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六七月是野生菌大量上市的季节,也是食菌中毒的多发期,随着气温升高、一下雨,野生菌进入生长旺季。尤其进入暑假后,随着大量野生菌出现在市面上,少年儿童的野生菌食用安全成为广大家长不可忽视的问题。<br> 为防止误采误食野生蘑菇中毒,砚山小精灵幼儿园发出防范和减少野生蘑菇中毒宣传,提示广大群众食用毒蘑菇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目前中毒尚无解药,一定要做到不采食、不购买、不食用,以确保安全。下面有一些致命野生菌知识,请各位家长牢记!</h3> <h3> 部分常见毒蘑菇<br><br> ▼<br><br> 致命白毒伞<br><br>致命白毒伞(又名致命鹅膏菌),白色,菌体幼时呈卵形,后菌盖展开成伞状。剧毒,在新鲜的蘑菇中其毒素含量甚高。这些毒素对人体肝、肾、血管内壁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极为严重,可致使人体各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死亡率高达95%以上。<br> 黄盖鹅膏菌<br><br>中国有鹅膏属真菌大约120种,其中11种是剧毒的,这11种的菌柄全部是实心的,全部具有菌环、菌托,短菌褶的近菌柄段是“渐狭窄”的。黄盖鹅膏菌,就是这11种之一,我国南北均有分布<br> 鳞柄白鹅膏<br><br>鳞柄白鹅膏(学名:Amanita virosa),又称招魂天使、破坏天使,是一个隶属于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下的有毒真菌种。其为中至大型的菇菌,全体白色,只是菌盖的中央为淡黄色圆顶状突起,湿时具黏性,而有膜质菌环,极易脱落。此菇外貌似可食用的洋菇,但是毒性极强,会对肝脏造成损坏,是致死率极高的毒蕈。</h3> <h3> 毒蝇鹅膏菌<br><br>称哈蟆菌、捕蝇菌、毒蝇菌、毒蝇伞。 子实体较大。菌盖宽6-20cm。边缘有明显的短条棱,表面鲜红色或桔红色,并有白色或稍带黄色的颗粒状鳞片。菌褶纯白色,密,离生,不等长。菌肉白色,靠近盖表皮处红色。误食后约6小时以内发病,产生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精神错乱,出汗、发冷、肌肉抽搐、脉搏减慢、呼吸困难或牙关紧闭,头晕眼花,神志不清等症状。<br><br> 有关部门曾作过统计,常见的野生菌有上百种,但能食用的菌子只有三四十种。比如有一种极像青头菌的有毒菌,就常混杂在能食用的青头菌中,让采菌人毫无察觉地将其采回来,人如果吃了,悲剧自然就不可避免地发生。<br> 有时候一些野生菌虽属无毒菌类,但是,如果其所生长的地方发生了污染,或者地层下含有磷之类有毒的矿物,误食这种地方采来的菌子,很容易导致中毒。<br> 即便是一些能食用的野生菌,如果没有弄熟或者炒菌的锅铲沾上了没有炒熟的菌子,谁吃到这些菌子,就可能发生中毒。<br>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br> 一般来说,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有疣,毒菌的帽子上会有疙瘩,还有的有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环,一般的毒菌摘断以后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毒菌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识别:<br> 1.观外形。一般毒菌的颜色较可食用菌鲜艳,菌伞上多呈红紫、黄色或杂色斑点,柄上有环和托。<br> 2.闻气味。毒菌往往有辛辣、恶臭及苦味,可食菌则有菌固有的香味,无异味。<br> 3.变色试验。用葱白在菌盖上擦一下,如果葱白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则无毒。毒菌煮熟后遇上银器往往变黑色,遇蒜丁变蓝色或褐色。<br> 4.牛奶试验。将少量新鲜牛奶洒在菌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上发生结块现象,则可能有毒。</h3> <h3>如何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呢?<br><br> 预防野生菌中毒,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就是不采、不买、不卖、不食野生菌!【进不了肚子的野生菌就是好野生菌!】<br> 野生菌中毒具有潜伏期,可能在食用野生菌后十几分钟或者十余天内出现中毒症状,因此不能因为食用野生菌当餐或者当天没出现中毒症状就掉以轻心。吃完野生菌后若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头痛、视物模糊或幻视、幻听等症状时,千万不要耽搁,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br> 立即!马上!赶快——前往医院治疗!<br> 万一来不及就医,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和容易找到的药物,进行催吐、洗胃、导泻或灌肠等处理,尽快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或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从而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经过这些处理后,还要尽快转送医院诊治。<br> 山野蘑菇不要采,<br><br> 有毒无毒难区分。<br><br> 劝君忌口莫食用,<br><br> 生命珍贵不复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