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情端午

舒耘

<p>  端午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有包粽食粽、挂艾草菖蒲、饮雄黄酒、赛龙舟、熏苍术、佩香囊、画额等节日习俗。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p> <p>  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但是这可能并不是唯一答案。</p><p>(1)屈原:在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另外,人们打捞屈原的尸体荡舟江河之上,慢慢发展成为了赛龙舟活动。</p><p>(2)曹娥:早在屈原之前,人们为了纪念曹娥已经开始过五月五了。曹娥是个孝女,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曹娥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天后抱出了父尸。人们受曹娥孝心感动,在曹娥跳水救爹的江边造了庙,塑了她的像,尊她为“孝女娘娘”,现如今在我国好多地方把端午节又叫做“女儿节”就是源于此典故。</p><p>(3)伍子胥:伍子胥助吴伐楚,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吴王夫差不听。子胥便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便命人把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忠臣,把此江改为胥江。因此,后世相传端午节是为纪念伍子胥的日子。</p> <p>  由于过去人们认为数字“五”不吉利,因此五月被称为“恶月”、“五日”则称为“恶日”,所以五月初五被最终选定为提示大家趋利避害的时间节点,并逐渐形成不少民俗活动。民俗学者萧放也表示,端午节在传统社会也并非良辰吉日 “早在汉代,人们为了驱邪避害会采取许多措施,‘避瘟保健’成为最早的节日主题”。</p> <p>  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节,汉族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比如挂艾草、沐兰汤等。</p><p> 因此,在这一天大部分地区都忌讳说“端午节快乐”,而互祝“祥瑞”“安康”更为妥帖。</p> <p>  在民间关于端午节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喝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而且在有些地方还一直保留着这个习俗。</p><p> 但实际上雄黄是一种含砷的有毒矿石,雄黄入酒,会加速砷的吸收,很容易中毒。雄黄酒加热饮用更危险,雄黄遇热易分解为三氧化二砷,就是俗称的砒霜。 </p><p> 因此毫不夸张地说,喝热雄黄酒实际上等于吃砒霜。</p> <p>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p> <p>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端午节只是3天的法定假期,可是在父母眼里,是难得与你相聚的珍贵时光!</p> <p>  我们因为要上学、工作、交友、应酬等等的各种原因,陪伴家人的时间越来越少,再远、再忙,也要常回家看看。</p><p> 实在不能回家,就和父母视频聊聊天吧,让他们知道你心里的牵挂……</p> <p>  其实父母要得并不多,一家人在一起吃吃粽子,看看电视,聊聊家长里短,就是最朴实最简单的幸福!</p><p> 最后,祝大家端午安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