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端午节【燃灯寺小学】

海燕老师

<h3>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更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h3><h3>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h3> <h3>端午节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节日,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承载着千年历史,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端午节的民俗会不会勾起你小时候的美好回忆呢?</h3> <h3>一、自主探究,寻根端午。</h3><h3>今天,孩子们提出了很多关于端午节的问题。他们自主分组,相互交流,解决问题,并向全校师生展示了讨论结果。</h3><h3>孩子们探究了关于香包、粽子的起源、特点等问题,大家都发挥想象,多角度思考,并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了端午节的内涵。他们还自主延伸,将端午节与其他传统节日对比,进一步感受了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h3> <h3>提问——选择问题——分组探究——解决问题——展示作品。整个过程中,孩子们的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探究精神都得到了锻炼。看着孩子们在全校师生面前自信的表达,倍感欣慰。</h3> <h3>有人说,中国人一直是一个避凶趋吉的民族。</h3><h3>“千百年来居安思危的中国人将避疫、防疫意识巧妙地融入一年四季的节庆之中,并将其上升为一种仪式化、审美化的民族心理。”</h3><h3>端午节,便是一个祛除病瘟、驱邪禳灾的吉祥日。比如汉族人会插艾草、菖蒲于门前,四川小凉山彝族人会进山采药,广西罗城仫佬族要抬纸船到田,请巫师赶走害虫,藏族人会上山采花,用泉水擦拭眼睛、沐浴全身⋯⋯</h3><h3>追根溯源,端午节不是粽子节,也不只是一个庆祝的节日,它是驱毒避邪,禳灾纳吉的节令。</h3> <h3>二、做香包,佑安康。</h3><h3>所以,端午节有了挂香包的习俗,香包里一般装的是药材,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个是防蚊防虫。在南方,端午佳节正值黄梅天气,蚊虫猖狂,让人心烦意乱不说,还容易传播传染病。在医疗卫生条件较为低下的古代,对蚊虫的防治可谓是性命攸关的问题,佩戴香囊其实起到了今天喷洒防蚊药水的作用;另一个是调节脾胃。夏天温度高、湿气重,人们很容易脾胃不调,没有食欲,从而健康受到影响。香囊里的药材,能够帮佩戴者醒脾胃,改善精神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病的可能性。</h3> <h3>为了继承做香包、挂香包的传统,也让孩子们对身边的中草药有更深的理解,全校孩子和家长一起在家制作了各式各样的香包,今天带到了学校。</h3> <h3>《左传》里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h3><h3>居安思危,是祖先们留下来的智慧。</h3><h3>尤其是今年,不知戴着口罩,谨慎防疫的日子还需要延续多久,但牢记老祖宗们的智慧,顺应天时,趋吉避凶,方为上策。</h3><h3>所以端午的祝福不是快乐,而是要说“端午安康”。</h3> <h3>浓情端午,香包作伴。</h3> <h3>三、识草药,做染料</h3><h3>茜草不止是一种药草,它的根还是最古老的染料,我们的校园了长了不少茜草。听说在南方有些地区还有端午节食蛋的习俗,为了让孩子们认识茜草、认识大自然的染料,今天,我们带领孩子们自己挖出茜草的根,用来煮鸡蛋,鸡蛋被染成了红色,漂亮又美味!</h3> <h3>孩子们用挖来的茜草根来煮鸡蛋,看着鸡蛋渐渐被染红,他们惊叹不已,被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而感动、赞叹!</h3> <h3>四、拴五色丝线</h3><h3>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应劭的《风俗通》则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h3><h3></h3><h3></h3> <h3>五彩丝不是五彩缤纷的花色丝线,而是确定了的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合并成的缕索。</h3> <h3>孩子和老师们亲自体验制作了五色绳。</h3><h3>精致的五色绳戴在手腕上,以此为佑,愿孩子们永远健康!</h3> <h3>让我们珍视祖辈留下的文化遗产,共同感受节日文化的魅力,更好守护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让中华文化基因和民族精神深深地根植于每个人心中!</h3><h3>愿祖国昌盛、人民安康!</h3><h3><br></h3><h3>《渔家傲》</h3><h3>宋·欧阳修</h3><h3>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h3><h3>五色新丝缠角粽,</h3><h3>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h3><h3>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h3><h3>叶里黄鹂时一弄。</h3><h3>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