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17年3月的一天,我参观完台北阳明书屋后坐上公车去林语堂故居时,已是下午4点半了。途经中国文化大学时,一下子涌上来许多放学的学生。此时,我正与邻座的一位老妇人聊得甚欢,突然想起快到永福站了,就匆匆和老妇人道了别。好不容易挤下车,可到故居门口一看,唉——闭门谢客了。</p> <p>第二天,我离开东吴大学后,即赶往林语堂故居。</p> <p>台北林语堂故居位于台北市仰德大道二段141号,兴建于1966年,由林语堂先生亲自设计,是林语堂先生生前最后十年定居台湾的住所。</p> <p>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p> <p>这座中国四合院架构模式的美丽宅邸在阳明山半山腰上,它结合了西班牙式的设计取向,兼具东西方风格。目前这宅第除了参观功能,经常有文艺活动、英文读书会在此举行,並附设咖啡及简餐,还有一个小小图书馆。</p> <p>“有不为斋”为大师林语堂的书房名。由于林语堂先生受儒家“有为”思想的影响,也欣赏道家的“无为”。所以他的生活态度是以“有为”为中心,但往往也有“不为”的事,故他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有不为斋”。</p> <p>蒋介石书赠祝寿。</p> <p>宋美龄赠予手绘“兰花”。</p> <p>林语堂先生和太太廖翠凤。</p> <p>大女儿林如斯</p> <p>二女儿林太乙</p> <p>三女儿林相如</p> <p>林语堂先生和太太廖翠凤的护照。</p> <p>林语堂先生的印章。</p> <p>自动填充牙膏的牙刷设计手稿。</p> <p>“明快中文打字机”设计手稿。</p> <p>自动门锁专利申请信函。</p> <p>林语堂先生以前天天坐在阳台上,喝着咖啡远眺蓝天、白云、远山及台北市。</p> <p>“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p> <p>他说他爱在阳台上,“看前山慢慢沉入夜色的朦胧里,下面天母灯光闪烁,清风徐来,若有所思,若无所思。” </p> <p>1976年3月26日,林语堂先生逝世于香港,4月1日,遗体运回台湾,安葬在故居后园,他心爱的阳台下方——这是他遗嘱中的要求。</p>