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学时代

宁静致远5943

<p><b>  1965年小学毕业,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小学六年都是申请减免学杂费过来的,因此上中学报的是不收学费的职业中学《吉林市第三职业中学》。后来知道,普通中学受教育经费的限制,相当一部分应届小学毕业生不能进入中学学习。十三四岁的孩子就业又不够年龄,游荡在社会上造成很多麻烦。办职业学校,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学技术、参加劳动,获取办学经费,还解决了社会问题,可谓一举多得。那一年吉林市新开办六七所职业学校,历年累积起来的上万个孩子有了着落,我们“三职业”就是在那种形势新建的学校之一,所以一个班的同学年龄差达到四岁以上。学校是把吉林市第九中学的一部分校舍和场地划拨出来,各方抽调力量组织建立起来的,很多教师是正处于待业状态的高考落榜者。学校在“北山角下、划船湖旁、风景美丽……”,入学录取通知书上这样写的。因此,我们是首届学生,有1500多人,分为26个班级。</b></p><p><b>·</b></p><p><b> 9月初开学,我在12班,学号35号,同班同学有六十三位。班主任梁之珍老师,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听说她是蒙古族还是吉林市的政协委员。我们班同学居住比较分散,最东边的是曲仁勃,住东大滩火柴厂家属院;最西边的李希建,在黄旗屯附近农村。大部分同学住在以牛马行为中心的方圆大约3公里范围。我家离学校比较远,住在临江门西边头道码头,上学校步行大约半个多小时。我记得入学时班长是吴宗吉,副班长张桂芳,学习委员梁亚萍,劳动委员周良山,体育委员徐继光,文娱委员徐绍华,语文课代表是张好一,代数课代表是韩世凯,我是俄语课代表,我的同桌是耿素华。</b></p><p><b> 既然是职业学校,就应该有职业技能学习,当然文化课学习也不能丢。开学没有多长时间,学校和吉林市公共交通公司签订合同,每一个月有8个班同学到公共交通公司做售票员工作,16个班的同学在学校上课。这24个班级是正常班级,另外2个班是病残班,不参加公共交通公司做售票员的劳动。就是我们正常班级的学生每三个月期间在学校上两个月课,去公共交通公司做售票员一个月。吉林市实验小学是五年制,我的同学当中来自实验小学的夏立凡只有12岁,我们多数同学是13-14岁,现在说话是童工啊!可是我们没有怨言,因为不交钱就可以上学,毕业后还有工作,将来的生活是有保障的。面对这样的新生事物,面对这一群懵懵懂懂的孩子,学校和公交公司双方都付出很多努力。组织业务培训,上车实习看老售票员如何工作的,包括组织上下车、上车后售票下车时验票、启车报下一站站名、到站之前提醒下车的乘客做好准备、前边是弯路或危险路段还要提醒乘客扶好坐好、……。安排住宿和吃饭,老售票员都住在家里没有这个问题,上早班的有数的几个司机和售票员,派值班车接一趟就齐了。这是一群孩子,起大早去上头班车就是问题,集中住宿方便管理,保证按时按点发车。记得我们的宿舍在江城日报社对面,一个班30多名男生住在一个房间。像农村的对面炕,不过是上下两层的大通铺,活跃的同学经常在上铺两边跳来跳去非常危险。我还记得梁之珍老师经常来我们宿舍,监督管理我们的作息时间和宿舍纪律,经常晚上九点熄灯后她老人家才回家休息。五十多岁的老人,对学生负责,老母亲一样的关爱,难忘啊!我们不仅上学不交钱,还为每一位同学量身定做校服,米黄色上衣小翻领,藏蓝色裤子非常帅气。冬天是每人一件“棉猴”,一双半高腰小棉靴,非常靓颜的打扮。</b></p><p>·</p><p><b> 正式上车跑趟,老售票员跟着跑一两趟,发现问题“现场指导”,以后就独立工作了。我跑的第一条线是6路汽车从国营饭店到铁东,还跑过1路汽车火车站到临江门、2路无轨电车火车站到哈达湾、3路无轨电车火车站到江南公园、4路无轨电车火车站到国营饭店、5路汽车国营饭店到棋盘街、7路汽车临江门到冯家屯、8路汽车火车站到北山公园、11路汽车火车站到水工机械厂、13路汽车火车站到朝中,我跑的最多的线路是4路无轨电车火车站到国营饭店。我至今仍然记得名字的汽车司机是林连有和倪生。我们独立执乘以后,公交公司增加了安全保卫人员,不定期随车保护我们这些孩子的安全。尽管如此,还是状况不断。乘客不买票,同学盯着要钱而被殴打。更有甚者,竟然发生过抢我们同学票款的事情。某一站等车的人太多了,同学下去疏导,乘客都上车了关上门,车却开走了把售票员同学给甩下了。每一趟回来司机师傅都要到调度室休息,同学们在车厢里搞卫生,还有的擦拭汽车车身。一次一个同学在车内驾驶席上坐,不知道摆弄什么了,汽车撞到前面停着的汽车,致使在前面擦车的同学受伤,还好没有出人命事故。……等等。</b></p><p><b> 听说学校和交通公司签订合同,我们三年之后毕业就留在公共交通公司工作,除了做售票员、驾驶员还有去做汽车修理工的,公共交通公司有非常大的修理厂。然而,1966年6月开始停课搞文化大革命了,8月开始大串联了,一切美好的憧憬都成了泡影。我们这一帮因为家庭成分问题没有资格参加大串联的同学,就只能连续在公交公司上班了。我记得第一次带领我们班20多位同学出去“大串联”的是教体育的孟昭生老师。10月份,学校造反派把学校校长和交通公司经理拉到一起开批斗大会,逼迫他们签字废除学生到交通公司做售票员的合同。11月初,我们结束了在公共汽车上做售票员这段历时一年多难忘的经历。</b></p><p>·</p><p><b> 还好,离开交通公司回到学校,没有再讲究什么家庭成分条件,也没有参加红卫兵组织,就给我们这些同学也开了介绍信出去“大串联”了。有了介绍信,就可以坐公共汽车和火车不花钱,到各地大串联接待站安排住宿、吃饭不花钱。我和李凯结伴而行登上去长春的火车,今生第一次离开吉林市。到长春市下了火车,马上找大串联接待站安排食宿。在长春市大街上转一转,没有太好的感觉。第二天就又上了火车,这趟车的终点是北京。在火车上,听到了中央发布的停止“大串联”的命令,要求在途中的人员到达目的地后立即返回。我们半夜到达北京火车站,工作人员安排我们这一列车的人上了几十辆大客车,走了将近一个小时,来到一所学校。同学们都被安排住进教室,一间教室40人左右,席地而卧,好在房间供暖、地面铺着“榻榻米”。第二天早上起来,才知道这是北京石景山钢铁公司技工学校。一间教室的学生由一位解放军带领,到大操场集合开大会。大会的组织者宣布,好好训练,等待毛主席接见,毛主席接见之后再送你们上火车回家。全场一片欢腾,高喊口号“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 。大会上还宣布了一日生活制度和作息时间,以及其他生活与行为方面的纪律。从此每天上午队列训练,下午自由活动,晚上九点熄灯,星期天进城里转一转。进城坐35路公共汽车,是从苹果园到阜成门的,下车以后再坐别的车。由于离开驻地,没有免费的午餐,我只到了阜成门下车转了一圈又回来了。囊中羞涩,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做纪念,一生的遗憾啊!那时候阜成门的城门楼子和城墙还在。星期天还组织我们去参观了石景山钢铁公司的生产车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没有看出所以然来。</b></p><p><b>  1966年11月26日这是我一生最幸福的一天,在北京西郊机场我看到了毛主席。25号毛主席乘坐敞篷汽车在北京城内接见红卫兵,通知明天26号毛主席接见我们。早上三点半起床,四点钟就吃早餐,食堂发给每人一份午餐带着,五点左右就出发了。走了将近三个小时,到达西郊机场。按照身高排列,我个子矮前边只有一排人,后边还有八排人。11点左右,安排我们吃午餐。等待那个焦虑劲头,难以形容。下午3点多最幸福的时刻到了,毛主席、林彪、周总理乘坐敞篷汽车检阅我们。我清晰看到三位领袖的容貌,周总理的眉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检阅车从我们面前缓慢行驶过去,后面七八排人疯了一样涌到前面。我们前边有三排解放军立刻站了起来,领袖们乘坐的汽车马上加快速度行驶,后边的那些接受检阅的同学们肯定看不清楚毛主席的容貌。后来知道,毛主席在西郊机场检阅了200万红卫兵。查阅有关方面的资料,从1966年8月18日到1966年11月26日毛主席分八批检阅了红卫兵总数达1100万人,创造了世界检阅史的奇观。</b></p> <p><b>  从北京回来以后,到学校去看了看,老师们已经不给我们上课了。“有问题”的老师在接受批判,没有问题的老师们天天开批判会,一些学生跟着老师们一起参加大批判。我们的班主任梁之珍老师、俄语苗国栋老师就是“有问题”的老师,批判她们其实学生们什么都说不清。就是平常纪律不好的几个同学,挨过老师批评泄私愤而已。1967年全年我基本上没有去学校,春天到二姨家一住就是三四个月,秋天到老姑家、二舅家去捡拾生产队收获之后掉在地上的黄豆粒和玉米粒等粮食。夏天在家几个月正是吉林市武斗高潮,临江门以西是“831” 派的地盘,临江门以东是“井冈山”派的地盘。我们家一带就是两派武斗的前沿阵地,码头街路口有一台重机枪掩体,房上的水泥瓦被子弹打碎很多。一天到晚枪声不停,临街房门不敢开,出入都走松花江边的后门。那天拂晓时分突然没有了枪声,从门窗上的一条小缝看到,一队提着枪的造反派贴着墙边猫着腰向吉林电力学院方向走。七八点钟大街上热闹了,我们也开门出去沿着长春路、西安路走一走,看到了路边有几具抱着枪的尸体。当时真有一种解放了的感觉啊!</b></p><p><b> 解放军“三支两军”,使嘈杂混乱的社会趋于平静。左派组织大联合,解放了的老干部和造反派、解放军代表三结合,成立革命委员会。学校有“工宣队”进驻,我们学校的工宣队单位是化工部第一建设公司。接到通知复课闹革命,同学们都陆续回到学校。我们12班来了一位新班主任孙伯岩老师,复课以后没有进行多长时间的文化课学习,就开始上山下乡动员。家境好一点的同学自然有恋家的想法,而我巴不得能自食其力,不再让老母亲为生计着急。大家都积极报名,有路子的去兵团,路子差一点的到农场,兵团和农场是按月开工资的。没有路子的可以投亲靠友,自己找地方去单独插队。实在没有去处的学校统一安排插队地点,这些同学自由组合成集体户。我们班组成四个集体户,插队地是吉林省蛟河县天北公社红旗大队。这期间让我念念不忘的一件事,俄语李秀珍老师到我家家访。看到我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为我申请了补助款和布票、棉花票,我是背着一套新被褥去下乡插队的,我永远忘不了李秀珍老师给我的温暖(李老师的丈夫王一臣)。我也没有忘记,一次正在学校上文化课,我犯病了,肚子疼,浑身出大汗。是几位同学放弃上课,用自行车把我送到家。我没有记住送我回家同学的名字,但这个集体这个班级给我的爱让我永生难忘啊!</b></p><p><b>·</b></p><p><b> 一晃五十年就过去了,去年夏天4班同学有四十多人在一起聚会,得知这个情况我非常羡慕。感慨自己的同班同学一个也没有联系了,非常遗憾,一种孤独感油然而生。没想到老天有眼,我的三嫂与同班同学曹宝丽是一个单位的同事,街上偶遇,三嫂得到曹宝丽同学的手机号立刻发给我。这样我才和同班同学取得联系,而且他们去年也在一起聚会了,纪念下乡五十年。感慨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能回到同学们中间,感慨自己失去语言表达能力不能和同学们畅所欲言交流感情。好在发达的信息时代,有功能强大的手机,有非常方便的微信可以用文字表达所思所想。</b></p><p><b> 五十多年过去了,我的初中生活片段仍旧留在记忆中。</b></p><p><b>1 我是俄语课代表,负责收集同学们的俄语作业本交给老师批改;老师批改完了,我再发还给同学们;负责协助老师准备教具,……等等。</b></p><p><b>2 俄语字母33个都忘记了,只记得:牙是我——得是你——哥兰大使是铅笔——沙马聊特是飞机,给大衣那沙罗吉那 北京那沙使大力查——中国是我们的祖国 北京是我们的首都,哈拉少是好,欧琪妮 哈拉少是很好,瓷特拉思特维杰 达瓦力士是同志你好,路起嘎是钢笔,路还是嘟噜音……。</b></p><p><b>3 利用休息时间,坐车到水工机械厂。那里松花江边浅水区水草丰富,我们捉青蛙做饵吊蝲蛄,蝲蛄的样子就像现在非常火的小龙虾,不知道是不是一个东西。</b></p><p><b>4 在学校上文化课,中午吃自己从家里带的饭。本来午饭后应该休息一下,可是我和同学们跑到北山上去玩。几个同学一起撵松鼠,松鼠爬上树,我们就使劲摇晃树让它下来。记得一次抓住一只松鼠,还把我的同学手指咬了。</b></p><p><b>5 我在同班同学中个子不高,课间休息或者上体育课玩篮球。看到我抢不到球,身体壮实的刘兴茂经常把篮球抛给我,让我也尝一尝投篮的滋味。</b></p><p><b>6 一次,一个矮小体弱的同学被外班同学欺负,我们班几个实力不俗的同学出手相助,教训了那些“霸凌”者。</b></p><p><b>……</b></p><p><b> 我们的中学生活有太多的与众不同。</b></p><p><b>一是专门解决生活困难家庭子女的上学问题不收费。</b></p><p><b>二是三年中学有毕业证却初中一年级两个学期的课本没学完。</b></p><p><b>三是十二三岁就上公共汽车做售票员。</b></p><p><b>四是30多名男生睡在一个大通铺上胜似一家亲兄弟。</b></p><p><b>五是下乡插队在集体户有男生有女生,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个户口、一锅吃饭就是一家人。</b></p><p><b> 因此,我们这个学校同学之间的友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同学情,一般的文字不能够表达清楚,一般的话语不能够诉说明白。这是在特定的年代、特定的学校、特定的人群中,用血汗凝聚成的同学情!</b></p><p><b>她纯真无暇——没有任何私心杂念</b></p><p><b>她阳光灿烂——永远散发出正能量</b></p><p><b>她坚贞不渝——不随时间地点改变</b></p><p><b>她——永远在我心中! </b></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三十三中12班2018年下乡五十年11位同学聚会的照片</p><p class="ql-block">第一排吳玉先 孙振清 付志有 韩世凯 刘立国 孙连生</p><p class="ql-block">第二排梁亚萍 周桂英 邹立军 曹宝利 付玉竹</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三十三中12班2018年下乡五十年19位同学聚会的照片</p><p class="ql-block">第一排梁亚平 耿素华 高秋菊 邹立君 张桂芳 曹宝丽 黄志清 周桂英 付玉竹</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孙振清 韩世凱 吳裕先 吴宗吉 付志友 刘兴茂 孙连生 李凱 刘立国 武强</p> <p>▲ 这是我们天北公社红旗七队集体户的6位同学在一起合影留念。</p><p>前排付玉竹 张桂芳 周桂英</p><p>后排吴裕先 付志有 吴宗吉</p> <p>▲ 五十一年前我和吴宗吉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吴宗吉</p> <p>▲ 五十一年前我和付志有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付志有</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张桂芳</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曹宝丽</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孙连生</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刘兴茂</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徐继光</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张铁斌</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吴裕先</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耿素华</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邹立君</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付玉竹</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周桂英</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高秋菊</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黄志清</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付大华</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韩世凯</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刘立国</p> <h3>▲ 张桂芳重拾农具去田间劳作,尽享晚年快乐的生活!</h3> <h3>▲ 付玉竹尽享天伦之乐!</h3><h3><br></h3><h3><br></h3> <p>▲ 我们学校原址结合旧城改造建设成占地18.68万平方米的《吉林市人民广场》,这是鸟瞰图。学校原址南侧德胜路临街只保留了“王百川旧居”、吉林市满族博物馆、吉林市满族(萨满)文化研究中心等建筑物。</p> <p>▲ 吉林市人民广场正面入口处</p> <h3>▲ 这就是当年的划船湖,不过面积扩大了许多。</h3> <p><b>  吉林市第三十三中学1968届</b></p><p><b> 第12班毕业生名册</b></p><p><br></p><p><b>吴宗吉 吴裕先 张铁斌 曲仁勃 </b></p><p><b>王福俊 付志有 夏立凡 周良山 </b></p><p><b>徐继光 成林昌 李 凯 韩世凯 </b></p><p><b>孙振清 林士远 孙连生 刘兴茂 </b></p><p><b>刘立国 武 强 刘海文 牛绍栋 </b></p><p><b>李希建 李广峰 宋大光 姜兴革 </b></p><p><b>李君华 王 辅 齐 杨 董 赫 </b></p><p><b>董维武 梁景林 常洪君 李景民 </b></p><p><b>宁国基 王铁民 刘云方 胡维孝 </b></p><p><b> 男生36人</b></p><p><br></p><p><b>张桂芳 刘亚文 付玉竹 周桂英 </b></p><p><b>耿素华 高秋菊 黄志清 邹立君 </b></p><p><b>曹宝丽 梁亚萍 付大华 佟永吉 </b></p><p><b>焦艳坤 周金华 孙德霞 吕芸艳 </b></p><p><b>郭淑芝 白伟丽 刘玉英 满丽娟 </b></p><p><b>杨俊菊 焦美莲 张好一 徐绍华 </b></p><p><b>李绍吉 陈复荣 杨秀华</b></p><p><b> 女生27人</b></p><p><br></p><p><b> 合计63人</b></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