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粽叶香 悠悠端午情]东方红学校四年级的孩子们用独特的方式祝大家端午节安康!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端午节是我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说起端午节,你能想到什么?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包......东方红学校四年级的孩子们带你过个精致别样的端午节,一起来看看。</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活动伊始,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提出了自己想要探究的方面:端午节的来历、与端午节有关的名人故事或者古诗、粽子的来历、粽子的历史、粽子的包法、粽子的馅儿、粽子的选皮等等。</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并通过上网查资料、询问有经验的家长、亲自动手试一试等方式,最终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探究内容。</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吃粽子</b></p><p>&nbsp;</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端午节吃粽子是一大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一直到现在,每年端午,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花色品种更为繁多。</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栓五色丝线</b></p><p>&nbsp;</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 因而,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戴香包</b></p><p>&nbsp;</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双莲并蒂等形状,象征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孩子们做的手抄报</b></p> <p>  诵端午节诗歌</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通过此次"端午节文化之旅"活动,不仅让同学们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用心体验了中华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意义;还使学生们了解到屈原刻骨铭心的诗句,以及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同学们不断前进。</b></p><p><br></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p>

粽子

端午节

五色

香包

叶包

黍米

端午

丝线

安康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