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遥望历史 <p>作者: 胡新华</p> <p> “淑气风光架岭送登彼岸,洞天云汉横梁稳步长堤"</p><p> 一首赞美南星桥的古诗,带我们穿越1000多年前的北宋年间。</p><p> 你看,钱塘江水域宽至南星桥一带,它有个诗意的名字叫“柳浦码头"。这里密布的河网,一片泽国。清晨,只见云气簇拥而来,大雾弥漫,浩浩烟波笼罩湿地。</p> <p> 太阳的微光羞涩地露出了笑脸,徐徐的江风吹散浓雾,江中微茫来去的帆影清晰了。远望去:“龙山河”(现称中河南段)上一座用一块块长方体浅青色石头砌成的拱形石桥,犹如憨厚的一头老黄牛,挺着突起的脊背。登石板拾级而上,桥柱上雕刻着莲花,两边的桥栏板,浮雕昂首奋蹄的奔马和跃龙门的鲤鱼。时称“南新桥“。桥南,伴有“南星古泉"及"四眼井"。元代和明代以“朱家桥"俗称,清代改称“里横河桥”。</p> <p> 南宋时,皇城根儿的”南新桥“格搭坝,已经是著名的大集市,称“浙江市",江里运输的船笺,甚至逆江而上的海船,都在这里的滩涂停靠,经"龙山河"、“里沙河“(现称中河北段)直通“京杭大运河“,运来的主要有柴炭、竹木、山货和粮食,离岸的满船都是丝绸、瓷器、茶叶和手工艺品。</p><p> 康熙南巡钱塘江水利工程时,瞥见桥名微微一笑,指指地又指指天,金口难开然后步行而过。见多识广的随行轿夫一语点破道:“天有地有桥也有"。一个机灵的地方官员脱口而出:“地为城南,天有日月星辰"!于是古桥就更名为“南星桥"。一个美丽的传说增添了古桥的趣味性与历史文化内涵。</p> <p> 时间到了1937年,日寇的飞机常来钱塘江大桥至南星桥一带扫射,逃难人群涌向码头,争先恐后蜂拥抢渡,造成超载沉船,造成无数百姓死亡。12月23日蒋介石命令军队炸毁钱江大桥,阻止日军南进。第二天,日军分三路从望江门、武林门、凤山门进入杭州,杭州轮陷,日本鬼子点燃了南星桥至闸口一带的房子,长长一片火海映红了钱塘江畔,烧了三天三夜,南星地区成了一片焦土。日本侵略军无恶不作,广大群众饱受无穷灾难,日本侵略军的罪行罄竹难书。</p><p> 千年的朝代更迭中,陆地渐固,生齿渐繁。清同治年间,胡雪岩捐银10万两,在三廊庙建造码头“义渡"。1906年始建“南星桥火车站"。1928年时任省主席的张静江组织宁绍同乡会筹资,建造“浙江第一码头"。这里自然形成了街坊路巷,满足了市民居住商铺互相融合。南星桥格搭坝空前繁荣,戏院、银楼、商行、客栈、饭馆、当铺、茶楼林立,商贾云集。</p> <p> 消失的地名有它历史文化的脉络,反映地域特点,又能让人回味无穷。</p><p> 南星桥格搭坝,还有座千年古桥"利津桥"(宋代称利涉桥)江城路南端。长6.5米,宽16米。梁板式公路桥。相传钱王射潮时所立之铁幢,有一在此桥北。</p> <p> 地名"螺蛳埠":北起复兴街北段,南至胜利造船厂,长200米,宽2米。清朝时此地为观潮处,建有“秋涛宫",乾隆皇帝曾在此检阅水师。民国时筑秋涛路就以此命名。</p> <p>地名“南落马营"东起秋涛路,西至铁路边,长200米宽5米。是五代吴越国钱王堆置椤木之地。</p> <p> 地名"统一码头",西起秋涛路南段,东通江滨体育场。长200米,宽10米。清代至民国为义渡口,原轮船公司码头在此,建国后形成街巷,江滨小学,南星卫生所,粮油化工厂都在这一带。</p> <p> 我的脚步随着思绪的穿越,踏遍了南星桥格搭坝每一寸温暖的土地。当我走出被文字唤醒的历史长廊,新中国柔和的阳光笼罩着,我的心涌动着一种安祥的满足。</p><p><br></p><p> 敬请关注中篇:细看近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