是存在的,因为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心阁也成了有名的天心公园旅游胜地。这两处地方原来就是两处沙井的所在地区,现在应该成了准市中心了。随着城市的发展扩大,公路的密如蛛网,特别是地铁的兴建,人口的巨増,长沙人应该绝大多数都不只喝沙水了吧。那么沙井沙水你无恙吗?</p><p>- [ ] 据网上有很多专文介绍长沙的“白沙井”,我因而知道白沙井已成为长沙市的重奌文物保护单位,有识之士正考虑如何开发利用这清冽的甘泉,闻此我老心甚慰。甚慰之余又不免有些失落,童年记忆中的美好场景失去了,永远也回不去了,只剩下绵长的乡愁。</p><p>- [ ] 补充说明,从网上得知,本文开头的那付对联就是出自白沙井。据说远古的年代白沙井场边,有一座龙王廟,龙王庙门有一付对联,就是“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至于联为何时何人所撰就不得而知了,有兴趣的朋友们可去网上查询。</p><p>- [ ] 别了,童年。别了,沙井和沙水!</p><p>- [ ]&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