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虚山下是我家

浅秋

<h5 style="text-align: right;">青虚耸翠</h5><p><br></p> <p>航拍青虚山</p> <p>  这里有道教鼻祖的美丽传说,这里有白求恩、柯棣华的红色颂歌,这里有古八景之一的清虚耸翠,这里有蜿蜒流淌的绵绵唐河……</p><p> 这就是省级美丽乡村:河北省保定市齐家佐乡葛公村。</p><p> 葛公村位于唐县齐家佐乡人民政府驻地东北5.2千米处,齐家佐乡辖自然村。东晋咸和九年(公元334年)建村,因晋代医学家、化学家葛洪在此地青虚山炼丹修道而得名。始名葛洪,后改尊称为葛公。</p><p><br></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葛公村牌楼</h5> <p><br></p><p>【道教圣地青虚山】位于葛公村西,又名葛洪山、葛公山,与恒山相接。东晋道士葛洪晚年在此修行、炼丹、著书。从元代始为道教名山,历经元明清,成为我国北方道教圣地之一。1993年保定地区行署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现为唐县道教协会驻地。</p><p><br></p> <p>青虚山海拔高度1031米,奶奶顶海拔998米。山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南部山坡较缓,北部山峰林立,故有“唐县诸山以大茂最高,以青虚最险”之说。山体构成多为石灰岩,因久经风雨溶蚀,形成了如青笋,似狼牙,像箭镞,直刺云天的奇峰峻岭,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喀斯特峰林景观。“清虚耸翠”为唐县古八景之一。</p><p><br></p><p><br></p> <p>青虚山的道观星罗棋布,明清时达百余处。在白云峰有北岳庙、地藏庵;紫云峰(奶奶顶)有三霄圣母殿、碧霞元君宫、灵官庙;碧云峰有老君庙、上清宫、偃月洞、重阳洞、真武殿;天柱峰有白草寺。另有观亭寨、饮虎池、仙弈石、皮箱沟等。</p><p>山的中部称上清虚,以玉皇阁为中心,周边多存历史古迹,如葛洪炼丹的浴丹泉、洗心井;鲍姑(葛洪夫人)的晒艾台,葛洪休息的仙人石(仙人炕)。玉皇阁前有为东晋葛洪刻立的“抱朴子”碑、金代陈道益“重显子返真碑”及“三仙台”、“凤凰台”、“冷空台”、“天风台”碑等。阁东有太乙宫、清虚宫等。阁西有三清殿等。</p><p>山的下部名下清虚,这里以留云院葛洪殿为中心,有姻缘井等。</p><p>山的底部称苹果园,山门建有关帝殿、月老祠、全神殿等。</p><p><br></p><p><br></p><p><br></p> <p>清《唐县志》载,此山取“四时之气清而煦,界入虚无,超然物外”而名。道家则取“清净无为”之意而命名为青虚山。因远观此山座座山峰呈青色,唐县人民政府在1984年确定“青虚山”为标准地名。虽“清”和“青”一字之差,实意谬也,本义应为清虚山。从1987年改造旧庙会开始建设旅游区,2011年修建进山公路、牌楼、山门前广场、石台阶步游路等,2014年开始修建大型索道,现为3Α旅游景区。</p> <p><br></p><p>【葛公戏楼】为卷棚顶,砖石木结构,东、西、南三面墙体为毛石和青砖垒砌,南北长10米,东西宽8.5米,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戏楼通高8.4米,其中戏台高0.9米。前檐两根立柱为八棱石柱,下有柱础。据西山墙所镶嵌石碑记载,戏楼始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于咸丰二年(1852年)。后台有化妆室,中间为木窗隔断,出入口有四个笔力苍劲的篆字,分别为“演古、绳今”,寓意深刻。整座戏楼造型美观,装饰绚丽,巧夺天工。自古以来,葛公戏楼就是村里的文化中心,葛公的“柳儿调”闻名遐迩,经常在戏楼上演出,久唱不衰。当年驻此的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经常与村剧团联欢演出《打鱼杀家》《破洪州》《赵美蓉赶考》《杨二舍化缘》等,深受军民欢迎。后来村剧团一直延续下来,“文革”中在戏楼上演出革命样板戏,1964年还自编自演了歌剧《三世仇》,在戏楼上演出多场,三里五乡的老百姓都来观看,并参加县文艺调演,在县城引起轰动。2000年县政府出资对戏楼进行维修,现保存完好。2001年7月,该戏楼被唐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p><br></p><p><br></p><p><br></p><p><br></p> <p>清代戏楼</p> <p>戏楼近景</p> <p>【红色资源】葛公村子大,民风淳朴,群众基础好,抗日战争时期,葛公村是大茂山、青虚山抗日根据地东部前沿,是日寇从满城、完县(现顺平县)方面过唐河对我根据地进行扫荡的必经之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聂荣臻、杨成武、吕正操、王统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葛公村生活工作、指挥战斗;国际友人白求恩、柯棣华、傅莱等也在这里生活工作、救死扶伤,柯棣华医生长眠在了葛公村。葛公村民也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教导,受到了白求恩、柯棣华精神的鼓舞,村里生产自救、拥军支前等各项工作开展的轰轰烈烈。如今尚完整保存的有柯棣华故居、柯棣华婚房、柯棣华逝世纪念地、白求恩卫生学校旧址、胡翼墓等红色遗址。</p><p><br></p> <p>白求恩卫生学校旧址</p> <p>旧址内景</p> <p>【白求恩卫生学校旧址】1939年冬,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迁驻葛公村。为纪念白求恩大夫的逝世,军区卫生学校易名为白求恩卫生学校,仍由江一真担任校长,1940年2月16日在村南大场举行易名大会。村里家家户户都把好点暖和点的房子腾出来,让伤员住,还把空房子修好做卫校教室。村里民兵日夜站岗放哨,维持治安,青壮年接送伤员、送公粮,妇女们为军队伙房推米磨面,做军鞋军衣。学校从1939年至1945年9月的6年间,为我军培养了各类医务人员928人。作为晋察冀边区唯一一所医学教育单位,为加强边区卫生事业建设,夺取抗日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培养了大批卫生医疗人才,成为新中国卫生事业的摇篮。</p><p><br></p><p><br></p> <p>柯棣华广场</p> <p>柯棣华婚房</p> <p>【柯棣华故居、柯棣华婚房、柯棣华逝世纪念地】1941年12月,驻该村的白求恩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更名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担任医院第一任院长,病房借住葛公和张各庄村的民房。现村中存有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故居和逝世纪念地,由北正房、东西耳房构成。东房靠北头一间时为柯棣华所居。 1941年11月25日和中国姑娘郭庆兰在此结婚。葛公村民把柯棣华当成自家人。他结婚乡亲们就像自己家里办喜事一样欢天喜地忙起来,做被褥,贴对联,布置新房。1942年12月9日,柯棣华不幸积劳病逝,村民和白校师生无比悲痛,村民叫他“黑大夫”“第二个白求恩”“中国女婿”。七八千人在葛公村南大场里召开了追悼大会,大场里点满了油灯,墙上树上挂满了挽幛白花,战士和村民代表引灵拉纤护送。</p><p><br></p><p><br></p><p><br></p> <p>【青虚山阻击战】 提起葛公村的红色资源,不得不提一场著名的战役——青虚山阻击战。1943年9月,日寇向青虚山猛攻,我军三分区二团四连战士,利用有利地形阻击敌人,葛公村民兵百姓积极支援,在敌人进山的小路上埋地雷,给山上的战士送粮食弹药。四连战士们机动灵活,英勇善战,敌人虽然装备精良,却始终未能进山一步。经过八昼夜苦战,消灭敌人130余人,而我军只牺牲了3名同志。这就是著名的青虚山狙击战,后来成为著名的教学战例。</p> <p>街头一角</p> <p>【美丽乡村】葛公村自然环境优美,依山傍水,美丽富饶。唐河从葛公村东边蜿蜒而过,葛公段唐河自古以来就是全程最美的一段,两岸稻田平整,土地肥沃,曾有“唐河小盆地”、“ 鱼米之乡”的美誉。走进村子,一座典雅的村委办公楼映入眼帘,旁边一处健身休闲的绿色广场;村东修葺一新的清乾隆年间古戏楼,与“老白校”红色文化一条街相连;硬化美化绿化的大街小巷与崭新的民宅和谐相望;小学中学教学楼与公路旁的商业中心相互媲美。</p> <p>干净古朴的街道</p> <p>柯棣华街</p> <p>近年来,葛公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行土地改造和山坡开发利用。在市县各级产业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建成了300亩的苹果生产基地,千亩核桃园已初具规模,一个集生产、销售、观光、采摘为一体的农业高效生产观光园即将建成。</p> <p><br></p><p>如今,葛公村西北又增添了一处网红打卡地———红土地梯田。千亩梯田高低错落,循环盘绕,航拍机镜头下,无边无际,蔚为壮观。不久的将来,这里将会百花齐放瓜果飘香,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赏游览。</p> <p><br></p><p>“绿水清流环山,稻菽硕果飘香。青虚天然屏障,唐河美丽画廊”,葛公村逐步成为集“文化旅游、山水旅游、红色旅游”为一体的旅游名村。 </p> <p>我因上学、工作关系,离开葛公村多年。但她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都时刻牵动着我的心。多少个日落黄昏,青虚山仿佛矗立在眼前,它就像父亲的脊梁,让我习惯了仰视,习惯了每天朝西边望一眼,望一眼,它好像就在那里,心里便有沉甸甸的满足和安全;多少个夜晚,弯弯曲曲的唐河在梦里缠绵,而母亲在远处,喊着在河中嬉戏的我的小名,似乎一想到母亲,便想到了这条母亲河。还有青虚山脚下清澈的小溪,山坡上悠闲吃草的成群的牛羊,唐河边金黄的稻田,稻田里呱噪的蛙鸣,河里的小鱼小虾,岸边劳作的乡亲……无不时时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作为一名葛公村的儿女,我憧憬并相信,故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心协力,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在奔向全面小康的大道上,建设好一个更加欣欣向荣的葛公村。</p> <p>摄影、文字/高秀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