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前 言</b></p><p><br></p><p>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今年是我们大学毕业五十周年。1965年8月,我们满怀激情走进重庆大学,要努力学习、多学知识以报效祖国,这就是我们当年的理想,最朴实的认知。</p><p><br></p><p>大学五年,是我们最好的青春年华。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经历了很多,往事记忆犹新。</p> <p>大学一年级,我们勤奋学习。当年我们拎着书包从五教学楼下课后又匆匆赶到外语教学楼上课的情景,还有在那浓雾中我们挎着书包、扛着丁字尺随人流从甲舍(电机系男生宿舍和食堂)走进机械制图教学楼的画面,在六教学楼(电机系大楼)电机专业四个班在一个教室上晚自习的場景……这就是我们留恋的大学生活。</p><p><br></p><p>重大校园内的沿江路,有我们晨跑的身影;在民主湖畔,我们休憩戏嘻、欢声笑语不断;在团结广場,参加各项体育运动,有我们矫健的身姿;宿舍是我们学习、生活的空间,同学们友好相处,互帮互助,共解数学难题……这些都是我们心中永远而美好的回忆。</p> <p>然而,经历文革的浩劫,我们的学业被迫中断,这对我们这批学生来说可谓是一种人生的悲哀。在痛苦却又无奈的期昐中,终于传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中共中央在</p><p>1967年10月发出“复课闹革命”的通知,再一次激发了我们学习的热情。尽管当时复课的条件很差,但我们的心已不再浮躁,能静下心来认真读书,钻研和自学能力提高很快。</p><p><br></p><p>1969年年底,在“接受再教育”的方针指示下,我们一部分同学去重庆西山坪农場劳动,一部分同学去雅安参与清查挡案的工作。在1970年5月,我们班全体同学,随着重庆大学六九届七O届全体同学一起开赴渡口市,参与7659部队修建成昆铁路。我们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了阅历。</p><p><br></p> <p>1970年8月,我们在渡口毕业,按照国家计划指标分配到祖国的四面八方,投身到祖国的各项建设中去。</p><p><br></p><p>正是这种人生的磨炼,走上社会的我们付出了超乎他人的心血和汗水,使我们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境遇下都能努力工作,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各自的岗位做出成绩。</p><p><br></p><p>走过不平凡的岁月,半个世纪的心路历程如今都已成为美好的收藏和尘封的记忆。</p> <p>在毕业五十周年之际,我们班同学积极参与做了这个美篇相册。美篇记录了当年我们留在校园里的青春足迹,每张照片定格在我们成长、工作和生活的美好瞬间。从照片中找出当年我们最熟悉的那一张张青涩的脸庞,回忆起校园生活的过往,再感受我们这些年来难得的相见,时间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和同学之间的友情。</p><p><br></p><p>戴上老花镜,会心地凝视着同学们的照片,思绪万千……。岁月在我们脸上增添了皱纹,虽满头白发却神情依旧,从眼神里我们看到了那份淡定和自信。任时光荏苒,只愿岁月静好。</p><p> 2020年7月7日</p><p> </p> <p>▼全班共三十一位同学 缺席七人</p><p><br></p> <p>▼单人照片拼图和个人照片拼图均按年龄从大到小,照片由左至右再由上排到下排、上张到下张的顺序排列。</p> <p>▼重庆大学A区正校门</p> <p>▼重庆大学建校纪念章</p> <p>▼重庆大学钟塔广場</p><p><br></p><p>钟塔广场位于重庆大学A校区中心位置 ,由钟塔、错落有致的水池及理念墙组成。它是取代东方红广场的毛主席塑像重新修建的。</p> <p>▼重庆大学第一代校训</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研究学术 造就人才 </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佑启乡邦 振导社会</b></p><p><br></p><p>现代高等教育机构有三大任务:学术研究、 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重庆大学校训不仅完全涵盖这三大任务,还将服务社会细化为“佑启乡邦 振导社会”。</p><p><br></p><p>重庆大学第一代校训是在二十年代重庆大学的创始人提出来的,从菜园坝再也无法追寻到当年重庆大学的痕迹,但第一代校训再度镌刻在重庆大学A区钟塔广場的校训墙上。</p> <p><b>张 素 清 ▼</b></p><p><br></p><p><br></p> <p><b>彭 元 华 ▼</b></p> <p><b>李 运 华 ▼</b></p> <p><b>钱 开 学 ▼</b></p> <p><b>周 志 勇 ▼</b></p> <p><b>周 志 云 ▼</b></p> <p><b>漆 钜 镭 ▼</b></p> <p><b>陈 忠 勇 ▼</b></p> <p><b>李 思 平 ▼</b></p> <p>▼重庆大学第二代校训</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团结 勤奋 求实 创新</b></p><p><br></p><p>重庆大学第二代校训当年镌刻在重庆大学风雨操場的校史墙上,它诞生于热火朝天的五六十年代。</p><p><br></p><p>重庆大学风雨操场,实非运动场所,主要作为歌舞大剧场、大型演讲和报告会的场所。</p> <p><b>余 炳 康 ▼</b></p> <p><b>楊 腾 元 ▼</b></p> <p><b>祁 渝 才 ▼</b></p> <p><b>粟 岷 琛 ▼</b></p> <p><b>王 俊 良 ▼</b></p> <p><b>楊 明 松 ▼</b></p> <p><b>蔡 铭 礼 ▼</b></p> <p><b>史 问 渠 ▼</b></p> <p><b>邓 维 学 ▼</b></p> <p>▼重庆大学第三代校训</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耐劳苦 尚俭朴 勤学业 爱国家</b></p><p><br></p><p>它概述了人才成长的前提是吃苦耐劳,成长的关键在于崇尚生话简朴 ,成长的途径唯有勤于学业 ,做人的根本是热爱祖国。</p><p><br></p><p>2004年重庆大学七十五周年校庆时,镌刻在重大A区大校门的两侧。</p> <p><b>黄 春 华 ▼</b></p> <p><b>吴 培 珍 ▼</b></p> <p><b>谢 全 寿 ▼</b></p> <p><b>杨 志 文 ▼</b></p> <p><b>张 钟 澍 ▼</b></p> <p><b>熊 清 平 ▼</b></p> <p><b>吴 颖 庄 ▼</b></p> <p><b>何 茂 兰 ▼</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重庆大学校史钩沉(A区部分老照片回忆)</b></p> <p>▼重庆大学六十年代大校门</p> <p>▼重庆大学东方红广场 现改建为钟塔广场</p> <p>▼重庆大学图书馆</p> <p>▼重庆大学团结广场</p> <p>▼重庆大学跳伞塔</p> <p>▼重庆大学三教学楼、四教学楼</p> <p>▼重庆大学五教学楼、六教学楼</p> <p>▼重庆大学《民主湖》</p> <p>▼下面是我们最熟悉的教学楼和宿舍楼 原址原貌保留至今</p> <p>▼重庆大学一教学楼 早期建筑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重庆大学第五教学楼 </p> <p>▼重庆大学甲舍(八舍),当年是电机系男生宿舍,现已改建为“国防生公寓”。</p> <p>▼重庆大学女生宿舍楼(四舍),二楼是电机系,我们住220室(打红勾的这间)。</p> <p>▼下面是在校期间部分同学的合影照片以及毕业后部分同学聚会的照片</p> <p>▼1970年8月于渡口合影</p> <p>▼部分同学和工宣队员合影</p> <p>▼七位女生渡口合影</p> <p>▼重庆大学民生湖畔</p> <p>▼重庆大学东方红广场 </p> <p>▼1970年初于重庆北碚西山坪农场,我班有漆钜镭、黄春华、吴培珍和何茂兰四人。</p> <p>▼重庆大学第五教学楼前留影</p> <p>▼重庆大学东方红广场(现为钟塔广场)</p> <p>▼1989年10月重庆大学六十周年校庆</p><p><br></p><p>参加校庆的有:张素清 陈忠勇 余炳康</p><p>祁渝才 李思平 黄春华 吴颖庄 熊清平</p> <p>▼1996年10月重庆大学电机系六十周年系庆</p><p><br></p><p><br></p> <p>▼2000年10月重庆大学六九届七O届毕业三十周年校友会</p><p><br></p><p>这次校友会我班共十三人参加</p><p><br></p><p>张素清 彭元华 周志云 史问渠 漆钜镭</p><p>邓维学 钱开学 粟岷琛 杨志文 黄春华 </p><p>吴颖庄 熊清平 何茂兰</p> <p>▼重庆大学钟塔广埸</p> <p>▼重庆大学风雨操场</p> <p>▼重庆南温泉公园</p> <p class="ql-block">重庆沙坪坝公园</p> <p>▼2004年10月重庆大学七十五周年校庆</p><p><br></p><p>共十二人参加:张素清 钱开学 周志云</p><p>漆钜镭 陈忠勇 李思平 邓维学 粟岷琛 </p><p>史问渠 余炳康 吴颖庄 熊清平</p> <p>▼2016年6月于成都</p> <p>▼2018年5月于成都望江公园</p> <p>▼五位女生于成都洛带古镇</p> <p>▼2019年10月聚会成都杜甫草堂 庆祝母校重庆大学建校九十周年</p> <p><b> 结 束 语 </b></p><p>我班一共三十一位同学,参加这次相册聚会的共二十六位,由于照片采集不全只能做局部展现。我们毕业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班里同学没能有一张全体合照,这是我们的遗憾。</p><p>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童登九和余开弟两位同学仍没能联系上,我们还将继续寻找。杜洪钧同学因工伤早逝 ,许长春和陈忠钦两位同学因病去世 ,我们很想念你们,愿一路走好!</p><p><br></p> <p>感谢生命里的懂得,聆听岁月里的美好;人间多少幸福事,最美不过夕阳红。</p><p><br></p><p>岁月悠悠,友情永久。想老同学了,方便时就相约见上一面 ;或是去班群里打个招呼,和老同学们聊聊天;即便您再忙,过段时间也去班群里报个到,知道您安好老同学们也就放心了。</p><p><br></p><p>在此感谢同学们的热情参与和尽心尽力,让我们伴着不老的岁月,开心快乐!祝老同学们及您们的家人健康幸福!晚年生活愉快!</p><p> 2020年7月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